孫颋嶠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在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基礎上,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經濟體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興起,催生了一大批新興業態,越來越多的組織形式參與到市場經濟當中來。其中,相當一部分組織形態缺少對稅收法規的深入了解,第三方企業服務機構便成為財稅服務的托管機構,相應的稅務籌劃也成為一項重要的服務內容。由于財稅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部分機構并不具備稅務籌劃的能力,因此,在稅務籌劃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會滋生較大涉稅風險。
關鍵詞:稅務;籌劃;風險;安排
引言
近兩年,在經濟出現下行壓力的形勢下,國家陸續推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在減稅降費同時,稅務機關也加強了稅收征管。金稅三期工程建設的整體目標是達到年事務處理量近100億筆,稅務機關內部用戶超過60萬戶,外部用戶過億戶,網絡覆蓋率100%,覆蓋所有稅種,覆蓋稅收工作主要環節,覆蓋各級稅務機關,并與有關部門聯網。金稅三期系統的強大監控能力,將進一步加大企業在稅務籌劃過程中的涉稅風險。
在當前形勢下,商業企業稅務籌劃常見的方式方法有哪些?這些籌劃方式又有什么樣的風險?怎么防范這些風險?本文將聚焦商業企業常見的稅務籌劃方法,對其風險進行分析,力求提出相應的化解方法。
一、商業企業特點
商業企業,是指通過買賣商品賺取差價,從而獲得凈利潤的企業類型,其特征都是以商品的進銷存為基本業務形態,對商品基本上不進行加工或只進行淺度加工,組織商品的流通,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二、商業企業涉及的主要稅種
一般商業企業涉及的稅種比較簡單,主要為增值稅及附加、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特殊行業涉及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等。
三、商業企業常見稅務籌劃方法
對于商業企業而言,最大的痛點是增值稅、所得稅稅負較高,同時面臨銷售收入的確認、無票進項的支出,以及臨時用工是否合法合規的風險。
(一)籌劃方向
基于上述現實情況,目前比較常見的商業企業稅務籌劃思路可以簡單歸納為3個方向。一是根據稅收法規規定,合理安排業務量臨界值,達到降低適用稅率的目的。對于超額累進計稅、超率累進計稅的稅種,由于相鄰兩檔稅率差距較大,根據臨界值進行業務安排,使計稅基數下落一個檔位,甚至幾個檔位,達到降稅目的,如員工個人所得稅,個體工商戶經營所得的個人所得稅,房地產企業的土地增值稅等。二是根據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政策,針對部分行業以及部分產業享受地方稅收優惠政策籌劃,如稅收返還、減免、核定征收等,達到降低綜合稅負的目的,如地方政府和園區對入園企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繳納的稅收獎勵,對特定行業、特定形式的企業涉及的個人所得稅核定征收等。三是根據稅收征管法規要求,合理完善涉稅業務處理流程,避免出現額外增加稅負的情況。如,實際業務場景中,存在大量個人向企業提供服務無法提供有效票據,導致企業無法列支成本的情況,要按照我國現行稅法的規定,提供稅務認可的方式進行管理。
(二)常見籌劃方法
1.納稅人身份安排
納稅人是企業稅款繳納的法人主體,國家在稅款征收上往往基于一定的納稅主體進行稅務征收,對不同的納稅人身份具有相應的稅務征收方式與征收比率,因此,企業可以通過合理設置各項業務的執行主體,調整和控制各業務的經營節奏,使各主體的經營規模符合國家普惠政策標準,充分享受稅收紅利。
國家稅務總局在2019年頒布的《關于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政策有關征管問題的公告》第4號規定:小規模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月銷售額未超過10萬元,或者以一個季度為一個納稅期的,季銷售額未超過30萬元,免征增值稅。
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在2019年頒布的《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第13號規定: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元的部分,減按25%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并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為5%;年應納稅所得額超過100萬元,并且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減按50%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并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為10%。
企業根據經營規模進行業務拆分,化整為零,達到小規模企業、小型微利企業的納稅標準。
例:A有限責任公司(一般納稅人),年收入1000萬元,利潤總額310萬元,年增值稅約50萬元,適用增值稅稅率13%,企業所得稅稅率25%。通過業務分割設立兩家子公司,分別以各公司承接業務,控制各公司的經營規模,使母公司、子公司均為小微、小型微利企業,適用增值稅稅率3%,企業所得稅稅率5%~10%,則籌劃后的降低稅負效果可以達到62%。
2.組織形式安排
企業稅款繳納受到自身組織形式的影響,國家在稅收層面具有相應的規定,因此在稅款籌劃過程中,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經營需要而采取相應的組織形式,通過優化組織設計來達到合理稅務籌劃的效果。
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發展當地經濟,會配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指定園區內注冊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及有限合伙企業就可以核定征收,個稅稅率為應稅所得的0.5%~2.1%,考慮增值稅后,綜合稅負水平不超過5.1%。
不同的組織形式適用的稅種和征管方式也不一樣,企業結合自身業務情況、發展階段等因素合理選擇適合企業的組織形式,從而降低企業稅負。
例:B個人欲成立公司承接工程設計業務,預計年收入規模500萬,利潤350萬,對成立公司主體的組織形式進行了比較,重點是比較有限公司和個獨企業的稅負水平。通過計算得知,成立個獨企業的綜合稅負率5.1%,有限公司的綜合稅負率為20.5%,差距明顯。
3.注冊地點安排
注冊地是企業稅款繳納的影響因素之一,國際上對企業的稅款征收往往是以注冊地作為依據的,對不同注冊地采取了不同的稅收繳納比例與起點,這也體現了國家在稅款征收方面的產業傾斜以及部分地區招商引資的需求,企業可以依此進行有效的稅務籌劃。
政府稅收返還,由各地方政府根據國家相關稅收管理規定,通過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等方式向已經完稅的企業退還部分稅款,作為政府給予的行政獎勵,是一種以稅收優惠形式發放的官方補助。
在有稅收貢獻優惠的地域設立機構,充分利用地方的招商獎勵政策實現企業效益增加,部分地區增值稅貢獻獎勵幅度最高能達到實際納稅額的42%,企業所得稅貢獻獎勵幅度最高能達到實際納稅額的30%。
例:A公司年增值稅納稅額4000萬,利潤總額1000萬,在稅收優惠地注冊商貿類公司,利用稅收返還,實際降負效果可以達到41%。
4.用工安排
商業企業用工量大,人工成本是主要成本之一,其中,五險一金及其他相關成本合計占工資的近40%。隨著“社保入稅”政策推進,目前社保未按規定標準繳納的企業將面臨人工成本迅速上升的壓力,而靈活用工方式已經成為企業薪稅籌劃的重要手段。企業通過改變用工方式,將傳統的勞動合同關系或者勞務派遣合同關系,轉變為業務外包模式或服務購買關系,靈工人員在閑暇時間、靈活地點為企業提供服務,服務成果按件計費,企業通過靈活用工方式,不再以薪資報酬形式支付臨時服務費用,減少企業社保、薪資個稅支出,并可以合法合規取得服務費的發票、靈活用工的個人取得完稅證明,享受個人按經營所得征收個稅,核定稅率0.5%~1.5%,降低個人所得稅稅負。
5.用人安排
通過良好的用人安排能夠不斷優化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目前我國針對特殊人群制定了一定的稅務層面的優惠,例如退伍軍人、殘疾人士等,商業企業在符合相應用工條件之下可以運用相應的優惠政策,如,北京市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以下簡稱用人單位)招用具有本市戶籍,符合正常勞動年齡,并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的殘疾人,符合條件的,可申請享受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
企業通過雇傭殘疾人、退伍軍人等特殊人群,享受國家的稅后優惠政策,既降低企業成本,也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安置殘疾人就業,符合條件的,能同時享受殘保金減免最低至0元、工資企業所得稅雙倍加計扣除、增值稅即征即退的優惠。吸納退役士兵就業的企業可以享受每人每年6000元抵減稅額的優惠。
例:A企業為北京市商業企業,員工人數300人,平均月工資6000元,應繳納36萬殘保金,通過雇傭殘疾人可以達到降負33%的目的。
四、商業企業常見稅務籌劃的風險管理
企業在稅務籌劃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點,如果操作不當,不但不會達到降低成本和稅負水平的目的,反而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這就要求企業自身能夠識別風險,并采取有效的風險規避措施。
(一)風險點
1.人為調控收入規模和利潤水平導致的風險
企業通過對納稅人身份安排進行稅務籌劃時,為達到相應的降負效果,會出現人為控制各個經營主體收入規模、調節各個經營主體利潤水平的情況,有悖于會計處理的相關原則,有財務作假的嫌疑,在有歷史納稅記錄可以作為比對的情況下,稅負下降過于明顯,容易引起金三系統的報警和稅務機關的關注。
2.稅收政策變化導致的風險
企業利用地方性政府獎勵政策、稅收返還、減免等進行稅務籌劃時,往往容易受到政策調整的影響。地方性稅收政策與當地政治、經濟發展需求密切相關,而當其政治環境或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稅收政策往往面臨著同步調整的狀況。目前,我國稅務政策的執行上,相對而言時效性較為短暫,地方性政策尤其明顯。企業稅務籌劃一般都是事前籌劃、項目籌劃,具體實施在正常情況下有一個過程,在正式實施前,若相關政策發生了調整或變化,會給企業的稅收籌劃增加一定風險,原有制定的稅務籌劃工作則可能無法有效實施。
3.不同地區與行業在稅法執行上產生的風險
企業合理進行稅務籌劃屬于合法行為,沒有違背立法者的意圖,但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這種立法意圖往往需要獲得稅務機關的認可。我國稅法體系較為煩瑣,具有多個地區、多個行業等之間的差異,在執行過程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稅務機關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對現行法規理解的不同,以及受區域經濟活躍度的差異影響,對新生業態及其稅法適用靈活程度差距很大,對靈活用工業務場景認定,或對個獨企業個稅核定征收政策應用,可能持截然不同的審視角度,在某些地區某些行業得到認可,在其他地區某些行業無法得到認可,由此可能把正常的稅務籌劃工作當作是惡意避稅,給企業的稅務籌劃工作增加了風險。
4.需要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的業務外包導致的風險
企業在通過靈活用工業務、殘保金業務、自然人代開業務進行稅務籌劃時,往往需要有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參與進來,利用專業服務機構的相應資質以保證稅務籌劃方案的可行性,比如人力資源服務資質、個稅委托代征資質等,在此過程中,會涉及將企業的某一商務流程外包給第三方,而第三方服務資質的有效性(有效期限)、操作流程的合規性、操作環節的完備性,都暗藏一定的風險,會對商業企業本身稅務籌劃的合法性、合規性產生影響。
(二)風險規避
針對上述稅務籌劃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企業需要采取相應的風險規避措施,有效消除或降低風險。
1.保證稅負水平合理性
商業企業在通過納稅人身份安排進行稅務籌劃時,一方面,要保持業務的真實性,對收入規模和利潤水平不做賬務處理上過多的人為調整,關聯交易定價要符合市場行情,不出現較大偏離;另一方面,要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對稅務籌劃合理把握,盡量避免將所有稅負降低到極致,違反了納稅義務和稅收征管的初衷。
2.充分關注企業所處行業稅收政策的變化
為了有效應對企業稅收政策的變化,商業企業在稅籌方案制定過程中需要樹立敏感的風險意識,及時而充分地關注國家在稅務層面政策的調整,尤其是地方性法規和優惠政策,隨著當地政治、經濟環節的改變,相關政策往往具有一些不確定性。商業企業在合理享受地方性優惠政策時,避免搭建不真實的業務場景,可以把集采平臺設立在稅收優惠地,制定合理的交易結構和交易價格,尋找不同的稅收優惠地,設置不同功能的交易主體,合理分散享受多項優惠政策,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
3.與稅務機關就相關政策解讀達成一致
為了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各地方政府制定了有差異的稅收政策。這些稅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不同的區域與不同的行業稅收征收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稅務機關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商業企業在進行稅務籌劃過程中,一方面要能夠對各種政策進行分析和解讀,另一方面要及時與稅務機關加強溝通,在對部分模糊稅務條文的解讀上與經營主體所在地稅務征收機關達成一致并得到認可,尤其是在一些新生業務的理解層面,避免稅務籌劃工作出現無用功。
4.對稅籌外包業務部分嚴格審查
商業企業在稅務籌劃過程中,涉及部分業務外包的情況,除了需要對方案本身可行性進行內部分析把控外,對第三方服務機構的相應資質及操作合法性也需要進行分析與甄別。比如靈活用工業務,除了要具備真實的靈活用工業務場景外,對服務商是否具備人力資源許可和委托代征資質進行確認,如果服務商資質不全,將會導致整個靈活用工薪稅籌劃業務不具備合法性。再比如雇傭殘疾人業務,企業需要真實聘用殘疾人提供服務,而不能只支付費用,卻不接受殘疾人提供任何服務,形成簽訂虛假勞動合同、騙取國家補貼的事實。
結語
商業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需要履行納稅人義務,需要按稅法的規定繳納各項稅費,企業為了降低稅費負擔,可以進行必要的稅務籌劃。在現行法律體系之下,對稅收繳納進行合理規劃,企業可以綜合運用優化納稅人身份安排、組織形式安排、注冊地點安排、用工安排、用人安排等方法進行稅務籌劃,但在稅務籌劃過程中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如人為調控收入規模和利潤水平導致的風險、稅收政策變化導致的風險、不同地區與行業在稅法執行上產生的風險、需要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的業務外包導致的風險等,要求企業對此進行有效的風險規避,保證稅負合理性,充分關注所處行業稅收政策的變化,與稅務機關就相關政策解讀達成一致,以及對稅籌外包業務部分嚴格審查,以此來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優化,將其與企業的稅務籌劃有效結合,使得稅務籌劃工作服務于企業長遠戰略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宋應奎.稅務籌劃誤區及風險防范淺析[J].品牌(下半月),2015(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