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泉波
[摘? ?要]教育科研是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推動力,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在致力教育均衡提升教育質量的背景下,以教育科研為載體驅動教師主動成長,將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動力。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結合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項目的實踐,從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創建名師工作室、提高教研團隊的課題研究能力、多元創新校本教研等方面提升教育科研工作實效,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教育教研;專業成長;內涵式發展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指出,學校教育應著力提升質量,扎實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1]。內涵式發展是學校發展的一個重點,也是基礎教育改革關注的焦點,其支撐點在于學校師生和學校的管理。近年來,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南安一中)以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項目“教育管理改革”的實施為契機,探索以“教、研、修三位一體新模式”為主的教育科研改革實踐,切實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有效促進了教育質量提升和學校內涵式發展。
一、創新人才引進模式,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源泉
一所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教師隊伍。南安一中以爭創“福建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學校”和“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睘槠鯔C,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多渠道引進師資并明確成長路徑,使引進人才渠道更暢通、教師地域分布更多元,有力促進了教育科研隊伍2.0的建設。
學校積極改變原來的教師招聘錄取模式,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主動前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引進碩士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近三年共引進教師46人。學?,F有教職工342人,其中非南安籍的有55人,約占教職工總數的16.1%。
學校注重內外兼修提活力,立德立才強隊伍,破除“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陋習,致力于“比起點、比進步、比貢獻”。一是借助南安市名優教師培養基金,注重本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校本研訓。二是著力培養中青年干部、中青年骨干教師、正高級教師,引進各類青年優秀人才。三是制定《南安一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136918計劃》,即給新上崗教師壓擔子、定目標,規劃“1年合格中學教師,3年優秀教師,6年骨干教師,9年學科帶頭人,18年名師”的專業成長路徑。四是重視名優教師隊伍培養,開辟名優教師成長“綠色通道”,在現有正高級教師4人、特級教師6人、省學科帶頭人7人、省骨干教師6人的基礎上,著力后備梯隊的傾斜培養,在教育科研等方面明確教師專業成長任務目標。
近年來,學校與江蘇省天一中學、廈門市第一中學等國內知名學校建立了教育戰略聯盟,通過引進辦學理念、派出干部跟班學習、教師教研交流、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二、創建名師工作室,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平臺
名師鑄就名校,名校成就名師。名師工作室作為當今教育改革新的校本教研形式,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平臺,深刻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品質、教育課題研究、課堂教學能力等。南安一中長期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以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項目的實施為契機,創建了六個名師工作室,成員包括義務教育小片區成員校和結對共建校。每個名師工作室做到有人員組成、活動計劃、階段性活動過程和研究成果展示,充分發揮了示范、輻射和指導作用,實現了資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員提升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了《南安一中名師工程實施方案》,實行“名師培養制度”“骨干教師培養制度”“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制度”。
如學校省學科帶頭人、語文教師陳金缺成立的名師工作室,成員為來自7所初中學校的共計15位語文教師。該工作室自成立以來,每學期都及時制定工作要點,舉行兩場現場教學觀摩和主題專項研討活動,依照“理論—實踐—理論”行動研究方法,圍繞“讀書思考—教學設計—專題研討—總結歸納—形成成果”五環節開展周期性、螺旋性、實踐性研究,共舉行了14節現場教學觀摩課、7場主題研討。工作室成員先后完成統編教材七、八年級教學設計,研究成果匯編三本(匯編55篇論文、13個優秀教學課例,分發給教研片全體語文教師)。這些對推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都具有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既帶動了片區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充分發揮了名師工作室的區域性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提升教研團隊的課題研究能力,奠定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基石
課題研究可以切實解決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南安一中通過改革集體備課機制,著力更新教師的課程觀念,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的新途徑,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目前,學校的“基于學科交叉的美術‘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研究”“能力導向的中學英語閱讀策略探究與實踐”等四個省級立項課題研究正有序開展,帶動了片區學校教育科研工作。
例如,學校的美術教研組長、集美大學兼職研究生導師黃耿東老師主持了省級課題“基于學科交叉的美術‘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研究”,其課題組成員是來自10所學校的11位教師。課題組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實踐,充分發揮了課題研究推動教師專業成長和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的作用,已取得明顯成效。課題研究主要以教學課例為載體,以主題探究為核心,以專題講座為提升途徑,主題鮮明,內容充實。兩年來,課題組共匯編論文集1本,成員共發表優秀論文13篇,教學課件設計獲得福建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第二批)省級優秀應用成果獎,課題論文獲得省級一等獎。教研團隊的課題研究活動既有力提升了學校教師的科研水平,也推動了片區學校的教研互動提升。
四、多元創新校本教研,為學校內涵式發展提供動力
校本教研的多元創新與實踐探索,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途徑。南安一中通過探索完善“分層教學的集體備課”等校本教研,提高備課組活動成效,統籌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組編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作業,定期匯編優秀集體備課成果和校本作業成果,既推動了學校的學科建設,也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和辦學水平的提升。
1.教師大講堂分享,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提升
教師大講堂是一種新型教研形式,旨在為全校教師搭建展示自我與溝通交流的平臺,充分發揮優秀團隊、優秀教師的引領作用,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基礎上的融合創新。學校以貫徹落實南安市校長“帶教師、帶教研、帶教學”專業練兵活動為契機,推出了“核心素養下的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大講堂系列活動。學校每月邀請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在教職工大會上作主題分享,再由校長或書記作點評。一年來,學校推出了“因教育相遇,為更好成長”“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業”等多個主題講座,不僅分享了優秀教育教學工作經驗,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和教研實效,也為片區學校校本教研提供了一種借鑒模式。
2.片區校本教研,促進片區學校協同共進
片區協作開展校本教研,不僅有助于校際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相互促進,而且能夠直面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為發揮“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钡氖痉遁椛渥饔茫习惨恢谐闪⒘艘员拘辇堫^學校、以三所農村中學校為小片區管理成員校的領導小組,每學期開展一至兩次集中研討活動,采取送教下鄉、跟崗學習、讀書分享、師資互派、主題講座、同課異構等形式,探索四校協同共進的教師專業發展機制,促進四所學校管理水平達到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水平,推動片區學校共同進步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2020年,學校繼續擴大輻射范圍,加強校本部對奎霞分校教研和教學工作的指導,積極開展與漳州市平和廣兆中學、南安市五星中學等學校的線上教學、返校復學等結對幫扶活動,以示范促常態化,以交流促共享化,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3.磨題工作坊建設,促進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
為幫助教師深度學習領會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準確把握高效教學的方向,南安一中開展了學科磨題工作坊建設。每個學科的磨題工作坊由省市學科帶頭人擔任領銜教師,采取線上研討和線下交流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開展有關中高考改革、新課程標準等政策文件的研讀、日常教學難題的研討、分層分類教學的校本作業編寫等教研活動。
一年多來,學校通過開展以磨題工作坊為主的集體備課研討活動,進一步深化了分層、分類、走班教學,使集體備課提質增效;充分發揮了課堂主陣地作用,有序開展了體音美勞等第二課堂,促進學生從“書中學”轉變為“做中學”,滿足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成長的需求。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通過智學網、釘釘、微信群等形式,積極探索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改革,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五、小結
總之,學校內涵式建設要立足本校實際,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好實施路線,有效落實并及時調整完善。兩年來,南安一中通過探索實施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項目,在教育科研水平、教學質量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都成效顯著,促進了學校的內涵式發展。今后,南安一中將繼續完善分層教學下的集體備課機制,做實做細教育科研,助力學校內涵式發展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802/t20180206_326950.html.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