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元輝
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有知識、講道德的新一代,這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把課堂教學和品德教育結合起來。文章基于品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主要從識字、閱讀、交際、習作方面探究相應的策略,促進品德教育與語文課的融合,希望能在指導學生有效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其道德品質。
關鍵詞:小學;品德教育;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引 言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語文教學憑借生動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激發學生興趣,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思想性,可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的、高尚的品德熏陶。品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教師在小學階段就應做到教知識和教做人并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這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以及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品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品德教育和語文教學具有統一性,能實現優勢互補。在推行新課程改革之后,小學品德教育在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煥發生機與活力,不管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式都和以往單調的、呆板的教育模式不同,有明顯的改善,既讓師生思維更活躍,又提高了教育實效性。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則以灌輸知識為主,輕視對小學生學習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根本無法做到授人以漁。如今有很多教師都在努力探究師生互動方式以及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將了解學生作為重點工作,強調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等,這也是對品德教育的拓展、延伸。通過從多個角度切入,改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方法和形式,對品德教育產生重要促進作用,為小學生養成品德意識及行為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語文教學承擔著品德教育職責。品德教育無法只依賴對應學科,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加強品德教育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小學語文課程中有著極其豐富的品德教育素材,這也是教師在課堂上融入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1]。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及價值觀,這并非額外任務,而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需要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加以實踐。培養學生優良品德自然也屬于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各項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承擔品德教育職責。尤其是小學生處于形成良好品德的關鍵時期,將品德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重要的路徑。
最后,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品德養成。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于讓小學生擁有優良品行和習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則以培養學生文明用語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等為基礎,希望他們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僅要認識到中國是禮儀之邦,更要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等,了解什么是光榮和真善美,從而形成良好文明風貌。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一些日常行為規范開展相關活動,可以為小學生構建標準行為、養成優良品德提供有利條件[2]。
二、品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
1.融入識字教學
漢字屬于象形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有豐富的內涵,能夠延伸為一個傳說或小故事。小學生說的話,特別是在語文課本中學習的常用語,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語言能力,掌握漢字,發掘傳統文化的魅力。那么教師就可以在字詞教學中經常融入品德教育,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能力及品德。例如,小學生識字往往從“人”字開始,這就是一個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為側面站立之人形。古人覺得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勤奮、懂禮貌,所以人字仿佛是一個人在躬身行禮。教師通過這樣的解釋,引導學生理解人的含義,還融入對學生勤奮、懂禮貌這兩種高尚品德的教育。
2.融入閱讀教學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統一智育和德育,不能脫離語文教學開展品德教育,更不能讓語文教學變成品德教育的附屬品[3]。即小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基于對蘊含其中的思想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語言文字,掌握字詞句的含義,從而把品德教育融入課文講析,實現智育和德育的有機整合。例如,在《卡羅納》的教學中,盡管這篇文章屬于略讀課文,但是其品德教育目標較為集中。教師應把握品德教育這一重點,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閱讀課文、逐步解疑。教師先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遭遇不幸的卡羅納第一天上學的樣子,對重點詞句加以分析,了解他的傷心和痛苦;接下來讓學生講一講自己關于失去的經歷,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強化情緒感染;之后做出取舍,強調關愛部分、淡化悲痛部分,圍繞大家在卡羅納最傷心的時候是如何獻出自己的愛心這一主題,指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用心體會,找到相關詞句,細細品讀老師、同學和周圍的人給予卡羅納的每一個善意的眼神、每一句關愛的話、每一個幫助的動作等,從中感受愛意,形成關愛他人、同情弱者的優良品質。
古人將讀書時的揣摩、品味比喻成魚入水中、清水灌稻、春雨潤花,因為只有在語境之中浸染身心,才能知意、得趣、悟神。課文《卡羅納》的重點就在于大家通過神態、語言及動作表達對卡羅納的關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始終抓住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多次品讀,理解關鍵詞語和句子,使其一步一步進入文本情境,將愛變成可以觸摸之物,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達到震撼其心靈的目的,增強融入品德教育的效果。
3.融入交際教學
小學語文課堂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教育學生養成優良品德的重要陣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說明道理。除了識字和閱讀,交際也源于生活。小學語文口語交際課為學生提供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品德修養的平臺[4]。小學語文教材里面的口語交際有不同主題,教師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原則設計交際題目,融入品德教育。例如,對于小學中年段的學生來說,口語交際以介紹事物或人為主。在某次有關保護文物的交際活動中,教師就可給出“保護長城”的題目。因為中國歷史悠久,全國各地有大量古跡,一些文化古跡被破壞,長城的某些地段就被嚴重損毀,存在亂丟垃圾、亂涂亂畫等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講一講讀了這些報道之后的感受,之后討論如何保護長城,嘗試提出一些建議。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討論其他文物古跡的現狀,通過交流明確自己在文物古跡保護中能夠做些什么。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匯報交流,在學習一些文物知識的同時掌握保護方法,增強保護意識。
另外,教師在交際課上要結合教材融入品德教育,避免品德教育空洞。從教育藝術的角度看,小學語文教師在融入品德教育時必須結合實際,透徹分析口語交際內容,讓學生心悅誠服。例如,教師選擇以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為交際材料。盡管小學語文中的魯迅作品篇幅較小,但其說理很充分,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教師讓學生在交流中理解作品內容,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用真摯的情感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小學語文口語交際中還涉及很多名人名言,盡管比較簡短,但都閃耀著思想品德的光輝。教師要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記憶,將其引為自己的座右銘,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行為規范、品德高尚的人。
4.融入習作教學
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習作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最高的。習作能讓他人對學生的內心世界有更深的了解,讓學生受到品德與情感的積極影響,使品德教育潤物無聲。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大量優秀的文章,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因為讀和寫之間的辯證關系可謂亙古不變,所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強化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熱情,還能加快學生養成品德的速度,即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積累豐富的習作素材,同時陶冶情操,在和作者對話的環節獲得心靈的洗禮。例如,《火燒云》這篇文章,作者從自然現象出發,把生活中的自然氣象變化描寫得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作者深厚的寫作功底,同時讓學生更熱愛自然、敬愛自然。與此同時,教師組織學生在習作課上開展品德實踐活動,促進素材積累。因為小學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強化素材積累,掌握寫真話、抒真情的可行方式。生活則是最本質的寫作素材來源,教師要指導學生從現實生活里找材料,賦予作文真實的、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平時的語文習作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讓學生開展形式各異的生活品德活動,例如,分角色表演“把摔倒的老人扶起來”,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獲得真實的品德教育體驗,形成寫作文的靈感源泉,達到寫作能力、品德素質的雙重提升。
當然,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觀察生活,加深理解。因為小學生身心發育尚不完善,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往往較差。他們對很多事物無法理清頭緒,教師就要讓他們從身邊的事物著手,從觀察小事逐漸向觀察社會過渡,學會以小見大、兼顧正反等觀察分析方法。在訓練一段時間之后,小學生的觀察就能擺脫家庭、教室、校園的限制,把觀察視角投向全社會[5]。例如,總會有人在公交車或地鐵上給老年人讓座,體現出社會溫暖的一面。通過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更多美好的畫面,他們就能寫出有溫度的、有血有肉的作文,同時在他們心中埋下美好的種子,實現健康發展。
結 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奠定了品德教育的基礎,品德教育的融入推動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教師要想辦法將品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等環節,充分發揮品德教育的重要價值,以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養成,使其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夯實塑造良好性格及健全人格的基礎,持續提升語文能力及品德素養。
[參考文獻]
[1]代芳芳.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4):187-188.
[2]曹智玲.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德育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2018(36):22.
[3]何鳳秋,夏麗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開展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25):28,30.
[4]李見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淺談[J].課程教育研究,2018(8):39-40.
[5]姚玉玲.融會貫通 相得益彰——淺談小學品德與語文學科的有效整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2):151.
作者簡介:陸元輝(1962— ),男,廣西三江人,小學高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