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更好地和作者進行交流,從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更好地把握寫作和閱讀之間的關系,重視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當前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往往是獨立的,這讓學生無法從閱讀中獲得啟發并運用在寫作中。要想轉變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運用讀寫結合的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讀寫結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8-0073-02
引 言
語文作為一種具有交際性的語言工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語文教學可以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聽、說、讀的活動都在語文教學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只有寫這個教學活動不能融入具體的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寫作課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導致學生可能閱讀了很多的文章,但在寫的時候不知道從哪里開始表達,寫不出具有真實情感的文章,也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不知道寫什么往往是他們在寫作活動中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寫作質量。要想切實增強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不僅需要對每個單元進行固定的練習,還需要從平時的閱讀活動出發,有意識地尋找能夠增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切入點。閱讀是一種吸收,而寫作是一種輸出,這也啟示教師要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本文就從這個角度出發,具體分析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方法,從而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的現狀
1.教師沒有轉變自己的教學模式
由于長時間的教學,教師往往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模式單一,如果想要改變這種固化的教學模式,會有一定的難度,這也阻礙了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的開展。當前很多教師都還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背書、寫作、閱讀,而沒有給學生講解一些讀寫結合的閱讀例子。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是運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內涵,因此,學生也只是被動地學習,沒有實現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2.學生閱讀的能力不足,閱讀內容太過復雜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還沒有具備很好的理解能力,這就導致他們的閱讀能力有限。當前一些讀物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不符合,導致學生不能理解文章內容,或者有的讀物充斥著暴力等不良內容,容易影響學生對事物的判斷以及思想觀念的建立。
3.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一般情況下,為了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往往會給學生布置寫日記的任務。但是因為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并不能認識到身邊事物蘊含的意義,所以他們寫的內容也多是一些簡單的“流水賬”。教師往往要求學生不要簡單地記錄,這就會給學生增加很多的壓力,他們會認為寫日記是一個任務,逐漸對寫作失去興趣,產生排斥的情緒。有時學生為了能夠完成教師的任務而抄其他人的作品,無法實現自身能力的提升[1]。
二、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策略
1.以讀悟寫,組織讀寫結合活動
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重點句子,分析整個文章的結構、描寫方法等,設置相關的環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可以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更好地感受作者的寫作主題,自覺模仿句子的寫作方法、順序等,從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
例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相關的問題,如白荷花為什么會在這些大圓盤里面冒出來,為什么用“冒”這個字呢?可以用“生”代替嗎,為什么?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成立小組或者自主討論一下自己的感想,說一說“冒出來”的巧妙之處,從而感受到這樣寫可以更好地體現荷花的動態美。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感受到作者用詞的巧妙之處,從而自覺地增強對詞匯的運用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就可以更好地去分析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的方法,并通過閱讀來積累自己的寫作素材,避免在寫作時無話可說。同時寫作也可以促進學生的閱讀。教師應多引導學生,鼓勵他們多閱讀,嘗試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著模仿寫作,如寫作的特點、順序、手法等,從而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用寫作來增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兩者之間相互促進,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在閱讀中進行思維的遷移,調動學生的寫作欲望
閱讀和寫作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通過閱讀,鼓勵學生進行思維上的遷移、情境構建、延伸等,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閱讀內容,都是一些文采出眾和內涵優美的文章,特別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描述時往往能夠給人很多的啟發。教師應抓住這個特點,鼓勵學生進行故事的續寫,將讀寫結合在一起。
例如,在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這一部分時,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的內容,想象主人公之后發生的事情。教師可給予學生更多的權利,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創新,進行新故事的改編,以在增強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增強他們的寫作和閱讀能力,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的目的。
3.以讀誘寫,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
閱讀的次數多了,文章中蘊含的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來了。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結合閱讀的內容,從自己的實際生活出發,不斷地選擇寫作素材、立意,拓展自己的寫作思維。不同的讀者往往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最后得到的結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理解能力較弱,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教師也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而獲得更多的啟發。在這個基礎上,教師也要不斷引導學生優化知識結構,形成一種書面上的表達。教師運用讀寫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可以讓他們更靈活地進行閱讀,成為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習的潛能。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寫作,習慣性地進行圈畫,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從而實現兩者相互促進的目的,提高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4.調動學生的情感,組織學生寫讀后感
讀后感一般是學生將閱讀完課文或者書籍之后的內心感受自發地寫出來,表達一下自己的感受,包括對一些文章的理解和文章對自己的觸動。在閱讀時,學生也可以從作者的情緒變化出發,將自己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在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后,就可以給學生一些提示,讓他們寫寫讀后感。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一部分時,教師就可以帶著學生一起學習這首詩,先讓學生進行領讀、試讀、分小組讀后,再讓學生分成小組說一說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對相關的寫作背景或者類似的文章進行分析,并對文章中的詞匯和情境進行賞析。在課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經驗來寫一寫讀后感,說一說自己學到了哪些內容,以及自己在思想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等。很多學生都寫道:感受到了紅軍的艱苦和大無畏精神,也明白了當前的美好生活來自前人的奮斗。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也會了解到關于紅軍英勇事跡的描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寫讀后感,并運用讀寫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2]。
5.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鼓勵學生寫日記
日記簡單來說就是每天記錄一下自己的生活,寫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經常遇到的一些事情。日記不能是簡單的事情的記錄,也不能是完全想象出來的內容,而應該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和經驗上,從而以閱讀體驗引發學生的生活感受,進而促進學生將讀寫結合起來。
例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這一部分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進行閱讀,體會文章中運用的詞語,如抖動、掙扎等,這些詞語都可以生動地描述出小魚兒從被釣上來到上岸的這個過程。在學生放假期間,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家庭作業,讓家長帶著學生去釣魚,從而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感受到釣魚的快樂,體會釣魚的整個過程,包括釣魚的困難和快樂,然后以日記的形式來記錄。由閱讀延伸到學生的生活體驗再到讓學生寫日記,這個過程就可以實現讀寫結合。閱讀的最終目的也是讓學生去運用,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要多從閱讀上下功夫。
6.在閱讀中推導,引導學生從相似中找不同
如果學生只是學會了閱讀,而不深層次地去思考,就會流于表面形式,不明白如何去想象,也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在開展語文閱讀活動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進行改寫的讀寫結合活動,讓學生在思考中完成改寫,增強自身的思維活躍度。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將原文的內容表達出來,或者體現出其中情感的轉變,這樣的難度往往不大。有創意的改寫,往往也是讀寫結合的另外一種形式。
例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這一部分時,就有一段是關于吃和放煙花的內容,而這些對于小學生來說都是很有趣的,他們也有自己過春節的方式。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從吃和玩這兩個方面出發進行改寫。因為每位學生的思維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對每個事物的感受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在教學了相似的情節后,再讓學生說一說對它們的看法,然后進行讀寫結合的改寫。這樣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
結 語
總而言之,讀和寫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讀是一種輸入,而寫是一種輸出,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學生才可以更加靈活地去閱讀文章,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并更好地進行運用。語文教師應將讀和寫結合起來,用閱讀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昕.談讀寫結合落實于課堂實踐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20(15):11-12.
王志茹,滿靜.“讀寫結合”課程改革對英語寫作能力提高的有效性[J].教育教學論壇,2020(21):288-289.
作者簡介:肖全勝(1965.3—),男,江蘇南京人,本科學歷,校長,中學高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次評為南京市優秀教師、行知獎校長(名校長)、先進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