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慈 童丹麗 陳波
摘要: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為高校團委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互動式課堂教學和網絡新媒體傳播的理論學習,以及校園社團活動和社會志愿者服務的內化實踐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文化功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管理
1引言
大學生正處于發展成熟期,身心可塑性非常大。大學時期是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階段。但是大學生對復雜性事物還缺乏正確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一些問題的理解上常常呈現出矛盾狀態。團委在教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等精神承擔重要責任,有必要開發有效的指導方案來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修養。
一個人的思想政治品質是通過其自身理論學習和實踐磨練而得來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式過于落后(采用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不夠合理(反復強調核心理論知識點),同時部分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方面積累存在不足。團委在創新教化育人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接受能力,重視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重要地,發揮校園文化的教育導向功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建設鋪開了新的探索道路。本文旨在分析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初步提出幾個可行的建議。
2大學校園文化內容及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校園文化主要是指高校以大學生特有的心理素質、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為核心的, 以具有校園特色的生活和學習等方式, 以刊物、講座、課堂、社團、社會實踐及其他文化設施為載體的物質,制度,精神,行為的環境和文化氛圍。
隨著改革開放,新媒體促進信息傳播,多元價值觀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使得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轉變為學生自主性,內容多樣性,傳播靈活性等交流模式。如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更好地培養具備優秀思想政治修養的人才,是團委要探究和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團委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校園文化建設隊伍,努力培養優良的校風和學風,高度重視教學網絡文化建設,要尊重學生個性價值, 彰顯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理想與道德精神,自主創新精神,及科學與民主精神。
3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執行方案的幾個探索
3.1互動式的課堂教學
互動式教學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能增強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互動式教學就是采用師生課堂討論、學生小組合作之間的互動教育模式。這將教學活動看作是一種交流,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在互動中都處于放松但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教師在營造和諧課堂氛圍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互動教學的內容選題上,教師需聯系社會改革發展,講政治、論時事、談人生,擴充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理解,逐步建立起與時俱進的社會責任感。
3.2網絡新媒體
網絡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途徑,學生開始有主動選擇和參與的權力。團委的工作不僅要注意單向傳播,特別要重視傳授者與學習者雙向交流。直接高效地傳播模式是,在學生活動場所配置新媒體播放設備, 宣傳有價值地思想教育信息。重要的,根據學生自我選擇地學習與接受能力,團委要構建內容多樣化的創新型教育網站。內容要貼近學生關注的生活和社會問題,重視互動交流,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式,思想認識和價值觀教育。同時,新媒體也要重視文化育人的作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3校園社團活動
創造健康向上,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是團委聯系學生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不僅為了豐富學生娛樂性的課余生活,社團活動更應該重視其內在精神支柱。社團活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創新學生社團活動的方案要重視政治教育活動的內容多樣性和教化育人的目的性。團委要豐富活動的思想政治內涵,提升活動的文化品位,引導活動的正確價值取向。組織同學積極開展主題鮮明、寓教于樂、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如,組織開展文明班級評選,愛國主義大合唱,社會模范的奉獻主義講座,人文和革命史料的博物館學習實踐等活動。
3.4大學生志愿者活動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能孕育大學生的人生態度中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在環境保護,社區醫療衛生建設,社會公益服務等志愿者服務活動中,能樹立服務社會的理想信念,塑造無私奉獻的精神涵養。壯大在校學生義工的隊伍,校團委要做好青年責任擔當教育,開展高質量的志愿服務活動,動員全校義工服務社區和治理城市環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志愿精神的普及相結合, 團委教師應積極組織志愿者參加各類志愿項目,如社區公益課堂,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世界互聯網大會志愿者選拔工作。
4結束語
圍繞學校立德樹人的宗旨,團委應用心搭建教育平臺,助力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團委要充分利用各種大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引領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的工作,切實加強學校大學生思想引領工作。在重視互動教學和網絡新媒體的理論指導下,團委也要通過校園社團活動和志愿活動培養學生的內化實踐能力。未來工作上,從大學生的視角對于教育模式思考和學習途徑選擇角度,我們將分析和提出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方案。此文用于2018年紹興市大學生科技創新結題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2]羅建華. 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J].中國高等教育, 2002,(12), 39-40.
[3]童丹麗,陳波.關于高校學生會管理的幾個探索 [J]. 教育教學論壇,2017,(3),21-22.
[4]童丹麗,陳波.高校團委工作需借鑒大腦功能集成和分離機制. 才智,2018,(2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