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保障是民生大事。我們國家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重新審視馬克思有關社會主義保障制度的建構思想,對新時代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為我國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提供科學的方法論啟示,另一方面為實現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強大的思想理論基礎。
關鍵詞:以人為本;主體責任;公平正義
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過系統全面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但關于社會主義的構建思想散見于馬克思經典著作和文章中,主要集中在《共產黨宣言》和《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其中闡明了無產階級未來社會建設的主要理論,在這些理論中就涵蓋了馬克思對于未來社會保障的建設思想,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
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保障的最終目的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代替那存在著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發展的,個體應當也順應社會形態的發展,由孤立片面的發展向全面發展演變。基于此,馬克思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人的依賴性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人類為之奮斗的共產主義社會是最后的階段,在這樣的社會,人必將是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它的實現前提是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整個社會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這是馬克思對于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所做的物質前提--生產力高度發達,只有物質基礎堅實,才能建立出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覆蓋全面的社會保障實現社會成員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追求公平正義是社會保障的基本價值標準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的實際勞動所獲與他們實際創造的勞動產品的價值相差甚遠,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剩余的那部分價值被資本家吞占。對工人階級而言分配的公平正義無從談起。就馬克思的表述而言,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保障需要從三個角度去保障公平。第一,保障的范圍要具有公平性。不區分保障對象的年齡、性別、地域、職業等。一切勞動者和社會成員在家庭或個人因疾病,養老,生育,失業,工傷等各種原因而生活發生困難時,都有獲得國家社會保障的權利。第二,保障過程要顧及公平性。社會主義社會保障使社會成員免于陷入生活風險之中,并未其提供了各種生活保障,保障了社會成員的大后方,使社會成員處于社會相同起跑線,并使弱勢群體也具有社會競爭力。第三,保障結果強調公平性。社會保障的意義就是通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救助,實現資源的再分配,進而調節社會成員間的收入差距,最終削弱社會不公平現象的發生。
三、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于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社會財富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了著名的“六項扣除理論”,該理論詳細闡述了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即需要在工人階級創造的社會總產品中進行兩次扣除:“第一,補充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來應付自然災害,不幸事故的后備金等。”對于剩余的社會總產品在進行分配之前,還要扣除:“第一,一般性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第三,用來為勞動者設立基金等。”以上兩次扣除,第一次是關于社會總產品的初次分配,第二次是關于社會總產品的再分配,顯而易見,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中的基金來源是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這與中國的社會保障基金需要單位繳納統籌賬戶以進行社會統籌是相契合的。
四、國家必須作為社會保障的責任主體
馬克思的構想中,共產主義的社會管理一定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國家的地位不可動搖。所以,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勝利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權就必須由無產階級掌握。毫無疑問社會保障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國家制度,那么只有由國家或政府強制實施,才能確保社會保障體系內外的公平性與合法性。馬克思在其著作中闡述過“由國家對工人階級的生產資料進行分配,并負責照管喪失勞動能力個體的基本生活,例如實行免費教育等”。還有馬克思在“六項扣除學說”中說道,“應該把資本主義所有生產資料奪過來,并把它們作為社會公共財產,成為社會資金”,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集中財富對特定需要的群體進行補償。這些操作都必須由國家經手并實施,只有這樣,不論是社會救助還是社會福利,才能確保公平正義,發揮社會保障應有的價值。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保障制度建設的思想雖然產生得早,但它的價值并未被時代發展所掩蓋,而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的理論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科學的發展社會保障的方法論,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它的內涵。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的完善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將以人為本放在第一位,同時要重新審視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建設的理論,在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的同時,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保障理論,不斷實現馬克思的中國化,建立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0.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詹小娟.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保障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9.
[6]堯婕,王紅光.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6,14(1):12-14.
[7]汪連杰.馬克思的社會保障思想及其中國化研究[J].經濟學家,2018(6):21-27.
[8]席恒.新時代、新社保與新政策—黨的十九大之后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趨勢[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9,40(1):24-30.
[9]鄭功成.全面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與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6):8-14.
[10]林閩鋼. 以“美好生活”為核心的新時代社會保障論綱[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9,40(3):32-34.
[11]丁建定. 試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保障思想[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3):80-82.
作者簡介:竇改霞(1996.10--)女,漢族,甘肅天水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