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關鍵詞】“互聯網+”;數學教學;教學重構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1-0074-0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小學數字化教學改革實驗研究”(D/2016/02/36)階段性研究成果。
當下,我們已經置身于互聯網編織的虛擬世界之中,被互聯網所裹挾。“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領域”,如“互聯網+購物”“互聯網+偵查”“互聯網+金融”等。但這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兩者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作為其中的一種新樣態,已經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重構,就成為當下數學教師創新思維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
1.要素整合:推進“互聯網+”的媒介互構。
課堂教學要素一般是指教師、教材和學生。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這些要素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互聯網+”教學模式中的媒介互構、互動能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為教師教學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如運用希沃授課助手、班級優化大師等現代化的教學元素,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擴充課堂教學容量,還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彰顯數學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教學蘇教版五下《圓的認識》一課,在畫圓環節,學生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兩種錯誤:一是圓心不能固定;二是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不能保持一定。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直接指出學生的錯誤,并多次示范,從而糾正學生的錯誤。盡管這樣教學也有效,但常常難以讓學生真正理解錯誤,更不要說讓他們自覺糾正錯誤了。在“互聯網+”條件下,在學生用圓規畫圓時,教師可以利用希沃授課助手錄像,并擇機改變學生手中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學生畫完后將錄像上傳到希沃觸摸屏上并播放。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就能認識到常見的錯誤,從而理解錯誤的根源在于沒有固定圓心、半徑。這樣教學,既能鞏固學生對圓的表象的認識,也能深化他們對圓的特征的理解。
2.邏輯自洽:豐富“互聯網+”的活動體驗。
傳統的教學往往都是基于教室場所的教學實施,是教師和學生的在場互動、體驗。“互聯網+”時代,在移動、交互技術和云計算的介入以及電腦、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支撐下,學生不僅能獲得實在的感性體驗,還能獲得虛擬的替代性體驗;師生、生生可以進行在線補充、反饋、生成,也可以進行離線互動、交流。
如教學蘇教版二下《認識射線、直線和角》一課,首先,教師出示射線、曲線、線段、直線等七張圖片,讓學生拖動圖片到對應的分類,如果正確則圖片被吸進去,如果錯誤則圖片被彈出來。分類完成后點擊查看答案,由上臺分類的學生進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學邏輯因為媒介要素的交互動態呈現為一種自洽行為,能夠深化學生的活動體驗。然后,讓學生分兩組進行PK,屏幕中出現兩個卡通人物賽跑,賽跑過程中出現三道判斷題(畫一條5cm的直線;直線比射線長;角的兩條邊可以無限延長),學生答對了則卡通人物跑得更快,答錯了則會出現卡通人物被雷劈中的特效。答對多的學生最先跑到終點,獲得勝利。教師指定獲勝的學生進行講解,失敗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最后,分組競爭,主要出示一些命題,如“直線沒有端點”“射線有一個端點”“線段是射線上的一部分”“角的兩條邊是線段”“兩點間的距離線段最短”“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就得到一條直線”“一條射線長6厘米”“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可以組成角”等。請兩位學生分別到希沃觸摸屏左右兩邊將題目填寫在“南瓜”“茄子”選項里,如同“切水果”游戲一樣,如果正確則選項會直接消失,相應的學生會被加分;如果錯誤則選項會掉落,相應的學生會被扣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體驗是極其豐富和深刻的,教師也更能實現教學的精準指導。
3.評價靈動:提供“互聯網+”的持續支撐。
傳統的數學學習評價往往是結果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評價的時效性、針對性有待加強。“互聯網+”時代的評價虛擬而真實,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的力量,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擁有屬于課堂本身的匹配性評價。學生如何學、學得如何,都可以借助在線評價與交互技術進行實時反饋,這有助于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行為。
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紅點代表老師站在中央,這時有4位同學圍繞著老師,你會用小黑點表示他們所在的位置嗎?”并不斷追問:“8位同學呢?16位同學呢?更多同學呢?”引導學生上臺利用希沃軟件中的“克隆功能”復制出4個小黑點、8個小黑點、16個小黑點,均勻圍繞在紅點四周,并再次追問:“通過不停地操作,最終形成了什么圖形?”如此,逐步建構出圓的數學本質,即“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的集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給予學生星級評價,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更在班級優化大師中對參與課堂活動的學生進行數字化點評,并在光榮榜加星。這樣做,不但體現了課堂評價的即時性、激勵性、多樣性,也為課堂管理和班級管理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工具。
總之,“互聯網+”教學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整合、融合。它讓數學教學從基于知識傳遞走向基于個性學習和數據分析,讓師生從單一角色定位走向多維角色重構、互構。“互聯網+”的發展既符合教育教學發展的規律,也符合學生素養發展、生命發展的內在邏輯。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建寧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