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各學科學者都開始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不例外。中華優秀孝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近些年,不斷有學者針對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偟膩碚f,學者們大致從孝文化起源、內涵、歷史流變以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四個方面展開探討,為實現優秀孝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了主要的理論基礎和學術支撐。
關鍵詞:中華優秀孝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獻綜述
優秀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遺留下寶貴思想遺產,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將優秀孝文化納入其教育內容是必然的。因而,學界對于兩者的融合研究日益增多。基于中國知網檢索結果及相關文獻研究的計量可視化分析,發現我國學術界對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開始于2001年,正式發展于2012年。從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孝文化”的搜索情況看,與其有關的文獻有80多篇。從數據庫文獻跨庫檢索中發現期刊論文發表的年度趨勢在2016年和2017年達到巔峰。由于國外諸如新加坡等部分國家的孝文化俱是對我國孝文化的借鑒,不具特色,所以,學界對國外孝文化的探索還較少。
縱觀學界研究成果,對優秀孝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五個方面。
一、關于孝文化的起源的研究
在孝文化的起源上,學者們觀點各異,歸納之后大致可分為周代起源說、原始社會晚期起源說和原因、條件起源說三種觀點。
其一,周代起源說。代表人物肖群忠教授,他在《孝與中國文化》中提出:“孝產生或大興于周代,初時意指尊祖敬宗、報本返初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而周彥新則認為,在周代孝觀念已經基本形成,后經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發展豐富,到漢朝開始成為政治工具,發展至唐朝之后開始異化,成為封建統治者專制的工具。
其二,原始社會晚期起源說。代表學者康學偉,他在《先秦孝道研究》中提出:“孝觀念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產物”;而丁成際則認為孝在父系氏族公社時就已產生,源于血緣關系而產生的親親之情和個體婚制的建立。由此可以看出,孝觀念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婚姻制度的成熟和后輩對先輩因血緣關系而產生的感情,而這兩個條件同時發展成熟的時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即原始社會晚期,所以說“孝”產生于原始社會晚期。
其三,原因和條件起源說,代表人物肖波,他認為孝文化的起源從原因上講,可分為社會性起源、生命個體性起源、信仰性起源。從條件上來講,可分為特定生產方式、血緣宗法制度、中國個體家庭。華中師范大學的毛青青也從原因這一方面入手,她認為孝的產生源于農業生產的經濟基礎、血緣宗法的社會根基和崇拜祖先的心理作用三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關于孝文化的起源問題研究成果頗豐,且有爭議。目前大家普遍認同一個觀點,即在周代孝已經開始在社會中流傳。
二、關于孝文化的發展歷程研究
當前,學界對孝文化發展歷程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可歸納為五階段說、七階段說和九階段說。
其一是五階段說。肖群忠將“孝”的歷史演變過程歸納為起源于先秦、儒家孝道倫理創造的完成、西漢時達到新高度、魏晉隋唐被尊崇、宋元明清發展為愚孝五個階段。
其二是七階段說。肖波將孝文化的發展與演變歷程概括為商周時期
實現孝觀念向孝德觀的進化、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進一步豐富發展、漢代的理論實踐、魏晉南北朝的崇尚與變異、隋唐五代的政治化、法律化、宋元明清的愚孝、近代的批判反思。
其三是九階段說。楊振華認為孝文化的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儒家孝道的創立、魏晉南北朝時期孝的變異、唐代孝的進一步政治化和法律化、宋朝孝的理學化、元明清“二十四孝”的出現、以及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非孝”、建國后對孝文化的否定、當今孝文化的缺失。
學者們對孝文化發展歷程的概括雖然觀點各異,但都涉及到了商周、春秋戰國、漢代這三個重要發展節點。學界幾乎都是圍繞朝代的更替和儒家文化的發展這兩條主線進行的研究。
三、關于孝文化內涵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孝文化內涵的闡釋主要有二層說、三層說和四層說三種觀點。
其一,二層說。肖波指出,孝文化的內涵可分為基本內涵(歸親、延親,養親、敬親等)和延伸內涵(孝悌、孝忠、孝廉的延伸內涵)兩個層次。張云風在談到孝的內涵時指出:“孔子在《孝經》中全面闡述了孝的內涵,包括孝的標準、孝的作用、行孝方式等,如果把孝僅僅定位在‘善事父母者上,那是不夠的,不足以體現孝作為‘道的價值”,在他看來概括孝的內涵不應僅僅局限基本內涵,還應囊括其延伸內涵。
其二,三層說。曾參總結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就是說“孝”包含三層含義,最高層次是尊敬父母;其次是不因自己的過錯讓父母受辱;再次是贍養父母。而李利萍則從三種關系出發總結了孝文化的三層內涵:第一,孝與父母的關系,具體包括孝養、孝敬、孝順等五點;第二,孝與社會的關系,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第三,孝與國家的關系,孝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報效祖國。
其三,四層說。朱嵐認為,“孝文化有四層含義---對父母的孝敬、對先祖的追念祭祀、對君王的孝、繼承祖業,立身揚名,光宗耀祖”。
學者們對孝文化內涵的表述由于研究角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但體現的孝文化的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即敬養父母、忠君愛國。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傳統孝文化中既包含著需要我們繼承、發展的精華,也包含了統治階級愚昧落后的思想,是我們應該摒棄的。因此,我們須堅持辯證的觀點,繼承中華優秀孝文化,并使其與時代發展同步。
四、關于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當前,學者們對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闡述大致可分為高校層面和學生層面。
第一,高校層面。胡小慧立足于高校層面,從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路徑、增強高校思想者政治教育實效性對融入的必要性進行了充分論證。
第二,學生層面。譚麗莎,郝雪等人認為,孝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對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概而言之,學術界對于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論述主要圍繞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展開,缺乏研究的深度和新穎的分析維度,還需學者們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五、關于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兩者價值觀契合。部分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孝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中隱含著愛國、友善等內容,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來源。在家庭中,“孝”就是家庭成員間的愛;在社會上,“孝”就是社會成員間的互敬互愛;在國家層面上,“孝”就是忠于國家,這些都與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價值觀念是契合的。
其次,兩者目標一致。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與境界,而大學生接受優秀孝文化教育最終也是要促進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故優秀孝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指向了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最后,兩者內容相通。有學者認為,中華優秀孝文化中蘊含著的大同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相通的,實現兩者融合將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資源。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合理的、可行的,兩者從價值觀到目標再到內容,都具有緊密的聯系。不難看出,目前學者們對于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論證雖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幾乎都是從價值、內容、目標這些內部因素著手,缺乏對外部因素的分析,針對這一點,還需學者們繼續完善。
六、關于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
首先,在高校教學計劃中納入優秀孝文化。劉潔認為,高校應高度重視和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將道德教育落實到實踐中,把孝文化列入到教學計劃。高校要選拔一批可以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專業的教師,專門負責學生孝文化教育,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孝道教育。
其次,家庭注重優秀孝文化教育。陳夢云認為,家庭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而且也是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作為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注重言傳身教與家風建設,促進大學生在積極向上的環境中不斷發展。
最后,大學生注重提升自身優秀孝文化修養。胡小慧認為,要實現優秀孝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除了社會、家庭等力量之外,還需大學生自身的努力,努力學習傳統經典孝文化、培育優秀孝文化道德情感、強化優秀孝文化踐行行為。
學者們立足于不同角度對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條路徑選擇,但大多都是圍繞學校、家庭、社會、大學生自身這幾方面來分析的,研究較為淺層,缺乏深入的思考。對于優秀孝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保障機制構建、內部制度保障等深層次的路徑研究較少??梢婈P于融入路徑仍有很大的創新空間,我們仍需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
[3] 季慶陽.近十年中國大陸孝文化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評論,2009(3):123.
[4] 胡小慧.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5] 毛青青.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育德功能及實現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6] 劉潔.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教育現代化雜志,2019(6):202-204.
[7] 陳夢云.中國傳統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與路徑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108.
[8] 胡小慧.中華優秀孝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作者簡介:張菁(1994- ),女,山西屯留人,研究生在讀,山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