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丁晴
摘要:近年來,隨著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不斷加深,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已成為保險公司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約束和監管措施、人員反洗錢意識不強、可疑交易甄別不到位等原因,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暗藏諸多洗錢風險。本文通過對轄內多家保險公司的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進行調研,從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與洗錢風險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銀行代理保險? 反洗錢? 風險
一、基本情況
(一)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快速增長
截至2019年9月末,懷化市轄內總共31家保險機構,其中壽險16家、財險15家。曾開辦過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累計有23家,其中壽險12家、財險11家,陸續退出的有4家,現存的有19家,其中壽險9家,財險10家,2019年9月末銀行代理保費收入均占總保費收入的31%。
(二)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種類
據現場調查顯示: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各類可分為:一是代理人壽保險業務。包括意外傷害保險、健康保險、定期壽險、終身壽險、年金保險、分紅型兩全保險和萬能型兩全保險等。產品保險期間有1年期、5年期、10年期、20年期和終身等,保障內容囊括意外傷害、重大疾病、資金保全增值和養老醫療等,能滿足客戶多樣的保險理財需求。二是代理財產保險業務。包括投資型的家庭理財險和保障型的企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保險、船舶保險、機動車輛保險、工程保險、貨物運輸保險、責任保險和信用保險等,產品全面覆蓋個人和企業的常規財產保障需求。三是代理收取保費及支付保險金業務。銀行機構代理收取投保人所繳保費,支付保險金。四是代理保險公司資金結算業務。
二、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存在的洗錢風險
(一)制度缺陷風險
當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反洗錢義務主要是按照《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中第二十四條規定“金融機構委托其他金融機構向客戶銷售金融產品時,應在委托協議中明確雙方在識別客戶身份方面的職責,相互間提供必要的協助,相應采取有效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銀行機構和保險公司雙方簽訂的《保險兼業代理協議》中都沒有具體、明確規定雙方在反洗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基本都是簡單、籠統的要求雙方均應嚴格執行反洗錢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保險公司和代理銀行也都沒有建立有關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反洗錢內控制度,沒有明確劃分雙方在客戶身份識別上的職責和義務,協議中沒有明確是否強制要求登記和留存的客戶身份信息。反洗錢內控制度也都未包含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條線操作規程,各項業務操作規程和管理辦法也未見針對洗錢風險控制的具體措施。
(二)操作風險
1.制度執行風險。根據《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規定“保險費金額人民幣20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2萬美元以上且以轉賬形式繳納的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確認投保人與被保險人的關系,核對投保人和人身保險被保險人、法定繼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登記投保人、被保險人、法定繼承人以外的指定受益人的身份基本信息,并留存有效身份證件或者其他身份證明文件的復印件或者影印件”。但在反洗錢檢查實務中發現一些代理銀保業務機構為了片面追求利潤,有意迎合客戶,未嚴格執行規定,刻意規避身份證查證及留存步驟,比如將超過20萬的投保單拆分成幾個投保單,未按規定登記客戶的基本信息,也未留存客戶的身份證復印件或影印件。
2.客戶身份識別不到位。由于代理業務的特殊性,監管機構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監管都是通過檢查保險機構進行的。在這樣的運作機制下讓銀行工作人員認為保險業金融機構是反洗錢義務主要責任方,進而放松對反洗錢工作的警惕性,所以未將客戶身份識別要求融入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操作流程。在辦理相關業務時,經常發生忽略客戶身份信息的填寫和相關資料的留存的現象。另一方面,從保險公司方面來看,由于銀保代理業務中保險公司人員不直接與客戶接觸,對客戶身份信息和交易背景無法有效了解,因而保險業機構認為客戶身份識別的責任主要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所以他們也很少對銀保代理業務進行審核。鑒于在落實誰是履行發洗錢義務人的認識上存在的差異,導致銀保雙方這種相互依賴、推諉責任心態的產生,客戶身份識別的要求形如一紙空文。
(三)可疑交易漏報風險
目前,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對可疑交易的監測基本依靠反洗錢監測系統,而銀行機構的異常監測模型中涉及保險業務的異常行為監測指標又較少,銀行工作人員對代理的保險產品可疑交易的特點也不了解,所以難以對有關可疑行為做出正確判斷。另一方面從保險公司來說,由于銀行代理保險產品銷售模式的特殊性,保險公司在承保環節對客戶的基本情況和交易背景不能充分獲取和了解,同時他們認為銀行對這些客戶的基本情況應該比較了解,再加上目前技術支持不到位,雙方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共享機制。因此保險公司在分析銀保業務的可疑交易時,未能結合客戶身份、職業、交易等信息綜合分析,多數僅籠統的寫了排除理由,如為了投資而投保、資金周轉困難而退保等,可疑交易分析形式化嚴重,極易造成可疑交易漏報的風險。
(四)業務人員風險防范能力低的風險
據調查了解,我市將近7層銀行代銷保險業務人員從未正式接受過銀行代理保險業務辦理中反洗錢專門培訓,保險公司對銀行代銷保險業務人員的培訓都是側重于保險產品、銷售技能等內容,對于反洗錢知識僅為附帶性的培訓。盡管銀行機構開展過反洗錢相關業務培訓,但培訓內容中缺乏必要的保險業務/產品洗錢風險防范方面的內容,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導致銀行代理人員對保險業務中洗錢風險的防控不到位。
三、對策建議
(一)完善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客戶接納與身份識別機制
首先,保險公司要建立健全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反洗錢內控制度,根據機構自身風險管理策略和風險管理能力,結合銀保代理產品的風險點,制定清晰的客戶接納政策和持續識別措施。其次,在與銀行簽訂的代理協議中明確雙方反洗錢義務的具體內容,詳細注明代理銀行對客戶職業、國籍、證件號碼、證件類型、證件有效期、地址、聯系方式等關鍵信息的采集義務,確保在辦理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時,銀行工作人員采取嚴格有效的客戶身份識別措施,掌握客戶的真實信息。與此同時,保險機構還要扎實做好客戶身份的重新識別和持續識別工作,切實履行盡職調查工作。
(二)強化溝通協作和強化委托代理風險控制機制
繼續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保險代理業務的合作是當前形勢下,是保險機構增加業務量來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為有效控制風險,必須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保險業金融機構之間的協作力度,共享風險防控關鍵性信息要素資源,滿足對可疑交易報告的信息共享互通要求,填補資金合法性來源監測的真空地帶和盲區。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真實性、合理性和合規性審查。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代理保險業務時,應采取主動、切實有效方式履行可疑交易識別義務。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和報告機制,及時將有關風險信息上報相關監管部門,形成監管合力。
(三)加強培訓力度,提高反洗錢人員專業素質
加強銀行代銷保險業務人員的培訓力度,根據銀保代理業務特點對相關人員針對性開展反洗錢專題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特別是柜臺人員風險防控意識以及反洗錢工作水平。積極聯系反洗錢專家傳經授課,深化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銷售行為的管控,以外塑于行、內化于心的方式,不斷完善應對和防范洗錢風險的長效機制。
(四)加強對可疑交易的分析、甄別和報送
一是銀行機構要加強對現有交易監測指標的評估,特別是要增加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的監測指標。二是要提高人工分析甄別能力,提升可疑交易質量,強化對可疑交易報告的后續控制措施管理,對上報可疑交易的客戶應進行強化身份識別,并采取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
參考文獻:
[1]吳崇攀,韓芳,玄立平,何健.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洗錢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J].海南金融,2014(10).
作者單位:人民銀行懷化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