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燕

摘要:國際技術貿易是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由于國際技術貿易的內容偏重法律專業知識,以及傳統的“填鴨式”純理論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國際技術貿易失去學習積極性。案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準備階段選取典型性、新穎性以及綜合性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案例,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大膽討論,發散思維,鍛煉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關鍵詞:國際技術貿易 案例教學法 實踐
當前,世界已進入大數據時代,知識技術的積累與應用已滲透一國經濟各個行業。技術競爭力受到各國高度重視,國際間技術交流日益頻繁,一國科學技術水平在國際競爭力中的地位與日俱增。目前除了發達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已將技術引進作為提高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率、加快本國經濟發展、增強本國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由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對國際技術貿易相關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一、案例教學在國際技術貿易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技術貿易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由于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專利權、商標權以及著作權等偏重于法律專業知識,使得內容晦澀難懂。另外,知識產權與技術貿易涉及對象為無形的“權”或“技術”,而非以往專業課程有形的“物”,造成學生對該課程失去學習的積極性。
如果在教學方法上仍沿革傳統的“填鴨式”純理論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模式,過分強調理論基礎的講解,教學過程單調乏味,不僅造成社會實際與課堂知識脫離,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效率。相對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模式基于課本理論知識,將學生引入特定真實的案例或虛擬的場景中,相互探討,便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辨證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而這些能力都是學生步入社會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二、案例教學在國際技術貿易課程中的具體實施框架
(一)案例的選擇與設計
授課前的準備工作中,案例的選擇與設計至關重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案例的選擇上首先需要結合教材的基礎理論知識,其次要貼近現實;在案例的設計上,PPT的排版與色彩搭配,案例與理論的合理穿插,都關系到學生對該部分內容興趣與接受程度。
具體而言,特別是在案例的選擇上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案例須具備一定的典型性,需緊密依據所講授的基本理論與核心內容,選擇代表性的案例,通過案例的剖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第二,案例須與時俱進,具備一定的新穎性,緊跟國際發展進程,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從不同維度了解現實生活,學會運用所學所知解釋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實,杜絕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現象。第三,案例須具備一定綜合性,而不僅僅局限于本章所學,應結合其他專業課程知識,比如國際服務貿易、國際貿易結算、國際貿易理論等課程內容,增加案例的深度,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閱讀與介紹案例
在學生快速閱讀案例背景后,教師需要通過多媒體向學生介紹穿插案例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論與知識點,避免出現案例與理論相脫離的情況。在此環節中,由于所涉及的文字內容比較多,學生要充分理解案例材料與內容,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教師在PPT設計與介紹上要具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老師課件準備上下功夫。
(三)剖析案例
教師在學生了解案例背景后,應引導學生進入案例的剖析與討環節論,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該環節是學生獲取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與表達能力的關鍵,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部分。在引導學生剖析案例時,需要啟發學生思辨能力,讓學生學會找出問題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因果關系。再者,在此環節需要在課下由學生自行進行分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國際技術貿易理論知識圍繞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矛盾大膽提問,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教師要始終厘清自身角色——引導者或啟發者,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才是教學主體,教師應盡所能調動學生討論積極性,鼓勵表達不同聲音,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大膽發言,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小組的合作能力以及鍛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學以自用的目的。
(四)案例的點評與總結
學生在對案例進行激烈討論后,需要教師作出公正、中肯的點評。此環節是對以上各步驟的提煉,教師點評不是直接給出案例答案,是對整個案例分析過程進行全面的評價。在點評時,教師需要做到“精、準、分寸”:“精”表示點評要言簡意賅;“準”表示點評要準確運用所學理論與原理準確表達,切中要點;“分寸”表示點評時切勿“太過”,把握分寸,對正確的觀點給于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礎上合理完善,對于分析不準確的學生,不可打擊其積極性。
最后教師對學生在整個過程進行綜合分析,點評學生的思維邏輯、分析與解決問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從點評環節中受到啟發,使得學生在今后處理問題時尋找更適用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的能力。
三、案例教學法在國際技術貿易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由于國際技術貿易內容是知識產權的相關理論,知識產權包括技術引進、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現選擇理論基礎——技術差距模型,與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首先,是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技術差距模型。該模型用以解釋為什么技術會在國與國之間進行貿易往來。在教科書中沒有技術差異模型示意圖,通過教學資料的搜索,借助“模仿時滯”模型對技術差異理論模型進行完善,如上圖所示。
選擇學生熟知的產品——彩電的生產與貿易案例進行講解。由于彩電最早出現在美國,所以可認為上圖A為美國,僅次于美國的彩電技術完善是日本與德國,可認為上圖B為日本或德國。在t0至t1段,全世界只有美國出現彩電,隨著彩電的普及,美國為獲取更大利益,開始出口彩電,即t1開始,美國出口,對應的次發達國家(德國與日本)進口彩電,由于未能掌握彩電的生產技術,所以在t1至t2段,德國與日本純進口;隨后逐漸掌握該技術,嘗試生產,并在進口的同時開始出口部分彩電,即t2至t3段;隨著德國與日本掌握彩電的生產技術,而且生產成本低,在t3后,彩電的生產逐漸從技術密集型產品向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型,德國與日本不再進口美國彩電,而是自給自足,并大量出口,同時美國不再生產彩電,而轉向純進口。
類似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彩電為載體的技術貿易同樣發生在德日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直至目前,中國已成為彩電出口大國,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成為彩電進口國,該演變復合上圖技術差距模型的理論基礎。在技術引進章節中選用此案例,學生一般情況下能很好地理解,并受到啟發。
四、總結與啟示
國際技術貿易是一門應用性與適用性比較強的課程,但由于該課程所涉及較多法律知識以及學生對該門課程認知的局限性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在每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上都需要利用恰當的案例加強學生理解,在案例分析上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鍛煉學生辯證思考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高臣,劉爽.實踐導向:案例教學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
[2]常志朋.國際技術貿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3]徐元.調動學生學習國際技術貿易課程積極性的實踐[J].遼寧高職學報,2011(11).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文理學院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