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古代藝術家創作過程中意境屬于不懈追求,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中意境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山水畫創作人員對相應繪畫手法進行合理運用,可以在紙面上將心中的物像創作出來,呈現出更加生動的畫面,將筆觸的節奏、韻律等充分彰顯,使中國山水畫創作更加富有藝術感染力,啟迪人們的審美。我國存在悠久的歷史,存在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中國山水畫的靈魂中融入了虛實相應的繪畫理念①。意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屬于一種追求,同時也是藝術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意境可以作為中國山水畫價值衡量的一種重要標準,中國山水畫可以作為中國畫的最高成就代表,創作人員可以對水墨淡彩進行運用,利用多種方式對自身思想和情感進行傳達,進一步增強作品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意境;表達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033-02
一、前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國山水畫屬]i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山水畫的起源為隋唐時期,其存在多變的風格,唐代山水畫富麗堂皇,宋代山水畫清新典雅,而到了元代,中國山水畫呈現出了空間疏朗,到了明清,又表現的更加嚴謹縝密②。但是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與變遷,中國山水畫的審美過程中仍然貫穿了意境之美,各朝各代文人墨客不僅發掘了中國山水畫的畫法與表現形式,更加癡迷于對意境的追求。
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情懷和審美特征中意境屬于重要載體,一旦中國山水畫中缺乏意境,就會導致其喪失審美價值,其作品也就沒有了靈魂。當前駐足于中國山水畫欣賞的人數眾多,他們深刻體驗到了作品中的詩意與人文特點。意境可以為人們創作出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使人們的追求與愿望得到滿足。所以在中國山水畫中意境成為了最高境界③。
二、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
在創作中國山水畫過程中,其意境表現不僅體現在平而繪畫中,更多的是一種內在表現,可以體現出深層次的構造。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可以利用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作者的精神追求充分凸顯。例如在創作八大山水畫過程中,其存在較高的意境渲染要求,需要創作人員利用流動空靈的溝通方式,合理運用簡單含蓄的筆墨,統一協調整個山水畫的內容,進而充分表述出自身情感④。
(一)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意境屬于其靈魂
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對意境表現的追求,可以有效融合情與景,使創作人員在對景物進行描述過程中,融入自身情感變化,提高藝術境界,進而使作品創作的整體氛圍有效提升。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意境屬于其靈魂,只有畫作中充分表現出意境,才能使作品的韻味明顯提升,從而使人們在作品欣賞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感官體驗。所以在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意境已經成為創作者的不斷追求。
(二)在中國山水畫創作審美中意境屬于思想境界
意境表現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積累,而逐漸演變而來。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需要塑造意境,將意境為主,而表現為輔,在彰顯整部作品藝術效果的同時,充分表現出作品的藝術特征。意境表述主要是描述作品中的事物,并且添加自身情感,進一步表達出作品中想要表達的哲學內涵。在表達作品藝術內涵過程中,需要對有限的視覺感官加以作用,從而在虛擬與現實營造相應的想象與聯系空間,讓觀賞人員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自然景觀特征,引發人們的不同情感變化,進而獲得新的作品感悟。
三、中國山水畫中意境的表現手法
(一)著墨技巧
中國山水畫被稱之為水墨畫,其主要是因為與著墨技巧的靈活運用,在山水畫創作中著墨技巧屬于比較杰出的一種表現方法,其黑白兩色為主要色彩,黑色又可以分為五種,而白色多數都是由宣紙自身顏色來替代,黑色與白色被統稱為六彩,在中國山水畫作品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中國山水畫最早開始進行意境渲染主要是在五代時期,而在六要概念提出后,著墨技巧真正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得到了應用。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畫家們對著墨技巧不斷進行研究,又逐漸出現了潑墨、蘸墨和破墨等多種表現手法,使中國山水畫創作更加豐富,同時配合了渲染技法,使中國山水畫的悠遠淡然意境得到了進一步體現。
(二)用筆技巧
經過對歷朝歷代山水畫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國山水畫作品對用筆非常講究,同時其用筆技巧好壞也會使山水畫意境渲染效果受到直接影響。因此就需要創作人員加強對用筆技巧的合理掌握,從而進一步提高山水畫的意境,使作品價值得到有效升華,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的用筆技巧,可以分為行筆和執筆兩種不同的形式,而行筆又具有提、按、頓和挫等不同的區別,在執筆中又存在中、側、疾和緩等區別,而在中國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無論對哪種方法進行運用,都具備較高的行筆技巧要求,而不同筆法塑造的作品,其風格也不相同。
(三)空間構圖
多數山水畫的空間構圖經過有效墨色和白色,來實現出空間分割的效果,進而增強整幅作品的協調性,使作品更加清晰。山水畫中巧妙的空間構圖不僅可以使景物處理效果明顯增強,充分凸顯出物體的主次,在中國山水畫中有效銜接各類物體,還可以通過描繪相應的意境,將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思想進行完美彰顯。
比如,《春山積翠圖》就是對空間構圖進行合理利用,使整幅作品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這幅畫的背景主要利用的是遠近不同的自然景致,通過巧妙的空間構圖,使整幅畫的感觀效果明顯增強,作者同時還利用了交錯空間,進而構建了虛實結合的畫而,不僅表達出了作品中的相應內容,還通過實際景物的互相映襯,使整幅作品的意境得到充分彰顯。
四、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營造
要想在中國山水畫中有效實現情景交融和畫而入勝的效果,增強作品意境,首先就需要在繪畫過程中,對情、景和意三者間的關系有效處理,然而再通過創作人員自身的繪畫表現技法,有效融合情、景和意,進而充分凸顯出作品中的創作意境,使作品的藝術價值明顯提升。事物在自然界和宇宙中都存在一定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可以給予創作人員更多的情感體驗,使創作人員可以利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將自身靈感體驗展現出來。但是創作人員在對其進行應用過程中,要重視創作的靈活性與生動性等特征,避免出現生搬硬套等情況,導致作品的整體藝術價值受到影響。要想使山水畫的意境和價值得到進一步深化,不僅需要創作人員具備比較專業的繪畫基礎,還需要經過一定的磨練,使創作人員的視野更加開闊,從而在作品中創作出更高等級的意見,引起更多人的共鳴,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一)構思與立意
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價值評價過程中,意境的構思與立意屬于其關鍵,而創作者的理念與經驗都會使山水畫藝術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因此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作品創作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創作意境,在其創作意境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合理的構思與立意,為山水畫作品的后續意境升華奠定良好基礎。構思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屬于第一步,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只有創作者具備良好的構思,才能使作品更加優秀。所以創作者在動筆前要先進行構思,然后再對作品進行立意,對繪畫主體進行明確。中國山水畫作品存在相對較多的主題,并且其類型也過于繁雜,其中包括了秀美型和簡約型等多種,無論作者要對哪一類型的主題進行選擇,都需要營造相應的意境,進一步實現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使整幅作品的內涵與形象可以更加豐富。因此可以看出,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意境構思與立意可以明顯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
(二)意象選擇
選擇合理的意象,可以使山水畫意境表現效果得以提升,同時在山水畫構圖中,意象選擇也屬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人物花鳥等繪畫作品中,其山水畫都具備獨特的魅力,在講行山水畫創作時,通常都會選擇自然景觀為創作題材,然后再通過人物和景點等,對整幅畫的效果進行點綴與渲染。自然景物會隨著四季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景觀特征,所以在山水畫的構圖與立意上,也存在著不同的變化情況,可以將作品創意意圖更好的展現出來,將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充分彰顯。自然界相對復雜,并且是多變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創作者的意象選擇更加豐富,但是要創作出一副較好的山水畫,其存在有限的意象表達,其需要進行精心的挑選,使作品的創作效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渲染更加高雅的意境。
(三)意象構圖
對創作中國山水畫時,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和規律進行意象構圖,使整幅作品的創作效果得到充分保證,實現遠近和虛實的有效結合,將作品的表現內涵合理彰顯。在作品創作主題選定后,就要結合作品的創作內容,保證結構布局的合理性,并且選擇一定的藝術手段,在作品中融入想要表述的意境,使整幅作品的表現效果明顯提升。在選擇相應的意境構圖時,就需要根據作品創作主題,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藝術設計,進一步增強意境營造的有效性,使山水畫作品的價值明顯提升。比如,李成和范寬存在比較新穎和別致的構圖表達形式,同時由于兩位作者存在不同的自身優勢,使水墨畫的表現意境更具差異性。
五、結語
在山水畫創作過程中,意境屬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對作品藝術價值進行衡量的一個重要條件,創作者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觀點,可以更好的體現出中國山水畫意境。因此就需要創作者加強對相關專業手法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繪畫技巧,使創作出的作品更具個人風格,彰顯出更高的創作意境。
注釋:
①祁培忠,中國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表現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0-11.
②白楊,當代中國山水畫“中西融合”風格中的意境[J].藝術百家,2017(03):221 222.
③李新生,意境:在審美空間的想象和再造中發生——論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想及其藝術表達[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135-139.
④鞏天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崽想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2):19.(上接第29頁)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00.
⑧《逸周書·小開武>卷三.
⑨《老子·五十七章》,
⑩《老子·四十一章》,
(11)《老子·二十八章》,
(12)《莊子·天道》.
(13)王文娟,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05.
(14)喬石光,溫故而知新(戰國秦漢漆器藝術)序[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15)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增訂本)[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481 482.
(16)(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
(17)(北宋)沈括《筆溪夢談》卷十七,
(18)(北宋)《宣和畫譜》卷十七,
(19)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增訂本)[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481.
作者簡介:李文秀(1982-),男,河南新鄉人,碩士,黃河科技學院藝體學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