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 張瑞雪 陸皆安 李燕



摘 要:團組織的工作對于提升青年人的綜合素質具有重大作用,而團日活動是團組織凝聚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文章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以團日活動為切入點對四川大學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與分析,研究了團日活動的舉辦與學生需求的不匹配、團支部的組織能力不足等狀況對團組織活力的影響并提出了路徑上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團組織活力;團日活動;問卷調查;路徑
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團中央書記處指出,要通過改革的推進,保持并增強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優化人才的培養結構,他還表達了對青年人的熱切關懷和殷切希望[1]。基于此,從供給側角度出發,解決基礎團組織資源配置不當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滿足青年團員的需求,提升青年團員的整體素質,增強團組織凝聚力。
現有的研究主要從提升基層團組織號召力、優化團組織結構、改革培訓和考核機制、創新團務工作和豐富團日活動內容等等幾方面展開。其中,團日活動是團組織凝聚力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開展高校團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如何舉辦好團日活動始終是基層團組織的工作重點[2]。
一、調查設計
為了更好地發現影響團日活動活力的關鍵因素以及探索可提升的路徑,文章采用線上問卷的形式對四川大學本科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圍繞團日活動內容、活動開展能力和團員參與影響因素三個方面設計了系列問題,以期望能夠從供給側角度思考如何有效提升團組織活力。
此次共收集到100份問卷,有效問卷93份,其中男女比例為1∶1,證實了該調查的有效性。調查對象中,團員(含學生黨員)占總人數的77.42%,團干部占總人數的22.58%。此外,課題組還對5名基層學生團干部圍繞基層團組織管理、團日活動的舉辦以及學生參與積極度等問題進行了訪談和探討,這對探究提升團日活動活力路徑建設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支持。
二、現狀分析
(一)團日活動舉辦主題和內容與團員偏好相矛盾
團日活動是提升團支部凝聚力、加強支部與社會聯系、從德智體美各方面提升青年人基本素質的重要方式之一。團日活動內容的主要根據上級團支部發布的各項要求而確定,但是由于團組織和團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不能夠充分及時的進行,一些問題也應運而生。調查數據顯示,有47.06%的團員認為團日活動能夠滿足參與需求,有25%的團員表示只能滿足少部分需求,更有27.87%的團員認為無法滿足需求且沒有參與意義。從表1可以看出,團日活動舉辦最多的三種類型分別是思想政治教育類、組織建設類和傳統文化類,這與實際情況相符合;而團員最偏好的三種類型分別為社會實踐及志愿服務類、創新創業類和傳統文化教育類。這一情況說明團日活動舉辦類型與團員期待類型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團干部與團員之間的溝通不及時、不充分,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對于相關類型活動的舉辦不重視,或者不具備支持的條件。該現象將不利于凝結團組織活力,對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產生阻力。
(二)團支部職能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基層團支部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基本組織,是共青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肩負著聯系廣大團員、傳遞時代精神等多項重要職責,肩負著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的重大使命。團日活動是促進團支部間深入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到青年人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去的有效方式。但是調查數據顯示,團支部工作成果有待提升:僅有29.41%的團員認為團日活動主題新穎,富有吸引力;42.65%的學生認為活動主題只是流于形式,沒有更多心思的投入;更有21.49%的團員認為團干部組織存在分工不明,組織混亂現象。而從團干部的角度來看,有52.38%的團支部的團員參與情況良好,但是仍有33.33%的團支部參與情況一般,甚至有14.28%的團支部參與情況很差。訪談結果顯示,由于上級團組織對團支部的考核與獎勵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加之強制量化現象普遍存在,難以喚醒團支部工作的效率、積極性與創造性。這些問題對團組織基層堡壘的建設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如何充分激發團支部的創新能力,提升團干部的組織建設能力,進而更好地加強團體互動,是需要考慮的關鍵點。
三、路徑探索
(一)加強雙向溝通,凝結團支部活力
在進行基層團支部的建設過程中,應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真正落實到“想學生之所想,愛學生之所愛”。團支部要定期與學生深入交流,深化學生的團支部意識,了解其在不同階段的真正困惑與需要,明確表達提出團組織對成員的關心。團支部的建設不應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剝離,只有了解到學生的思想現狀,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引領,才能更好地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只有抓住學生的思想矛盾與關注重點,才能真正提升活動吸引力、號召力和參與度[3]。
(二)增加投入,精心設計活動內容
要杜絕把團日活動當形式,把舉辦次數當指標的行為。活動內容應緊密結合團員的專業特點以及不同階段的發展要求,從實用性、知識性方面提升團日活動舉辦的質量,與此同時,團支部也應注意豐富團日活動形式,促進團員全方位的發展。為實現此,學校各級部分可以適當增加經費投入,在組織層面上支持并鼓勵團支部設計可操作性強、符合青年需求的精品活動,在運作層面上,可以推出團日活動品牌化、項目化的形式,建立健全團日活動工作內容,增強團支部凝聚力。
(三)明確組織職能,健全考核與獎勵機制
團組織應注意提升團干部的個人素質以及工作能力,重視團員的利益訴求,在大學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要有更加明確的工作計劃和活動思路,不能被動的執行上級要求。對團支部及時有效的監督要到位,團組織應實施更加嚴格的考核機制,促進團支部明確工作目標,規范工作流程與內容,完善支部管理與分工。同時,學校各級團組織也應真正落實“推優”工作,給予更大力度的表揚與獎勵,強化團支部共同體意識[4]。
喚起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根本措施就是將團日活動與團員最迫切的需要和最期望的活動內容相匹配。團組織應首先從需求側角度關心、了解學生,加強深入的交流,掌握最真切地思想現狀,其次從供給側角度思考如何優化資源的分配,增強創造力。只有做到與團員進行心靈交流,想團員之所想,才能有效提升團支部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碩.關于提升基層團組織活力的實踐探討[J].中外企業家,2019(21):153.
[2] 譚武.新形勢下高校團組織活力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178-179.
[3] 李希涓,賀利華.提升基層團組織活力的實踐與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7(3):59-61.
[4] 黃楚安,連檢,劉茜,等.高校基層團組織構建模式、職能建設與活力提升路徑探析——基于武漢大學的調查研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9(1):61-63.
作者簡介:王柯(1999- ),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調查與分析模型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