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玥 吳家衡 李開強
摘 要:就當前社會的人才需求來看,在具備基礎職業技能的同時,也需要具備優秀的思想政治意識,因此文章便是以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質量為目的,結合“獲得感”展開分析。首先,分析了“獲得感”的相關理論含義;其次,結合大學生成長的相關需求,介紹了提升獲得感的重要性;其次,結合思政教學的實際情況,分析了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教學獲得感的相關渠道;最后,總結了在社會主義新時期,高校思政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意在通過文章的論述,能夠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輔助人才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實路徑
新時期的高校不僅是傳授知識文化的載體,也是提升學生思政意識、完善意識形態的重點機構,是為社會人才體系提供更加豐富發展渠道的關鍵節點,而思政理論課可以成為高校落實思政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當前的高校學生來看,其自主意識較強,且在多方面細節不夠完善的思政教學環境中,思想意識塑造的效率和質量還不夠好,因此充分分析獲得感與思政理論課之間的聯系,結合獲得感的重要影響力打造更加優質的教學路徑,不僅是文章重點研究的內容,也是當前高校管理者以及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理論綜述
(一)獲得感
獲得感一詞早在2015年便被群眾悉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講話上提出的新型詞匯,原本是結合社會改革相關工作提出的新型指導意見,要求改革能夠從民眾出發,政策能夠符合民眾所想,能夠被群眾認可,讓群眾能夠生成獲得感[1]。獲得感一詞在年度的流行語排行中獲居首位,其深刻的寓意和影響力也成為社會各個企業機構爭相使研究的重點。
從代指內容上來看,提升“獲得感”要求在滿足物質的同時,也要兼并精神需求,能夠使人們在參與改革的過程中體會到雙重的應得利益,例如生活水平的可見性提升,經濟收入的增加,醫療保障的豐富等等,而精神方面則能夠尊重改革對象的相關需求,為其打造有追求、有夢想、更體面的生活環境,能夠享受到人最基本的權利,也能夠公平的履行相關義務[2]。
(二)思政教育理論課的獲得感
獲得感并不會局限于某一領域,結合其內涵和指向性,能夠在企事業單位的自身發展、社會改革、國家建設等各個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領域,主要的內容以理論課居多,這針對思想極為活躍的大學生來講,十分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針對思政理念的理解不夠深入,便會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因此利用獲得感作為教學工具,利用提升獲得感的方式來落實思想理論教學,這不僅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滿足學生精神需求、拓展未來發展方向和渠道的重點。
二、當前大學生思政學習需求及提升獲得感的重要性
(一)當代大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
首先,大學生需要構建現實的思政觀念,即希望思政教學能夠超越其理論認知,了解到思想政治塑造與生活的實際關系。這種需求是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最實際的需求,我們常見的思政理論教學通常以長篇大論的理論、針砭時政的事件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固然是思政教學的工具,但是從學生現下的思想水平和實際需求來看,其既不是政治要員,也不是企業管理者,初步構建政治思想應該從實際學習生活以及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入手,能夠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解決實際的問題,才是學生渴望了解到的內容。
其次,大學生希望能夠獲得主觀重視,即思政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行為的開展能夠為學生提供哪些優勢,能夠賦予學生怎樣的權利,在穩定社會社會、加強國家實力的同時,能夠為學生帶來怎樣的促進作用,這不僅是大學生落實思政學習中關注的重點,也是促使其獲得感增強的重點措施。
再次,大學生希望能夠在既有理論基礎上進行實踐創新。思政意識的塑造將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行為活動,例如校內活動的開展,社會活動的落實,從學生角度來看,這些活動是檢驗其自身學習成果以及理論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定位的重要手段,這就需要理論課的落實能夠為學生提供實踐條件,使其具備實踐能力,可以借助與理論相關的實踐活動的講解,增加學生實踐的渠道和方向。
以上,這三個方面是大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過程中的重點需求,不僅是思政理論課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獲得感的重要依據。
(二)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課獲得感的重要性
提升獲得感是加強思政教學有效性、提升教學活力、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3],在獲得感的引領下,學生能夠明確國家發展理論框架,是普法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基礎;能夠優化社會人才體系,培養一批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青年群體,是提升社會發展穩定性的首要力量。另外,獲得感的定位結合了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和發展需求,能夠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更具針對性和指向性。
(三)提升當代大學生思想理論教學獲得感的相關渠道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當前大學生在接受思政理論教學的過程中,具備較為強烈的個人需求,以多樣化的精神需求和實踐需求為主,因此在制定提升獲得感渠道的過程中,便可以將其作為依據,進行全面協調,構建全方位的、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體系。筆者結合當前高校思政教學實踐,將其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學生核心體系,滿足情感需求
從教學對象角度來看,思政教學還是針對人的教育,是針對思想的教育,這種教育需要考慮的因素較多,大學的思想是多樣化且具備差異性的,因此在定位獲得感教學出發點的時候,首先便要將學生作為核心主體,才能夠做好“人”的工作[4]。明確教學對象,解析教學對象的思想認知和生長環境,才能夠更為精準的定位學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政教學更有價值。
就大學生主體來看,當前的高校教學已經逐漸步入95后時代,學生的成長環境受到社會進步、經濟文化全球化、信息時代等諸多方面的影響,思想意識極為活躍,且處在不斷變化的階段,大學生樂于主動的接受新型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的定位要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成長環境,當前絕大部分學生出生在421家庭中,受到了較大的關注,具備較強的自我意識,對于社會發展規律和思想意識的并沒有規范化的定義[5]。因此傳統的理論教學方式并不被其接受,甚至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因此重新定義大學生的思想境界,結合信息時代的多樣化、家庭環境的優越性、個人的自主意識,為學生構建新型的教學體系,以人文關懷為核心,重視心理疏導和意識構建,增加細節方面的理解和關懷,注重利用愛心來開展教學,而不是單純的利用規范化的理論知識進行教學,能夠獲取學生的心理認同,滿足其集體情感、師生情感需求,才能夠使思想理論課堂的開展更加貼近人心。
(2)構建個性化思政教學,滿足時代性需求
當前高校的思政理論課通常以低年級為重點,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初步步入“大學社會”的階段,思想意識不夠成熟,利用思政教學進行輔助塑造有良好的效果,但是經過對絕大部分思想理論教學的情況進行了解后發現,傳統的“理論講堂”依舊存在,這種講課方式僅僅是建立在課本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復述,教學內容雖然都是“干貨”,但是過于枯燥乏味,尤其是針對受到信息化生活影響的新時代大學生來講,其在學習中接觸不到生活化的信息和感興趣的時事要點,導致教學效率下降。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定位學生的興趣點是關鍵,而興趣點則是建立在當下社會環境基礎上產生的,新時期的大學生關注娛樂、科研、醫學、社會保障等等領域的情況,而思政理論恰好能夠統籌這些領域的信息,因此進行結合教學,構建個性化的教學體系,滿足學生的時代感需求,也是提升獲得感的渠道之一。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時,選取的內容可以在國家大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增加新聞媒體時事、娛樂領域變化、文化傳播形式變化等,而在講述這些內容的過程中,將其與社會發展原理、國家改革方向、文化創新理念融合起來,例如“國家廣電總局審核機制的優化展現了國家主流文化的變遷以及文化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方面入手,不僅能夠傳播思政理論,也能夠將生活與思政結合起來,構建思政大局意識,是滿足學生社會獲得感以及生活獲得感的方式。
(3)構建多樣化課堂,滿足實踐需求
就當前的大學思政教學課堂來看,大多數是百人課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較差,大部分學生在全程理論教學的影響下逐漸喪失學習興趣,而大量的學生導致教師的針對性管理效果下降,甚至是無暇管理,呈現出靠自覺性學習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很好的協調自身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利用實踐活動的方式來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而學生也能夠在實踐機會的引導下投身到課堂中去。
其一,構建課上實踐。教師可以結合所講述的話題,下發實踐任務,例如結合《形勢與政策》,引導學生“選取某一領域,介紹其發展形式,并收集相關的發展政策。闡述你的理解,并提出相關意見”,領域的選擇可以結合文化、經濟、政治、社會保障等多個方面,注重先進性和實效性,例如當下的“禁食貓犬政策”“國產電影月”等,這些領域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也是人類在不斷改革中落實的科學化規范,讓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辯論,最終將課堂實踐的總結與思政意識和理論進行對接,這種方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檢驗自身是思政理論基礎的平臺,也能夠為教師制定教學方案提供相關的參考依據,使教學方案能夠更加符合學生的思想水平,并再此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
其二,構建實踐教學鏈條?;A的思政理論課堂實踐是建立在學生對外界主觀理解的角度上展開的,能夠滿足學生思想實踐的需求,而實踐教學料鏈條則是建立在行為實踐的角度,聯合社會相關機構開展的真實思政實踐活動,這能夠將思政理論課堂搬到社會上,乃至政治領域,促使學生能夠身體力行的感受到思政意識的魅力。例如結合當地的博物館以及檔案機構,分析“毛概”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舉措;結合志愿者機構,落實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結合科研機構,展現中國近代史科研領域奮斗不齊的精神等等,這種社會實踐的方式能夠為學生展現現實生活中思政理論能夠落實的領域,且具備即為強大的感染力,使學生能夠明白思政精神的塑造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哪些推進動力,能夠為自身帶來哪些發展優勢,反之,可以利用思政教學,滿足學生的未來發展規劃,為其提供豐富的崗位信息和職能權利,是發揮學生個人價值的重要方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的思政理論教育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經過分析后發現,“獲得感”的構建能夠優化學生的學習意識,為其提供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學習方向,因此文章便利用理論分析和實踐教學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討了如何提升思政理論獲得感,結合相關結果可知,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對于提升思政教學效率有促進作用。因此在未來的教學改革中,重視定位學生的實際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一切以學生正常的需求出發,才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促使人才的發展有目的、有規劃、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01).
[2] 趙靜.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的“四個導向”[N].中國教育報,2017(09),21:05.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5] 韓喜平,張夢菲.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問題意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7):101-103.
作者簡介:邱玥(1978.07- ),女,遼寧撫順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吳家衡(1993.09- ),男,遼寧撫順人,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開強(1972.11- ),男,遼寧撫順人,碩士,中級電力工程師,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