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互聯網+公益”這一公益模式的興起,公益事業發生了一場重大變革。一方面,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參與公益,使公益主流成為可能;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因公益不夠透明而引發的問題頻繁出現,造成了嚴重的信任危機,公益透明問題亟待解決。本文筆者將在“互聯網+公益”的背景下研究公益主流化的推進方式及對公益的可視化路徑進行嘗試性探究。
【關鍵詞】 “互聯網+”公益透明度公益主流化
一、緒論
近些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慈善事業也隨之得到發展,許多互聯網公益眾籌平臺應運而生。“互聯網+公益”的眾籌模式因具有門檻低、籌集資金時間短等優點必將使傳統的公益活動、公益事業運行機制發生巨大變革。“互聯網+公益”平臺使公益變得簡單快捷,為人人參與公益提供了可能,使得參與公益的捐贈人劇增。數據顯示,慈善法自公布以來,一年之內就有超過10億人次通過網絡實施捐贈。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主要由企業捐贈帶動,約占社會捐贈總額的60%-70%,而個人捐贈僅占20%,主流性不高是我國公益組織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公益不應是富賈之輩的施舍,而應是全民的文化。通過傳播公益精神和培養公益文化,讓公益“主流化”是公益傳承和發揚光大的契機。
由于平臺信息不夠透明而引發的一些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如詐捐騙捐、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間的糾紛以及監管者難以介入等問題。透明是慈善公益的生命力和公信力的源泉,從現實情況看,公益捐贈透明度低始終是難以解決的痛點。從2011年河南宋慶齡基金會“吸金”投資房地產到2019年“春蕾計劃”被曝出所得善款被挪作他用,這些事件無一不在消磨著公眾對于公益的熱情,消費著公眾對于公益的信任。使人們對公益產生了一種信任危機,缺少公益可視的窗口讓有心公益的捐助群體心懷疑慮,公益透明化亟待解決。
二、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慈善事業透明化路徑研究現狀
在民間公益組織信息披露與透明化方面,曲國麗、楊懷印等學者曾提出公益組織應遵循科學自由的原則,即公益項目推行以前,對受資助地區進行基礎數據統計;媒體、第三方、公眾可以自由獲得公益信息,公益項目全過程有調查、有依據、有評估,過程透明科學[1]。顏克高等學者通過與英美等發達國家民間公益組織的比較,提出非營利公益組織信息披露的基礎框架[2]。游春暉等研究人員則指出,以公益組織財務信息為樣本,通過構建計量模型,表明公益組織捐贈信息可視化程度越高,越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捐贈收入,提高捐贈信息可視化程度為公益組織帶來了更強的籌資效應[3]。
(二)公益主流化進程研究現狀
宋學增曾在報告中提出,借助互聯網、手機終端等新媒體、新技術的支持,公益行動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這些嘗試共同推動我國公益事業由政府主導到民間為主,由傳統精英、富人參與的施舍形式到大眾參與、人人參與的全民共治模式[4]。部分學者還在報告中借鑒港澳臺地區和英美等國家公益組織發展全民慈善的成功經驗,如香港的大公益理念不僅存在于富人的頭腦里,香港80%市民的參與,才是香港公益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和立足之本[5]。
(三)西方國家慈善事業全民化特征
縱觀全球,西方國家有著較為完善的公益組織體系,在保持結構透明化的同時,積極發動全民參與并投身慈善事業。郭志娟曾提出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主要將公益捐款看作是個人的責任,早期的公益行為體現了濃厚的個人色彩[6]。中國政法大學王建芹教授通過追溯西方公益發展歷程可以發現,西方絕大多數公益組織可以與中世紀甚至更早一些的教會慈善事業相聯系,以社團形式發展的公益組織,在西方慈善事業中占據主導地位[7]。瑞典JohanVamstad教授團隊也建設性提出公益組織長遠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如何調動全體公民積極參與公益項目,提升公益項目的主流化程度[8]。
(四)我國公益全民化現狀
我國的公益理念和體系相比西方國家較弱。長期以來,公眾普遍認為公益活動是國家、企業或機構的行為,做公益是國家、企業或機構的責任。如何提高公益主流化程度,將是我國公益組織亟需調整的另一個方面。我國東南沿海等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區在國內全民公益的建設上有著較為突出的發展成就,為中西部地區公益主流化發展提供了借鑒[9]。劉陽在WTO經濟導刊中分析了騰訊公益等網絡建設平臺發展模式,通過網民線上線下的互動來完成自助捐贈。QQ活躍用戶數超過8億,而在騰訊公司的全平臺產品導入下,會有越來越多的QQ用戶轉化成為公益捐款用戶[10]。依賴各平臺的用戶粘性,將公益與各個APP巧妙結合,這種“互聯網+公益”的形式將決定了公益全民化的程度,也將推進公益主流化。
三、公益主流化進程中的大學生群體
(一)大學生的公益參與特征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熱情很高,公益意識較強,七成以上大學生自愿參加過社會公益活動,可見大學生樂于通過公益奉獻社會,實現自我價值。但受限于公益渠道相對窄小,方式單一,操作繁瑣和宣傳欠缺等因素,實際參與公益的人數相對于該群體較高的公益意識仍有很大差距。在關于大學生對線上公益平臺的關注和使用的調查中發現僅有一半大學生使用線上平臺關注公益,而對于沒有使用的大學生則有近三成認為線上公益離自己的生活較遠,近一半是因為對線上平臺的公信力存疑。高校大學生作為互聯網最廣泛的受眾,具有思想進步、善于接受新事物等特點,本身對公益事業有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但大學生并未做到讓公益和生活息息相關,也未培養成一種公益日常化、主流化的氛圍。
(二)大學生是公益主流化進程的突破口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慈善捐贈的主要潛在群體,具有受教育程度高、人格獨立等特點,在年齡相當的青年中比重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是未來建設國家的中堅人才,從本源上進行公益教育將更有利于實現社會公益風氣的覺醒。公益主流化更是一種大眾文化普及,若是通過在校期間的培養,大學生不僅能獲得成就感、增強同理心,而且在公益活動對接過程中獲取了相應知識和經驗,當大學生融入社會后形成的影響力不可小覷。而且這種在校期間的培養,本身就是像基礎教育一樣為全民公益提供契機,有著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學生本身的同時,也能夠帶動社會人士甚至下一代,以便最終促進公益主流化。
四、互聯網下的公益透明化方法探究
(一)當前公益項目透明化創新
公益項目透明化成為公益發展必然趨勢,騰訊公益可視化、透明化程度具有代表性,騰訊公益創新顯著,其引入“冷靜器”功能,在捐款前向用戶披露立項時間、執行效果、財務披露、項目進展,提升捐款理性和信任度;善款進入公募基金會的賬戶,通過透明、公開的運營流程和進展公示來接受社會的監督;“回響計劃”以視頻方式記錄公益,讓公益更加透明化,可追溯,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圈;信息披露成本降低,公開化、透明化成為常態,公益資金曝光度高,捐贈人可實時查詢善款流動;監管升級、獨立審計,獨立評估。在透明化、可視化方面騰訊公益有高的社會信任度和項目說服力。
(二)視頻公益或將成為公益透明新方法
5G時代已經到來,極速網絡時代,也將迎來動態視頻在很多領域代替靜態圖文的轉變。短視頻在當下極其火爆,如采用Vlog形式拍攝的視頻像一部寫實的生活紀錄片,簡稱“視頻日志”,其最大特征是通過對某段經歷的連續錄制,完整講述故事的始末緣由和起承轉合,具有故事性和真實性。這種視頻便能與公益透明度完美結合且具有趣味性。公益采取視頻形式無論是直播還是經過合理剪輯后的短視頻去向公眾披露財務或項目實施進度,其可視化都比書面形式更具有說服力。
五、公益主流化和透明化的共同推進
(一)創新公益形式,契合大學生群體
較能體現公益參與感的線上公益活動,一是出錢,二是出力。雖然大學生群體尚不具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但契合大學生心意和能力的出錢更能培養公益感。現有的公益項目可在對應的資金籌集限度方面針對大學生進行整改,讓其能夠參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而又不造成資金壓力。大學生樂于實踐,體驗生活,但線上對于出力的公益實踐如志愿者,相對于供給而言,需求遠遠不夠,而那些公益平臺是可以創新性地為大學生提供公益實踐機會和暑期公益崗位。
大學生在參與線上公益時,相對于社會人士,更注重于公益形式的創新性和趣味性,設計順應時代潮流的公益表現形式將更能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和參與,從此不再是有心意無途徑。
(二)公益形式創新與透明化相結合
當今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群體范圍廣,募集善款途徑多樣。抖音、Bilibili、微博、微信等為公益項目的宣傳和募集資金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更是喜歡短視頻和接受新事物的主要群體。采用視頻形式創新性宣傳公益活動和披露相關公益活動事項,一方面生動的視頻增強了參與者的公益體驗感、迎合了年輕人的趣味;另一方面視頻相比于圖文更具有可信度,公益透明度增加。視頻公益將是“互聯網+”背景下公益形式創新和透明化的完美結合體。
(三)公益透明化促進公益主流化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超半數人不愿意參與線上公益是因為對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存疑。所以,促進公益主流化,公益透明度是關鍵,只有健全公益體系,提高透明度,才會使更多人通過互聯網拉近彼此的距離去關愛彼此、幫扶弱小,發揚善心和美德。基礎是成功的關鍵,公益文化也應該在公益體系健全的高透明度基礎上推進,逐步在社會中成為主流。
【參考文獻】
[1] 曲國麗,楊懷印.我國慈善事業透明化設計原則與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3,27(10):86-90.
[2] 顏克高,陳曉春.非營利組織信息披露機制的理論構建[J].華東經濟管理,2010,27(12):122-125.
[3] 游春暉,厲國威.慈善組織財務信息透明度、籌資類型與籌資效果[J].財經論叢,2015(05):58-66.
[4] 宋學增.如何邁向全民公益?[J].中國社會組織,2015(24):50-53.
[5] 李亦.香港的全民慈善[J].滬港經濟,2014(07):34-35.
[6] 郭志娟.中西方慈善文化差異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07):192-193.
[7] 王建芹.從西方國家社團組織發展的歷史脈絡看現代公益制度發展特征[J].社團管理研究,2008(11):58-61.
[8] JohanVamstad,JohanvonEssen.CharitableGivinginaUniversalWelfareState—CharityandSocialRightsinSweden.2013,42(2):285-301.
[9] 溫靜,田亞莉.基于城市公交的公益廣告全民化推廣研究——以南昌地鐵“荷塘印象”主題列車為例[J].裝飾,2019(01):134-135.
[10] 劉陽.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打造“全民公益”的社會化平臺[J].WTO經濟導刊,2013(12):31.
作者簡介:陳本雪(1999年-7月-23日) 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生,專業: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