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慶華
摘要:從新常態下群眾工作的特點來看,做好群眾工作,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群眾工作內容,創新群眾工作方法,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增加和諧因素,從而凝聚社會合力。鄉鎮群眾文化工作者在打通群眾文化“最后一公里”服務和推動基層文化事業發展方面起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新時代;鄉鎮;群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G249. 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15-0249-01
一、前言
群眾文化,指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自我娛樂、自主參與、白行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其本質是以人民群眾的活動為主體,以自娛白樂為基本導向,以滿足群眾自身精神生活為主要目的,以文化娛樂為主要內容的某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活動現象。主要特性有:一是集體性,是以群眾為主體,以具體活動內容為客體:二是廣泛性,凡是面向群眾的各類文化娛樂活動皆包括在內。
二、鄉鎮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要牢記宗旨意識,堅持把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把切實解決群眾文化活動需求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努力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認真執行工作轉變工作作風、聯系群眾的相關要求,特別要帶頭深入鄉村、深入轄區有關單位開展調查研究,指導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對文化事業高度重視,對繁榮和發展群眾文化出臺了相應政策,采取了不少措施,對群眾文化投入不斷加大,鄉鎮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不斷提升基層文化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陸續建設,農村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尤其在農村主要矛盾問題更加凸顯。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變得多樣化、多層次,單一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民心所向。
三、鄉鎮群眾文化存在的問題
雖然新時代中央地方上下聯動使得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還存在不少問題,開展好鄉鎮群眾文化是關鍵。
當前鄉鎮對群眾文化重視程度不夠,鄉鎮考核的硬指標還是偏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對促進的經濟發展不能立竿見影,使得黨委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有所忽視,對農村文化的人、才、物投入不夠。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配備不齊,專職人員和專業人才欠缺。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不完善。農村群眾文化骨干緊缺,農村文藝骨干、文化志愿者人員少,大多沒有接受過專門培訓,思想比較落后。
引領群眾文化活動欠缺,鄉鎮缺少組織指導,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較少且單一,多以廣場舞為主,民間藝術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待繼承和發展。
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策略
1.加強宣傳教育,提升服務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黨員干部要帶頭深入艱苦的地方、困難的地方和問題多的地方,采取專題報告會、群眾講堂、集中授課、上門宣講等方式,向群眾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地方當前群眾文化發展形勢和決策,宣傳群眾文化活動的重大意義,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幫助群眾明辨是非、解疑釋惑,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筑牢維護穩定的思想基礎,把群眾注意力引導到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上來。
2.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豐富群眾生活。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精髓,以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減少轉型發展期人們心理上的沖突,少數民族地區還應充分挖掘宗教文化中教人向善、愛國愛教的宗教教義,引導信教群眾追求高尚、促進和諧。另一方面,要把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項目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強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民族技藝,開發民間工藝品,切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藝術水平較高的民族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創意工作,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積極開展文化產品征集和評選表彰活動,進一步加強文化產品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使文化成為倡導地方良好風氣、提高群眾工作水平的有效手段。
五、結語
新時代下開展鄉鎮群眾文化工作無止境,如何做好群眾文化最后一公里工作,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農民群眾能夠享受文化盛宴,是鄉鎮基層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我們需朝著這個目標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儲峰.中央黨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N].光明日報,2019.
[2]陸少美.淺談鄉鎮文化建發[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 (07).
[3]金亞美,做好基礎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2/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