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學研合作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是一種先進的人才培養機制,更加強調多個組織協調,以便于促進復合創新型人才的誕生。本文從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內涵及需求出發,詳細分析了產學研在協同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保障產學研協同視角下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模式的運行途徑。
【關鍵詞】 高校 產學研協同創新 人才培養路徑
一、引言
復合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孵化器,必須要肩負起時代交給的使命,不斷探索與前進,摸索出適合復合創新型人才發展的模式。產學研協同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作為一種極具先進性和科學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框架。如何體現出產學研在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各主體要素在協同創新平臺上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實際效用,為社會培養出復合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
二、研究方法
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針對高校“產學研”協同發展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搜索、整理和歸納。經資料的分析研究,闡述我國當前高校“產學研”協同的現狀,借鑒文獻中有代表性、建設性的觀點,探索出一條適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高校“產學研”協同路徑。本文的研究首先將我國眾多學者普遍研究的視角進行分析,其次將“產學研”協同發展的必要條件進行整理,提出可能會導致哪些問題的出現。這樣在協同路徑的構建方面起到了補充與完善的作用,進而為高校“產學研”協同路徑的探索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過程
(一)、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領域的研究現狀。所謂的“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產學研協同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陳卓武認為,高校應始終堅持“圍繞行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行業”的宗旨,找準產學研結合一體化發展的生態位,積極深入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占侃、孫俊華二人認為,校企合作是產學研協同發展的重要形式,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石貴舟認為,產學研協同發展道路中,通過創新主體的協同,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聯合攻關,產生協同效應,這極大地推動了高校的科研創新和知識創新,革新了高校人才培養方式。這些研究觀點在我國高校“產學研”協同路徑的構建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產學研協同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現存的問題。1.產學研協同機缺失。縱觀我國當前高校產學研聯合機制來說,很多高校雖然開展了積極的校企合作,學生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但還是有一些學校并沒有積極聯合科研部門,導致學校學生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較差。由于產學研協同機制的缺失,往往會造成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缺失,很難真正的實現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2.師資結構不合理。當前教師隊伍更多的是在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層面上進行構建,相對忽視了實踐層面的教師配比。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推進下,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師隊伍結構也在進行積極地調整,但是由于深受傳統教學思想的禁錮,多數教師依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論領域上,較少將創新人才培養思維與事業單位、企業進行整合,這就導致高校產學研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實效性較低。3.校企合作鏈條脫節。校企合作作為產學研協同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中的基礎形式,不僅能夠實現學校、企業、學生之間的共贏,還可以有效地彌補學校教育實踐意識不強的現象。很多學校在在選擇企業合作時非常盲目,很多與學生專業不對等、不適應的職位,都融入了高校社會實踐當中,不僅不能促進學生強化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而且往往會造成學生未來就業迷茫的現象。
(三)、保障產學研協同培養人才的運行途徑。1.科學建立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必須要在理論與制度層面制定出科學、合理、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機制,為產學研協同培養復合創新型人才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將學校—企業—科研機構三方主體有效整合,構建良好的合作機制,產學研三方以互惠互利為原則,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學校提供專業知識、實踐研究平臺的優勢;發揮產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基地、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優勢;發揮出科研機構前沿的技術、設備和工藝,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優勢。2.大力完善學生創新創業體系。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支持下,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和強化自身的創新創業機制。通過吸取政策支持、企業資金支持、科研專業支持等手段,大力鼓勵廣大學生創新創業。結合市場發展的動向,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切實的將知識與經驗轉化為財富,在增強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同時,激發其創新潛力,促進其創新和全面發展。3.調整高校各個環節組織建設。學校的軟硬件設備和教師專業能力應不斷地提升和強化。首先,強化高校硬件教學設施,可以通過建立“創新科技研究教室”、“產業綜合實踐教室”等途徑為學生的實際研究提供良好的保障基礎,大力完善學校的信息網絡平臺構建,為產學研第三方教學打下良好的設備基礎。其次,積極的強化并創新專業課程體系,積極將自主科研、自主實踐的內容有機的融入專業教學課程和教學評價中。
四、結論
強化政、企、校等多機構聯合的協同創新、科研與教學平衡發展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戰略選擇。高校應以協同創新和科教融合的理念為引領,通過改革體制機制,引領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方向;注重交叉學科協同效應,奠定創新型人才培養基礎。培育多元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產學研”平臺,創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文化土壤,全面推動復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高俊國,郭寧,郭文敏,等.電氣工程專業產學研用協同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7(1):71-73.
[2] 陳國鐵.基于協同創新的應用型高校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5):130-132.
[3] 陳振嬌,時良瑞.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思路[J].宏觀經濟管理,2015,(04) .
作者簡介:馮菁(1993.08-),男,苗,湖北利川人。碩士生,創新與創業管理,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市南岸區,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