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云
摘要:《中國檔案事業史》一書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周雪恒主編的一部檔案學經典著作。本書詳細地介紹了從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到社會主義新時期我國檔案、檔案事業、檔案學產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闡述了各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政治等社會因素對檔案事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全書內容廣泛,同時又對重要時期內容加以具體闡述,內容中無不透露著作者深厚的史學修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對于檔案從業者來說,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
關鍵詞:檔案;檔案事業;中國檔案事業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以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文化文明于世界。檔案作為傳承社會記憶的最原始的歷史記錄,自遠古時期就已經萌芽。檔案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繼承發展的過程,是我國歷史變遷的真實反映,因此研究檔案事業發展史有助于檔案人“承前繼后”,更好的發展社會主義檔案事業。周雪恒的《中國檔案事業史》就是一部詳細介紹中國檔案事業發展變遷的書籍,本書以時間為軸,按照歷史時期的演進把各個時期的檔案事業做了銜接性的陳述,同時在每個時期又橫向展開,詳細的介紹了每個時期檔案與文書的關系以及檔案具體的種類和檔案整理工作方法,值得深入學習和研究。
一、結構與內容
《中國檔案事業史》一書共有十八章,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前兩章主要介紹了奴隸社會時期檔案的產生和檔案工作的建立。我國的檔案起源于結繩記事,即主要通過結繩和刻契來記錄事件,但是由于這些記事方法多是標記和符號,只能喚起人們對某件事的記憶,因此史學家稱這一時代為“助記憶時代”。同時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官府文書——甲骨檔案。甲骨文書的出現說明文書因記錄社會生活已初步具備轉化為檔案的條件。檔案真正的產生是以文字的產生和國家的出現為前提條件的,文字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必要的記錄方式,國家的出現則為檔案的產生創造了社會條件。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十四章,這一時期的檔案可以歸結為“封建社會時期檔案事業的發展”。封建社會時期由于政治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西漢時期紙張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檔案事業的發展。檔案的內容日漸豐富,由西周時期的碟譜、版圖和盟約逐地發展到包含法律、人事、服役和地方志等內容的檔案體系。早期的檔案和文書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所以多是統一集中管理。另外,這一部分很詳細地介紹了各個時期的文書工作制度,其中以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最為典型。三省六部制是一種新型的政府管理體系,實際上就是負責文書檔案的起草、審核與執行。從西周時期的副本制度的出現,再到唐朝時期對用紙、歸檔以及檔案保管制度的詳細規定,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已有了初步的分工,這為宋朝時期單獨的檔案保管機構——架閣庫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宋朝時期架閣庫的出現是近代機關檔案室的雛形。由于政府文件的增多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架閣庫的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這一時期架閣庫制度發展迅速,全國各級機關也逐步建立了架閣庫制度。此后各朝代,基本沿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和宋朝的架閣庫制度,并有一定程度的創新。以元朝為例,元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文書文種,進一步區分出上行文和準下行文;在檔案管理制度上完善了文書催辦制度和立卷以及驛傳制度。
第三部分是第十五章和十六章,這一時期主要介紹了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的檔案工作。北洋政府時期的檔案工作基本沿襲了清朝時期的檔案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機關的檔案管理制度和檔案管理流程。同時,北洋政府也開始對歷史檔案進行一些收集整理工作。1912年清帝退位之后,清宮舊址上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其中的文獻部可以看做是我國近代第一個檔案館。但是由于北洋政府成立之初為了復辟帝制,所以出于政治因素,毀壞了大量的檔案,其中以清內閣“八千麻袋事件”影響最為惡劣,引起了社會廣大有志之士的憤怒,于是社會各界紛紛加入到保護歷史檔案的行列當中去,其中以北京大學為首的學術機構開始收集整理和保存大量檔案,雖然整理方法上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他們的經驗、教訓和檔案精神依然值得學習借鑒。
鑒于“八千麻袋事件”的惡劣影響,民國政府非常重視歷史檔案的收集和整理,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機關檔案工作,后期推出了“文書檔案改革運動”以提高文書工作效率。運動期間,誕生了對檔案事業影響深遠的文書檔案連鎖法,大量文書和檔案的書籍和文章開始出現。另外,一大批行政界知名人士甘乃光、騰固、周連寬、何魯成等,都加入到了檔案學研究中,形成了檔案學研究的熱潮。
第四部分是第十七章和十八章,這部分介紹了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檔案學和檔案事業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特征是:全面接受歷史檔案和全國性的檔案事業體系不斷完善。文革過后,檔案事業的撥亂反正也逐步展開,檔案事業的撥亂反正包括重新肯定文革以前的檔案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恢復國家檔案局和關于檔案工作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規章制度、總結文革期間檔案工作的教訓并且確立檔案和檔案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在恢復整頓過程中,檔案中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開始舉辦起來,檔案工作的重點也轉移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上。
二、獨特貢獻
檔案史研究作為檔案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研究檔案的起源和檔案事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中國檔案事業史》一書以時間為軸,詳細的介紹了從奴隸制社會到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檔案事業的發展,總的來看,本書的獨特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將檔案事業的發展和政治之間的聯系介紹的很詳細。檔案工作本身就是在歷代統治者的壟斷之下,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存在的。同時,又在統治階級的壓抑、扭曲中緩慢發展。由夏商時期文書工作者的位高權重,再到宋朝不斷強化的文書保密工作,都可以從中看到政治關懷對檔案事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但是縱觀檔案發展史,由于階級利益的不同而對檔案的破壞也時有發生。秦朝剛建立時,為了維護專制集權而實行極端野蠻的措施,在思想上實行專制主義手段,發布了焚燒六國檔案的法令;北洋政府時期,由于北洋政府的不重視,大批歷史檔案得不到妥善的保護,同時流散在民間的歷史檔案也得不到很好的收集,于是在光緒二十五年就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八千麻袋事件”。建國以來也發生過檔案遭到破壞的事件,文革期間大量的檔案遭到破壞。在檔案遭到破壞的同時,檔案相關的出版、外事和學術研究等工作也不得不停滯。檔案的發展需要大環境的支持,尤其是以國家為主導的政治環境,因此,新時期檔案的發展需要國家的重視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第二,著重從文書和檔案的關系上來闡述檔案的起源。在宋朝以前,文書和檔案基本不作區分。西周時期,檔案和文書一起放在宗廟,秦漢時期的石渠閣和蘭臺等機構也是既保管文書也保存檔案。到了宋朝,由于架閣庫的出現,檔案有了單獨的保管場所。明朝時期則出現了專門保管服役檔案的皇冊庫,這也是我國專門檔案館的雛形。明清時期由于國家獨特的性質,國外的檔案管理思想和方法傳入中國,人們逐漸認識到文書和檔案的不同,開始嘗試在機構上為兩者作區分。到了近代,檔案事業才開始蓬勃發展。
第三,本書總結了我國檔案事業發展的規律和歷史經驗,加強了檔案學的歷史溯源及其對近代各方面影響的具體闡述。檔案事業的發展是在不斷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國在封建社會早期就有保存歷史檔案和編史修志的傳統,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記憶的延續,一方面也為后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三、本書的不足
第一,在研究宋朝架閣庫時,對“千丈架閣法”的定義不準確,“千丈架閣法”是指檔案按照年、月、日先后為序的連粘保管法。王金玉對此作了探討,更正了謬傳八百多年的錯誤,為此我們認為,檔案史學尤其是史學研究一定要認真考證,歷史的研究容不得絲毫的馬虎。檔案界不僅要重視檔案史的研究,同時也要加強在一些重要爭議問題上的探討,同時更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為檔案研究歷史,用真實的歷史還原檔案。
第二,本書著重介紹的檔案主要是文書檔案,而對其他類型的檔案只做了簡單的描述,在對中央機關檔案工作介紹的同時缺少對地方機關的介紹,同時本書著重介紹了檔案的實體管理工作,而缺乏對各個時期整體宏觀檔案事業的介紹。檔案事業的發展應該是以中央為中心包括地方各級機關的宏觀體系,只注重對中央機關的介紹會使人們對檔案事業發展了解的不完整。與此同時,應該加強對各個歷史時期檔案工作聯系的介紹,檔案工作的本身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不能割斷他們的聯系。
第三,本書在介紹檔案實際工作的同時對各時期的檔案理論缺乏深刻的介紹。每個時期的檔案工作必定是在一定的檔案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與此同時人們在文書檔案的實際操作中也會形成相關的指導理論。檔案基礎理論問題是檔案學研究的重點,檔案事業的發展并不是無規律可循,因此,在檔案史的研究中,應該加強理論的研究,注重規律的總結,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檔案學學科的全面發展。
雖然本書有個別不足,可以進一步推敲,但是瑕不掩瑜,《中國檔案事業史》仍然是中國檔案史研究的力作。同時我們也相信此書將有助于構建檔案學的完整體系,能為豐富檔案學理論和更好地指導檔案實踐做出其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