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的職業教育應充分滿足教學模式改革的根本要求,從教學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不斷創新,通過校企結合的實踐環境為在校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企業的機會,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投入各自的工作崗位提前建立學習和實踐環境。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社會服務體系,可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操作技能,并結合互動交流平臺和更加開放的社會服務體系,在線上教學資源庫的支持下為學生的職業教育效果提升提供支持。
【Abstract】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fully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innovate constantly from the teaching form and content, provide students in school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close contact with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establish a learning and practice environment in advance for students to go to society and invest in their own jobs. Constructing a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social service system can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operation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a more open social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support of 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base, this system can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
【關鍵詞】高職教育;社會服務體系;一體化發展;線上線下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ocial service syste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nline and offline
【中圖分類號】G71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6-0132-02
1 引言
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多網融合、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的興起帶動了制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產業鏈快速升級。由此產生的專業領域人才缺口就不斷增大。為此,在職業院校中有針對性地培養一些專業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就成為了現階段的當務之急。為了穩步提升職業院校走出的就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并以新興網絡技術發展為推動力,共建校企一體的全程全網實習實訓模式,就需要目標明確地打造和推行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并通過其高效應用為高職院校汽修等專業的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學效果改善提供動力。
2 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的理論研究
2.1 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概述
線上線下的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需要依賴于校企共建形式。其中的線上即通過線上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和教育平臺所能提供的高質量教育模式,幫助院校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訓基地,為汽修技術等相關專業的技術人才培養提供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平臺和環境,進而通過與院校和企業中的師資力量、企業先進運營方式的融合應用,制定高效而精準的教學計劃。
線下教育模式由導師或培訓師通過面授形式完成培訓授課,而線上的培訓則依靠網絡授課和情景模擬實踐等方式幫助學生將掌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技能。按照目前一般職業院校的信息化發展要求,可有針對性地設立信息化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并以學院為單位建立實訓基地。通過領導小組內部規模化的系統培養,能夠幫助學生在社會服務在線平臺資源集合體的支持下建立成熟的教育培訓機制和應用模式。靈活地將線下資源整合到線上資源的體系中,這樣在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基礎上又擴充和豐富了線上的教學資源系統,讓用戶、社會服務信息環境和社會服務信息本身三者實現了協同發展。此外,對于教師、學生和管理員也都分配了相應的學習和管理權限。可以說,只有將信息化技術高度融合于教學、學習、管理和服務等一系列過程中才能全面提升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強化汽修等專業技能的培養效果,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院校的社會服務質量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能夠在校企合作的學科優勢平臺基礎上,高效利用各類配套資源,讓汽修專業的學生能在模擬工作崗位的實踐中積累經驗,為日后的真正就業提前儲備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盡快地適應從學校到企業的環境轉變。
2.2 多方合作共建學習交流平臺
借助便捷的互聯網通信渠道,線上教學和培訓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以更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得以實現。移動在線教學與培訓互動交流平臺的主要功能包含社會服務、在線學習平臺、移動設備上的智能客戶端、世界大學城教學空間和掌上大學移動客戶端等學習平臺。這些內容的集合與連通保證了社會服務在線培訓體系擁有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同時,能夠第一時間獲取政策、法規方面的傾向性支持資訊,為社會服務在線學習平臺的推廣和普及應用提供了支持。在線學習平臺的功能及模塊劃分通常涵蓋培訓動態、合作交流資源、自建資源、學習應用系統、課程展示等。配合專屬的移動學習和管理應用客戶端,為公眾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和培訓選擇。例如,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公共平臺也可以實時進行線上學習和培訓。這樣的跨平臺全域學習模式進一步促進了汽車維修、車輛組成原理等關聯教學內容的發展和應用。與此同時,更為先進的線上教育和培訓理念也為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的創新和模式升級帶來了動力。
根據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可以適時建立培訓專用的OA管理系統,其功能應包含線上線下社會服務任務的發布、培訓教學工作開展、實訓班組管理、數據統計分析等基本內容。通過OA系統的運用能夠將職業院校的日常教學管理過程實現數字化的轉型升級,并將整個培訓流程規范化。OA系統也能夠直觀地展示出各種教育實訓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情況。
2.3 以定制服務為基礎,建立綜合化社會服務體系
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構建進程中,線下的技能技術實踐培養可通過學校與一汽集團、汽車經銷商、連鎖維修企業聯合的校企共建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專業技術的現場應用中,親身感受技術要點和操作流程。校企合作和共建本著“校企共育,定向訂單”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的培養內容和過程中逐步滲透企業文化及企業的先進管理方式,讓學生在職業院校中就能近距離地感受到企業中的用人原則以及核心工作內容的要點與操作方式。此外,借助強大的師資團隊力量,院校可充分利用企業方面的資源與其共建實訓室,為汽車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和職業方向規劃提供最為直觀和真實的就業環境。線上社會化服務方面則可根據教育的具體目標設定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根據現有的培訓流程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評估、跟課程序等方式統計服務需求,落實需求了解和系統優化措施,提升社會服務流程的規范性和相關標準的完備程度。以更貼近用戶需求、更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為目標高效地利用線上社會服務資源。
標準化的社會服務流程及相應標準能夠為社會服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其中,涉及定制化社會服務標準的內容包含工作清單的準備、內訓課程的安排、培訓需求調研表的制作等。當涉及線上公開課時,還需要根據社會化服務的需求安排現場助教工作等相關內容,并將線上線下的培訓平臺面向社會進行推廣,積極聽取外界反饋。
3 結語
通過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社會服務體系,借助院校和汽配業力量共建綜合化實訓基地,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資源更加豐富的線上培訓平臺。充分調配和利用社會服務資源,在學校和企業共建的環境中完成在線培訓和推廣認證。在線上線下一體化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實際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汽修技術等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而教師作為核心參與者應履行職業培訓師的業務職責,以學生和學員為核心強化教育理念,提高培訓的差異化和個性化程度。
【參考文獻】
【1】伍麟,劉天元.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推進路徑[J].中州學刊,2019(7):75-81.
【2】羅明忠,邱海蘭,陳江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現實約束、路徑與生成邏輯——江西綠能公司例證[J].學術研究,2019(5):79-87.
【3】周靜,畢東,畢曉紅,等.大理白族自治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9(3):8-12+24.
【4】裴廣一,黃光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視域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經驗與路徑[J].學術研究,2018(7):103-110.
【5】崔世成,王麗艷,姜濤.互聯網+高職教育創新創業線上線下的創新教育模式[J].長江叢刊,2018(3):268.
【6】黃春森.基于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教學資源庫建設研究[J].絲路藝術,2018(12):27.
【7】許遠.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2):61-66.
【作者簡介】宮夢薇(1988-),女,吉林白山人,助教,從事培訓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