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蓉華
摘 要:當前課程教育改革得如火如荼,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探討的熱點名詞。經過多年一線教學的摸索,在深刻領悟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從新時代人才發展戰略的視角,聚焦課堂,反思以往課堂教學的弊端,把課堂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對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理念及課堂特點做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建構知識;整體性學習;整合;創新
一、初識“核心素養”
“素養”指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素的修養。《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什么是語文素養?前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課程標準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絕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技能,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語文素養的提出是對過去《語文教學大綱》的歷史性超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它明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即三維目標。2016年2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對現有的三維目標進一步發展和超越,提出“核心素養”,將學生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內涵品味、獲取知識的能力,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核心素養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它既注重學科基礎,又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是終身受益。在三維目標基礎上提出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一種“提質與超越”。
二、慎思我們走過的課堂
反思我們走過的課堂,教師的職責是扎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內容,是課程的實施者。很多人認為只要把書本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學生在考試中得到高分就可以了,他們扮演著“為教書而教書”的角色。很多課堂的教學密度很大,教學形式豐富多彩,而實際上,很多小學畢業的學生語文能力十分低下,語言積累幾乎為零,表達詞不達意,更不用提文化底蘊或深厚的語文內涵。大多數課堂活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重教材,輕學生。過去的教學中,教師主要是“教教材”,教師的教學設計中將教科書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囊括其中,事先設計好題目,連答案也準備齊全,設好了一個又一個套子讓孩子往里鉆,教學過程也就成了對教案的照本宣科。(2)重結論,輕過程。絕大多數的課堂教學特別關注結論,卻忽視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過程和獲得知識的方法驗證。它試圖走一條捷徑,將前人的知識經驗以最高的效率傳遞給學生,這種課堂剝奪了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權利,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缺少質疑的能力、摸索探求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與個性的摧殘,同時也是拔苗助長之舉。(3)過分強調接受學習,缺乏心靈與書本的交融,文字與情感的交流。(4)重視課內,忽視課外。以上種種弊端,皆因教學理念的模糊、滯后、不切實際,忽視了學生習慣與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價值體驗,人格培養與終身發展等。核心素養的提出給予廣大教師明確的教學準則,使方向更加清晰。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理念
1.課堂是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識既不起因于主體,也不起因于客體,而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習并不是個體獲得越來越多外部知識的過程,而是構建新的認知圖式,而且這種新的圖式是創造性的,它在性質上也不同于原來的圖式。學習過程并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是積極的、主動的、合作的,并逐漸達到自我控制的學習過程。因此,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老師。
2.課堂是基于學生問題的整體性學習的過程
學生是發展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他們有獨立的見解、有個人的學習風格,是“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里的樹葉。學生既有學習獨立性,又有學習能動性。能動性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必要條件,是一種自發的學習欲望。老師不可能代替學生去思維、感知、分析和判斷,只能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樂學、愛學、善學。同時,學生還是不斷發展的個體。他們由無知到天真,由懵懂到聰明,由幼稚到成熟,需要在學習路上“吃一塹,長一智”,需要在認知的路上摸爬滾打,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源于學生的獨立性、學習能動性與發展性,真正有效的課堂學習,是基于學生問題的整體性學習,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碎片化學習。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以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中間的橋梁是“問題化學習”。所有的課堂活動必須為解決學生疑問而服務。
3.課堂是整合與創新的過程
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它依賴各個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與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核心素養是各學科之間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各學科的教學既獨立又統一。比如學生的“語言素養”,它并非語文教學的獨家所有。比如語文的朗讀指導包含音樂方面的音韻美。比如語文學科板書設計除了要提綱挈領外,協調與美化也包含著美術的成分,我們不能把語文硬生生地獨立出來。除了跨學科整合,還可以是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類似內容的整合,對比內容的整合,書本與生活的整合,古與今的整合,傳統與時尚的整合,現代技術與古老方法的整合等,在整合的過程中既夯實本學科基礎,又拓展知識面,既有所突破,又有創新。
四、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應呈現的特點
1.研究的課堂
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要改變我們的教育觀念,還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將會牽引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以個人和小組合作進行的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提倡多點學生的親身體驗,少一點教師的知識傳授;多一點實地調查和實驗,少一點書面資料的研讀;多一點手腦并用,少一點純思維訓練。通過研究性學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自由發展;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主動而又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了時刻用研究的眼光觀察、用研究的態度去做事的習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