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摘要:網絡空間大發展給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參與載體,擴展了教育空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順應新時代網絡空間變化、把握網絡發展規律、增強網絡輻射效應意義重大。然而,思政教育網絡輻射主體能力不足與網絡信息繁雜性之間的矛盾,多元網絡文化與思政主流意識形態間的矛盾,網絡輻射集中性與網絡輻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的存在,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輻射力效果不佳。因此,擬從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主客體的媒介素養、引領網絡思政教育的主流價值導向、擴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網絡輻射方式三方面進行對策研究。
關鍵詞:網絡 思想政治教育 輻射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017-02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重心逐漸在網絡空間上形成,其花費在網絡世界的時間和精力愈來愈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抓手和載體的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如何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輻射力,盡量減少網絡空間帶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效應,通過網絡空間集中發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因此,必須找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力的瓶頸,從價值導向、發力模式、媒介素養等方面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輻射力的重要性
1.是新時代凝聚網絡共識、形成統一意識形態的關鍵環節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素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充分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青年頭腦。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凝聚共識,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向心力。受網絡空間的快速發展影響,網絡上各種聲音和思想撲面而來,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在日益加深,如何摒棄網絡負面影響,形成大學生的價值共識和傳播主流價值觀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強網絡輻射力的重要動機,因為對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網絡的影響力更加迅速、覆蓋面更廣、影響力更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時代規律,聆聽時代聲音,對應網絡發展帶來的各項挑戰,下功夫將網絡化教育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頂層設計當中,形成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輻射力。
2.是新時代弘揚價值理性、減少網絡負面效應的首要一環
網絡空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環境支撐,但是,網絡的工具性、標簽化、碎片化、娛樂性及商業性等特點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發力,網絡的特性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網絡要想吸引人,要想提高關注度,勢必會突出它的工具性作用,因此,教育性的功能自然被排到了后面。大學生群體特性決定了其目光和關注度多在新奇、新穎的事物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空間的影響力、傳播力實際上是受制于網絡的娛樂性枷鎖的。如何突破這個瓶頸,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輻射力和影響力,是值得探討的重點議題。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構建,關系著網絡話語發展方向的正確與否,更關系著人民群眾價值行為導向的正確與否[1]。網絡的發展和繁榮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引領的技術基礎,因此,要充分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就必然要求將大學生和網絡空間有機結合起來,兩者共同構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基礎和必要條件。
3.是新時代擴展網絡空間、形成統一戰線的重要步驟
網絡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陣地。網絡空間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民主的催化劑。網絡發聲的影響力日益凸顯,網絡大數據的作用力也在顯著提升,具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就要做到利用和挖掘網絡大數據,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機制民主化的平臺和數據支持。除了傳統課堂陣地,通過網絡興起的慕課、微課等網絡課程大大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陣地。同時,網絡在大學生生活中的占比日益增加,脫離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就無法順利實現。因此,必須不斷內化和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場所,充分利用網絡的時代優勢和時代價值。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輻射效果不佳的原因
1.網絡輻射主體能力不足與網絡信息繁雜性之間的矛盾
當前網絡世界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和道德判斷,信息的爆炸式發展、文化的多元化滲透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析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踐行的主體,如何在繁雜的信息文化中摘取正確的文化價值觀進行宣傳教育,如何與各類錯誤的、消極的、低俗的文化觀念做斗爭,如何辨別文化、價值、道德的優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受到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制約,識別能力和運用能力難以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體系、立體化格局方面存在不足,較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單打獨斗的狀態,缺乏網絡領域思政教育的領軍人物。
2.多元網絡文化與主導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
網絡媒體的多元化途徑產生了信息爆炸式的涌入,在面臨網絡媒體的雙向互動傳輸中,人們對于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缺乏思辨能力,以至于出現選擇和沖突的矛盾,在相互沖突的文化觀念選擇上與自我認知判斷上會產生懷疑、迷茫與不安。長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會慢慢影響和改變人的精神狀態,從而造成對自我世界構建的離散,對自我認知和自我思維的重建,因此,主流意識形態的集中宣傳、教育與構建受到沖擊。加之網絡媒介的多向傳播模式已經突破了人們單項接納的屏障,單項接納變為多向互動,每個人既可以是傾聽者也可以是發聲者,因為無論是從媒介特質上還是從傳播內容上,都在離散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
3.網絡輻射集中性與網絡輻射分散性之間的矛盾
網絡媒體作為一種傳播途徑與技術手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技術支持,但是因為其本身并不具備鮮明的傾向性,所以在傳播意義上而言,網絡媒介的篩選、過濾與傳遞通常要受主體的制約和支配。“媒介只是提供了一個信息傳播的技術條件,它不能決定什么信息是應該被傳播的”[2]。一方面網絡可以直接并迅速地使事件發酵,可以最大限度地輸出文化價值觀,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受多種思潮的影響,主流價值意識形態會受到多種文化形態的離散,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分散。
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輻射效果的對策
1.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主客體的媒介素養
網絡媒體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單項傳播,個人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網絡上選擇文化信息任意檢索查看,也可以向文化傳播者反饋甚至傳播信息,也就是說,受眾不僅僅是文化信息的接受者、消費者、使用者,還是文化信息的傳播者、生產者、創作者[3]。因此在人人都可以成為網絡發聲主體的時代,要想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然對個人的素質要求、文明修養進行提升。通過培育一批敢發聲、會發聲、能發聲的網絡媒介隊伍,增強他們對多元價值的辨別能力,培養其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使其自覺并主動地同各類低俗、錯誤思想做斗爭,自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踐行作出表率,積極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價值觀中的主導地位。發揮諸如徐川等“明星”輔導員的示范作用,形成特色鮮明、價值觀正確、優勢突出的導師團,對各類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自覺引領廣大學生弘揚主旋律,為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起到引導和帶頭作用,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統一起到保障和推動作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世界中的話語主導權地位。提升大學生對信息、文化、價值觀、道德觀等的辨識能力,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繁雜的多元價值文化,不輕易掉進西方社會所設的普世價值陷阱,學會做一個思辨者。
2.引領網絡思政教育的主流價值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明確要求: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4]。如何以文化人,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上的育人導向作用?那就是要利用網絡媒體技術,多角度、多范圍、多途徑不斷進行主流價值的宣傳與培育。形成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網格化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運用經典案例、先進事跡、社會正能量等貼近學生思想實際的生活化方式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引領,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強化主流價值觀。了解網絡世界中學生的價值需求和成長訴求,借鑒利用網絡技術、運用網絡空間分析大學生的話語表達、訴求表達,合理滿足其成長發展的價值訴求。強化網絡風險管理能力,形成網絡突發事件預案,啟動網絡預警機制。一旦發現各種反動虛假言論,或者影響抹黑主流價值觀念的信息,立即從源頭切斷,做到可控。加深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加大其傳播力度。因為對大學生來說,從小耳濡目染接受的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效果更佳。要重視生活化的教育,注意教育語言的藝術性,增強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教育的參與和體驗。
3.拓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網絡輻射方式
網絡媒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其本身在輻射范圍上就囊括了大部分大學生,無論是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媒介還是微信、微博和各類新興短視頻軟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占據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日常。因此在理論上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影響應該可以最大化。但是事實上,學生花費在網絡媒介上的精力大都用在娛樂游戲等休閑方式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觸和吸納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作用,找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并遵循它、利用它,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網絡思想動態相結合,善于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地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強對弘揚主旋律影視類作品的推廣,諸如《厲害了,我的國》等一系列作品的全面推廣,使大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納吸收。同時建立各類紅色網絡基地,滲透性地進行主流價值觀的教育,適時推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宣傳與落實,以此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輻射力。
參考文獻:
[1]張改鳳,林伯海.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構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3).
[2]陳衛星.麥克盧漢的傳播思想[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4).
[3]王曉菊,朱喆.網絡媒體環境中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9-1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