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障兒童是我國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決定了需要通過家班共育合作模式的開展來實現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體系的完善構建。雖然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實施了家班共育模式,但受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其實施成效十分不理想。為進一步促進輔讀學校家班共育合作育人模式的有效實施,以輔讀學校智障兒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圍繞輔讀學校家班共育促進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的實踐展開探討。通過對智障兒童生存現狀的簡單介紹,就輔讀學校開展家班合作共育的現實需求、意義以及面臨的現實問題等分別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對輔讀學校開展家班共育促進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的實現策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希望通過以下研究和探討,可以從理論研究層面為我國輔讀學校家班共育合作模式的有效實施提供更多的借鑒。
關鍵詞:輔讀學校;家班共育;智障兒童;現狀;策略
一、智障兒童生存現狀
智障兒童指的是指智力水平落后于同齡兒童,通常智商低于70的兒童。智障兒童個體內的遺傳(基因)系統都存在異常。他們有的只是智力障礙,有的還伴有自閉癥、腦癱等多重殘疾。智力障礙兒童總體認知緩慢、心智發育遲緩,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適應困難。相關調查顯示,智障兒童在我國殘疾兒童總數中占比超過了一半以上,多達百萬人。而智障兒童自身生長發育的特點又決定了其需要長期的監護和照料,這就為家庭、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這使智障兒童群體的生存發展成為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性問題,關注智障兒童生存發展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社會服務、學校教育工作,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通過走訪調查,我們對智障兒童生存發展現狀做出了整體的梳理:在日常生活自理方面,中重度智障兒童經過大人的長期教導可以進行較好的自主就餐、衛生、著裝,雖然部分兒童在如廁方面仍無法獨立進行,但也能夠對男女廁做出正確的分辨;在社會生活能力方面,大部分智障兒童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安全生活方面,大多數兒童并不能正確判斷刀具、電插頭是有危險的,不能隨意觸碰;在與人溝通方面,智障兒童在見到熟人時雖然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一遇見陌生人卻只能停留在打招呼上;在環境適應方面,大部分智障兒童在公共場所是可以遵守規則的,可以保持適當的安靜,能夠把自己的東西妥善放置在固定位置,但也有少數兒童會不分場合地大聲喧嘩、私自占有他人物品;在家庭生活方面,大多數智障兒童家庭經濟條件較為窘迫,家庭微薄的經濟收入,需要負擔智障子女長期的康復訓練、教育費用,還要負擔家庭的日常生活消費支出。更有些父母因智障兒童為家庭帶來的沉重負擔而選擇離婚,單親撫養使本就舉步維艱的智障兒童家庭變得更加困窘。此外,從遺傳學角度來看,一些智障兒童父母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身體先天性殘障,這不僅加重了智障兒童的家庭困難,也為其后續康復治療、教育帶來了巨大的阻礙。
二、輔讀學校開展家班共育的現實需求及意義
通過對智障兒童生存現狀的了解,我們認識到智障兒童群體缺乏良好的思維能力、自我行為控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長期的關注和照料。雖然也有個別智障兒童隨著康復訓練以及教育活動的深入化開展,已經在正常的行為能力上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可以實現自我管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兒童是需要依賴他人的。從社會教育角度來看,這就對負責智障兒童教育工作的輔讀學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須結合智障兒童的特點和現實教育需求,有針對性地做好智障兒童的教育教學工作,并積極尋求家庭的配合,在學校、家庭的合力作用下來實現智障兒童教育體系的完善構建,促使智障兒童可以如正常學生一樣,融入真實的社會環境當中,去實現其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同時,家班共育模式的實施,通過輔讀學校、家庭各自在智障兒童教育中優勢作用的發揮,充分彌補各自在智障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能夠確保智障兒童得到充分的照料和系統化的康復訓練、教學,這對于幫助智障兒童恢復能力、回歸社會來講是極為必要的。如,輔讀學校雖然擁有完善的智障兒童教育和康復訓練操作體系、專業人員,但基于智障兒童較差的環境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對智障兒童融入學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且學校教師在剛開始接觸時不了解智障兒童的綜合情況,難以有針對性地對其做出教育輔導計劃。家庭方面雖然對智障兒童總體情況較為熟悉,但卻多受自身困窘的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而無法為兒童展開系統的教育與培訓,急需輔讀學校的支持。
三、輔讀學校開展家班共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從智障兒童綜合情況的整體考量來看,家班共育是實現智障兒童健康培育目標的一個最好的選擇。雖然目前我國大多數輔讀學校針對智障兒童已經開展了家班共育活動,但受各方面現實因素的影響,其合作成效并不明顯,許多學校的家班共育仍停留于表面,實踐工作問題突出。總的來講,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被賦予過多職責,被家長扣上“全能”的帽子,家班合作育人模式中家庭承擔的責任、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由此也就淡化了家班共育的根本訴求和目的。究其原因,與家長對待智障子女的教育態度是分不開的,一些家長認為孩子有缺陷而過度溺愛,只要孩子開心快樂即可。有的家長雖然重視孩子的教育,但由于自身在智障兒童教育方面的經驗、知識、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學校的支持,對學校教育寄予厚望,一旦學校提出要實施家校共育,對于神經本就敏感的家長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學校推卸責任,從而造成了家長不配合、不理解的現象。還有一些家長認為智障無法治愈,即便教導今后也難以恢復正常,因此對智障子女的教育問題漠不關心,認為只要負責孩子的溫飽即可,其他教育、康復等方面的問題則直接交由學校負責,自己不聞不問。
第二,家庭教育能力不足。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智障兒童的存在對于整個家庭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拖累,父母不僅要長期負擔智障兒童的教育及康復訓練費用,且基于智障兒童對父母的巨大依賴性,父母需要長期休業在家對其進行24小時的照料,這些都造成了智障兒童家境的困窘。在智障兒童入學后,父母可以有更多閑暇的時間工作,在此種情況下父母無暇顧及和參與學校提出的家班共育活動,能夠配合教師的只是關于智障兒童實際情況的簡單囑托,其余則很少涉及。此外,智障兒童群體基于自身的特殊性,相比較一般兒童的管理、教育、訓練來講,需要講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但家長在這方面卻存在一定的欠缺,即便是在長期照料智障兒童的過程中從專業訓練人員、醫生、教師那里獲得了一定的訓練方法,但對于實施家班共育而言顯然是不夠的。
四、輔讀學校家班共育促進智障兒童身心發展的實現策略
(一)增強合作意識
輔讀學校針對智障兒童身心發展所開展的家班共育模式,需要家庭、學校雙方的共同參與來實現,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家班共育體系。因此,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強化家庭、學校雙方的合作意識,使其能夠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合作。為此,學校方面要加強對輔讀班教師的培育工作,使其認識到智障學生教育的特殊性,在很多情況下單單依靠教師個人的努力是難以實現的,需要家長的培育,進而促使教師自覺地將合作育人作為自身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家庭作為家班共育的難點,需要我們的教育者著重對待。首先要注重對家長不配合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認識到其家庭經濟困難、長期努力卻總是希望渺茫的現實情況。之后有針對性地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為其展示康復訓練、教育成功案例,來增強家長對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信心。通過對智障兒童能力情況開展階段性評估,來使家長明確智障兒童的進步情況,從而使家長的信心更為堅定,并積極、主動配合學校的家班共育活動。
(二)明確職責
我們之所以要進行家班共育,主要是由于家庭和學校在智障兒童教育、引導方面存在各自的優勢,只有集二者合力才能夠很好地實現智障兒童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智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確保家庭、學校各自優勢作用的充分發揮,在實施家班共育模式之前,我們需要對家庭、學校班級各自的職責內容進行明確劃分。就家庭方面來講,父母需要在不斷審視自我的過程中,認識到學校教育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同時面對眾多智障兒童時,再好的教師也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在家庭的視角下即便孩子身有缺陷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父母要改變自身對學校“全能”的固有印象,要盡自己所能,保持良好的耐心和愛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關注,悉心引導兒童完成教師留下的課下任務,并對兒童的心理變化、能力發展等情況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對于學校方面來講,要在不斷強化自身教育系統化優勢的過程中,通過各方面教育資源的綜合調用,結合智障學生的特點,加大教育教學研討力度,以優質的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為家班共育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理論指導。此外,學校還需要針對家班共育活動對雙方信息共享、互換的需要,積極拓展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聯系渠道,通過面談、家訪、微信等,讓學校、家長共同就孩子的學習、交往、穿衣、吃飯、衛生等情況進行交流,便于雙方對孩子情況的實時了解。
(三)強化方式指導
為確保家班共育實施效果的達標,學校還需要針對家長教育能力不足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理論指導,幫助家長調整以往對待智障兒童的錯誤做法,使家長在智障兒童的日常教育中出現問題時,可以以更為科學的方式來快速、有效地安撫兒童的情緒,實現智障兒童的科學管理和教導。為此,學校可以根據家長的時間定期組織智障兒童教育交流會活動,將智障兒童不良情緒、行為等以案例的形式向廣大的家長進行介紹,并詳細對應對方式方法進行系統的介紹。同時,學校方面還需要教授家長正確評價孩子的方式方法,要在認識到自家孩子與眾不同的基礎上,轉變態度和觀點,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即便是孩子表現出一點點的進步也要予以夸獎和表揚,為孩子樹立自信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對孩子的信心。
綜上所述,父母在智障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不可取代的優勢作用。學校教育要想達到既定目標,離不開廣大家長的參與與配合。面對輔讀學校提出的家班共育措施,家長要堅定信心和決心,密切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注重與教師的溝通與聯系;學校要對家長的心態予以糾正,并教授家長正確的方式方法,以此來幫助家長堅定智障兒童教育的信心。只有在雙方合力的作用下,才能夠實現智障兒童教育體系的完善,使智障兒童享受到無微不至的教育管理服務。
參考文獻:
[1]周蕓婧.智障兒童社會支持網絡建設:基于蘇州某智障家庭服務機構兒童的調查與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5):7-9.
[2]李曉英.淺談培智學校的家校合作[J].現代特殊教育,2015(3):57-58.
[3]寇學.智障兒童低年級班級管理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J].內蒙古教育,2019(9):14-15.
[4]張守海.家校共建結構化育人機制:提高重度智障兒童生活適應能力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27-28.
作者簡介:左真香(1976.1.30—),女,江西撫州,上海市崇明區培林學校,中學一級,研究輔讀學校班級管理、語文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