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花
摘 要:素質教育理念下,中學歷史教學側重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而時空觀念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以時空觀念培育為導向開展的中學歷史教學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創新模式,促進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能力,進而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分析中學歷史教學培育時空觀念的現狀,論述中學歷史教學培育時空觀念的意義,提出中學歷史教學培育時空觀念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培育;時空觀念
對于中學歷史學科而言,地理空間、時間邏輯是基本的邏輯,更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知識脈絡,增強學生地理學習能力與興趣。培育學生時空觀念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時空觀念是指個體在歷史學習中,能夠對歷史特定的事物、時間、空間進行統籌地觀察、分析,以此得到分析、觀察理念。新時代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時空觀念培育,增強學生歷史理解能力,進而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研究中學歷史培育時空觀念的現狀與策略十分重要,不僅是學生學好歷史課程的需要,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中學歷史教學培養時空觀念的現狀
(一)教學內容陳舊
歷史是對過去的記錄,歷史教學是對過去的再一次回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過往。但從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來看,教學內容陳舊,影響到中學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一方面,重視歷史教學還是沿用以往教學體制為學生授課,重視歷史書本課程知識的灌輸,很少為學生引入課本之外的知識內容,不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空間觀念,使學生歷史知識學習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眾所周知,史料教學以及網絡歷史教育資源融入歷史教學中,能夠創新歷史教學形式,豐富歷史教學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但從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來看,史料與網絡教育資源滲透過少,造成歷史教學時效性、針對性缺乏。
(二)教學模式單一
歷史教學具有自身獨有的特性,其教學形式從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是根據一個歷史事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事件內容,幫助學生構建時空觀念,使學生以自身知識、能力更好地知曉歷史事件,并且通過歷史事件分析,具有自身對歷史事件的獨到見解。但從當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來看,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單一,依托于歷史書本知識,采取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向學生傳遞歷史知識,很少融入互動、交流等教學環節,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影響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
二、中學歷史教學培養時空觀念的意義
(一)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從中學歷史知識結構而言,空間、時間是歷史學科中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構成要素。歷史離不開時間、空間,歷史事件的發生也必然在時間、空間介質范圍內。換言之,沒有時間、空間元素,歷史事件是不成立的,時間與空間也是歷史事件存在的根本。從中學歷史教學層面來看,重視時間、空間教育,有助于培育學生時空觀念,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使學生通過該知識體系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現象,進而為學生進行歷史研究、歷史工作奠定基礎。與此同時,以時空觀念培育為導向開展的中學歷史教學,還能夠讓學生知曉歷史事件橫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知曉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內,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并且找尋事件之間的聯系,站在全局觀的視角去進一步探析歷史事件,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悟與理解能力。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能夠獲取相關的實踐經驗,與學生自身知識體系進行碰撞,使學生從歷史事件中總結一定的道理,借鑒此道理推進自身發展。
(二)促進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形成
歷史學科能力包含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入分析、觀察、記憶、想象歷史自身的能力,是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的能力;而特殊能力包含空間方面的能力、時間方面的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一是時間思維能力是指歷史事件的發生是在一定時間之內,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行著,時間是歷史課程教學中的核心要素。因此,需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時間思維的培育力度。二是空間思維能力是指歷史事件的發生在一定的空間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應具有空間思維能力,能夠借助歷史地圖等形式,促進學生歷史空間的培育。三是歷史思維能力即是歷史分析能力,學生能夠通過自身能力,以空間、時間元素為導向,深入分析、探究歷史事件,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入理解。歷史學科能力是歷史教學中獨有的能力培育,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共同培育,以此實現歷史育人教育效度。
三、中學歷史教學培養時空觀念的應用策略
(一)充分運用教材
教材的重要性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有效地運用教材能夠促進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教材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引,中學歷史教學的開展需要依靠教材的引領,之后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等形式,推進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開展。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涵蓋較多的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地圖、圖片等信息內容,教師應發揮引領效度,整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梳理這些相關的歷史信息,以此增強教材的有效運用,拓寬歷史教學內容與形式。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歷史課程知識中的地圖,聯系到當地的歷史名地,以專題活動為導向,帶動學生參與性,融會貫通課前、課中、課后教學過程,引領學生在課前根據主題找尋相關的名勝古跡,在課堂教學中,向教師與學生展示收集成果以及自身對知識的見解,教師與學生根據學生闡述的知識提出質疑,在相互討論、探究中進一步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空間、時間以及背后涉及的人、事等環節,豐富歷史主題內容,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全面理解,提升學生的時空觀念,進而構建學生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
(二)梳理歷史事件發展過程
歷史教學是對歷史知識的再現形式,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對歷史事件的提及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可以將歷史教材知識作為中學歷史教學的媒介,通過歷史教材知識,引領學生梳理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全面了解,進而實現歷史教學的意義。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以教材為導向,根據教材中的歷史事件,梳理事件的發展過程,以此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
首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教授學生梳理歷史事件的方法,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具有一個時空框架。例如:在學習《第一次工業革命》知識中,教師以歷史教材為導向,引領學生讀懂歷史課程知識以及歷史地圖,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工業革命事件發展的地理位置,之后梳理時間,通過時間與空間梳理,知曉工業革命發展的因素,以此構建歷史事件框架,促進學生對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理解,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在歷史課程學習中,教師應讓學生意識到任何的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件與事件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連性,而如何知曉這種相連性,需要依靠時間、空間元素推進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銜接,能夠讓學生知曉事件發展的媒介與引領,進而增強學生的時間、空間觀念。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知識中,要引領學生認知到為什么會形成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生成之地、時間等因素,并且引領學生分析鴉片戰爭與戊戌變法事件生成的聯系性,使學生進一步知曉清末時期,清代統治者的衰弱,還原歷史真相,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進一步理解。
最后,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學生梳理事件發展時,可以引領學生認知人類文明發展史,幫助學生構建思維腦圖。引領學生梳理歷史事件以及事件的發生對人們的影響價值,使學生對人類發展史具有一定的了解,在腦海中構建一個知識框架,進而培育學生的時空觀念。例如:教師在歷史課程教學中,以腦圖形式,為學生梳理人類發展史,細化各個發展過程,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教師以課業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構建腦圖,將人類發展史運用紙筆進行記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針對性的引領,幫助學生糾錯,進而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三)走出教材與教室
以學生時空觀念培育為導向開展的中學歷史教學,需要重視學生歷史實踐能力的培育,增強學生的歷史知識運用能力,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歷史課堂教學的開展,更要重視歷史課外教學的開展,引領學生走出教室、教材,融入社會生活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進而促進學生時空觀念培育。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借助當代的名勝古跡、紅色文化等,將學生帶到教室外,引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進而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以學生時空觀念培育為導向開展的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形成,進而增強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尊重學生主體性,圍繞學生發展需要,推進中學歷史教學活動、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呈現,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不僅掌握知識,更推進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進而實現中學歷史教學育人效度。
參考文獻:
[1]張春季,李連清.高中生歷史時空觀念素養現狀分析及培育策略研究:以駐馬店市X高中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11(4):30-37.
[2]鄭小強,莫圣淼.初中歷史復習課下時空觀念的培養與實踐:以《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一單元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19(6):63-65.
[3]鞏漢濤.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以時空觀念為例進行分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45.
[4]樊金玲.時間、空間與人間:例說中學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的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18(35):28-30.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