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數學的整體學習難度較高,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明確的數學學習思維、數學學習的習慣以及數學學習的模式,通過對數學知識基礎的梳理,形成數學的知識結構。學生應用數學知識進行實踐的能力,是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然而實踐能力的形成,也會受到教師教學行為的影響。由于教師在教學中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導致學生的數學思維形成、習慣形成、知識系統形成、知識應用能力形成等都會存在問題。教師要對高中數學的培養目標進行明確,根據培養的目標,對教學不同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結合現實的狀況進行教學策略的改進。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常見問題;解決策略
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難度較高,學生不僅需要面對數量較多、結構較為復雜的數學知識,也需要在學習中面臨高考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學習的整體難度有所提升。因此,教師要對教學策略的應用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觀察其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活動的改進。在新課改的理念中,一些理念應用所解決的問題,正是高中學生數學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對此給予更多的重視。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基本問題
1.教學速度統一,不能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高中階段的學生,數學基礎水平差異較大,教師采用的教學速度統一,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在這種教學速度中都能夠有所收獲。教師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學習水平的影響,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接受教師的教授內容,如果教學的進度較慢,則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教學的內容會呈現出吸引力不足的問題。對于基礎水平較低的學生,學生通常難以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在較為極端的情況下,學生會出現長期不能跟上教師教學進度的情況。
2.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由于學習的難度較高,會出現許多學生學習興趣不足的現象,面對這種問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問題分析。一些學生學習興趣不足,是由于沒有明確的數學學習目標。另外一些學生學習興趣的不足,是由于數學基礎較差,沒有建立數學知識結構。此外,一些課本內容銜接不當,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下降。教師需要對教學的環境以及教學的過程進行全面的審視,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
3.教師應用單一的教學模式
學生學習興趣不足與教師應用的教學模式也有關系,高中階段數學學習難度較高,教師往往認為教學時間緊張,因此在課堂中采取教師主動教學,學生被動聽講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的學習參與程度不足,學習的主動性以及學習的意愿都有所下降。同時,由于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存在認識的不足。
4.教師未能夠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在教學認知中,教師往往認為,應用了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給予學生學習與探討的時間,就是在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然而,可以發現,在許多高中教師的教學中,即使采取了上述的教學方式,學生仍舊感受到自己的學習意愿沒有得到尊重。教師采取小組探討模式,僅僅是一種形式化的行為,對學生探討內容以及探討的結果并沒有重視。
二、高中數學教學的優化策略
1.在適當的情況下采取分層教學的策略
不同教師對分層教學的研究狀況有所不同,分層教學這種策略的應用需要視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師的研究水平而定。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劃分,安排不同學生在預習、課堂學習與復習中應用不同的內容。對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更多的基礎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在認識了基礎知識,進行了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復習之后,才有可能掌握更為復雜的數學知識。對于水平較為適中的學生來說,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達成較為扎實地掌握即可,讓他們能夠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教師需要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滿足學生的知識發展與智力發展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個班級中,教師能應用的教學時間較為有限,在班級中進行分層數學教學的情況下,需要對課程的內容進行劃分,盡量要求學生應用課堂的延伸與擴展完成適應于自我水平的數學學習。
例如,教師可以采用微課的形式擴充課堂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的延伸范圍。不同水平的學生通過觀看不同的微課,在預習中就可以確定自己學習的目標。同時,在內容的課堂講解上,教師能夠利用的課堂時間較為有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下通過微課的形式,對自己不明白的內容進行反復咀嚼與觀看,直到掌握為止[1]。微課的形式在學生預習與復習中應用的效果最佳。教師要區分不同層次學生所應用的微課內容,例如,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應用微課主要用于進行基礎知識的引導,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在微課的應用中要加入難度較高的題目解答引導。
2.根據具體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學習目標不夠明確的學生,教師單獨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引導學生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例如,一些學生對未來的發展較為迷茫,認為數學的學習在未來的深造以及工作中作用有限,因此達到一定的水平即可。面對學生的這種行為與意識,教師要激發起學生對大學階段生活的正確認識與向往,在大學階段,數學仍舊是重要的公共課程之一。同時,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目前接受碩士教育的人數逐漸增加,在全國碩士研究生的考試中,數學仍舊是主要的考試科目之一[2]。因此,在學生的未來發展中,即使不選擇數學作專業,數學的學習仍舊極為重要。
學生的數學基礎差,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數學知識結構,面對這種情況,應用微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略顯不足。教師要引導學生更為詳盡地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與復習,甚至需要學生對初中階段難度較高的數學知識進行再度的復習。可以建議學生應用網絡課程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數學學習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相應的數學知識結構,在自己的知識積累中查漏補缺,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數學知識的內容進行整理。并且對自己學習中存在問題的地方,進行特別標注。通過知識結構的建立,學生能在高中數學知識的學習環節中,應用基礎知識對難度較高的知識達成理解與認識[3]。學習基礎與理解能力的提升,能夠幫助學生重新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提升數學成績。
在教學內容的順序選擇上,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引導思路,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知識基礎,以及知識的能力實際狀況,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在開學的教學計劃說明中,教師就可以對自己的教學安排進行說明,引導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安排,整理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的思路。在新的知識講授中,應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也較為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新知識與以往數學知識的聯系,在不同的數學知識類型中,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例如,在幾何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就要求學生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對所有的幾何知識進行整理,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認識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與差異,在解題中更為熟練地應用數學知識[4]。
3.采取更為豐富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階段以及教學的內容,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同時注意,教師在課堂中應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也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基礎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講練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參與到教師的課程講授以及互動中來。在結束了對概念的講解之后,立刻安排學生在小組內,對剛剛學習的內容進行探討。在一些情況下,學生能夠通過小組之間的自行探討,解決理解上的問題。小組探討的形式,也是通過給予每一名學生充分學習探討自由的方式,橫向擴大課堂教學中的時間應用。在小組探討之后,教師可以及時應用例題,對學生的概念掌握情況進行檢查。為了使得學生能夠在小組學習以及小組的探討中保持正確的學習態度,教師可以通過隨機點名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講臺上,對例題的解答方式進行講解。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并不強制性地要求學生必須正確回答問題。
4.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新課改的理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師需要對這種教學理念的應用進行深刻思考與體察。教師應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的“引導者”,體現教師應有的示范作用、引領作用、輔助性作用等,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5]。
例如,在教學“集合”相關內容時,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是非常理論和枯燥性的課程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基礎,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在課前教師可以做好教學調查準備,了解學生喜歡怎樣的教學方式,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對教學過程的見解。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教學目標,進行適當融合和變動,從而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6]。
在高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更為重視,根據其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在不同方面的進程。其中,對學生學習層次的劃分、根據具體情況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應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都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需要對此更為重視。給予學生更多學習參與的機會,構建整體的知識結構,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才會有所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才有所保證。
參考文獻:
[1]吳曄.試分析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微課的措施[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12):116-117.
[2]索朗卓嘎.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J].學周刊,2019(7):52.
[3]王玉梅.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存在問題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7):81.
[4]馬珍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措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151.
[5]馬三平.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及解決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0):102.
[6]弓文艷.分析新課改下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2(22):213.
作者簡介:梁維高(1980.09—),男,漢族,甘肅會寧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學。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