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偉 邢靜雯
摘 要:科技的創新與進步是生產力持續發展的保證,“互聯網+”作為當下前沿生產力表現之一,引領著各行各業的發展,呈現新的氣象與格局,而教育事業更是受到極大的影響。本文通過以“互聯網+”影響下,筆者在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通識課程的教學環節改革與教學果效呈現為研究文本,探析在“互聯網+”形態下,通識教育對于當下學生自身價值向轉的嬗變進行探究,從而重新審視通識教育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手段;價值觀向轉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校級一般項目“‘互聯網+時代下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項目編號:YTJG201935)的研究成果之一。
1 “互聯網+”思維下的通識教學新變
“互聯網+”思維是隨著“互聯網+”的深化發展衍生出來了,一般來說是指“互聯網+”思維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的思維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1]。
“互聯網+通識教育”,囊括了“互聯網+通識課程”、“互聯網+教學方法”、“互聯網+自主學習”、“互聯網+課后釋疑”、“互聯網+果效評價”等模式,使教師課堂授課與學生課后互聯網上拓展、補充的多層次教學與學習模式成為現實,同時兼顧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個體交流,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與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教學新變,“互聯網+通識課程”在此次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教師由課堂授課轉為網絡授課,對于每一位老師都是極大的挑戰。由于授課場所的置換,課程的內容結構與教學方法也需要進行轉變。
“互聯網+教學方法”的新嘗試不僅使教師轉變思維,也讓學生重新認識作為“學生”的本質。“互聯網+教學方法”對網絡教學平臺要求是極其嚴格的,筆者先后試用了4個網絡教學平臺,最終確定以“騰訊云課堂”+“超星學習通APP”進行授課,而傳統的課堂授課在網絡課程中漸漸轉變為“先學后授”、“學生分享與教師點評”為特點的“課堂翻轉”,教學環節有了全新的改變。學生在網絡分享與接受知識的同時,形成“自主閱讀”、“小組討論”、“課堂陳述”、“精進寫作”的良好習慣。
“互聯網+自主學習”以移動互聯網為學習通道,以手機APP為學習內容,突破時空限制。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校觀念徹底進行了改變,形成以“自主學習”為主體的能力得以強化。“自主學習”能力的生成在長期的實踐中會形成自主、互動、發絲的行為自律習慣,更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重大的影響。
“互聯網+課后釋疑”,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重要環節。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覆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課后釋疑對于老師也是莫大的考驗。基于“互聯網+”的知識發散性,學生的問題多數是跨學科的思維混沌表達,也促使老師時刻學習,轉變教學思維,從改進教學方法。
“互聯網+果效評價”在各個高校都有展開并成為學生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效果進行差異性釋讀的關鍵,是現代教學管理的重要環節。隨著“互聯網+”不斷的深入各行各業中,每個人都成為社會機制評價的主體,教育領域也不例外,而隨著主體參與下的網絡評價機制介入,能夠更好的完善教育教學中的不足,促進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發展“互聯網+”通識教育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跨學科”思維。學生通過網絡閱讀、學習、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網絡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的工具,促進學生的價值自發與價值自覺的向轉,實現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
2 價值覺醒與價值自覺向轉
學生作為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直接影響社會關系的發展。而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自建校以來,積極構建通識教育,從課程內容促使學生價值觀向轉與形成。該校在倡導學生學習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跨學科通識課程的同時,不斷變革通識教育的教學模式與育人計劃,積極為學生構建優良的課程計劃與和諧的人際校園。
該校通識教育以廣博的知識體系、宏觀的思維架構、交叉的學科建設為內在引導力,力求培養每一位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適應當下社會領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在追求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過程中完成主體的自發行為,是價值自發向價值自覺向轉的發展過程。而在“互聯網+”的社會形態下,通識教育更是對學生的各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傳授,內容雖不精深,但是力求學生完成價值向轉,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才。
學生對于價值的追求是多形式的,第一種形式是意志力、情感觀念上的戀愛愿望;第二種形式是努力實現個人目標的堅定信念與心理預設,希望獲得認可;第三種形式是對自我追求不懈努力,克服困難,付諸行動。學生對于三者的追求是統一且合乎情理的,也是學生自身價值向轉的內在驅動力,觸發學生價值自發的關鍵。“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人的發展由個體的主體意識支配,主體意識的方向支配著主體行為的方式方法、力量方向,而滿足于眼前的人很難有大的發展,所以主體意識的必須有自身的價值判斷與追求,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主體的主觀努力程度不同,最終的發展結果也不相同,所以主體價值自發顯得難能可貴,尤為重要。
主體價值自發的關鍵在于厘清客觀現實,認識事物規律與本質的客觀的價值覺醒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意識,在認識與改造自我的同時對外部客觀事物的有能動的、自主的、積極的、創造的行為。能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成為學生完成個人成長的關鍵驅動力,是價值自發實現的前提條件。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通識課程的直接目的是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主體意識的價值覺醒與自發有正負兩面性,主體意識在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引導,能動的、自主的、積極的、創造的理性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才是價值正確自發的關鍵,實現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育人目的:培養社會中堅力量的領導者,成為完整的人。
學生的價值追求是從價值自發向自覺向轉的過程,當價值追求有了結果訴求時,又會有新的價值追求,需要新的價值向轉去完成價值目標。
3 結語
“互聯網+”雖然已成為當下前沿生產力之一,但目前仍處于前期的探索階段,而筆者圍繞“互聯網+通識教育”這個中心議題,就當下“互聯網+通識教育”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與闡釋,且只是筆者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的通識課程《從小說到電影》進行探索與嘗試,并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
盡管“互聯網+通識教育”表現出了時代的先進性與創造性,但是它不能對傳統教育進行替代,它會對傳統教育進行補充,促使傳統教育進行變革,重煥活力。“互聯網+教育”將改變教育,但是不會顛覆教育,更不會顛覆學校的現有體制,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是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直至最終融合為一的關系。[3]
在“互聯網+”形態下,筆者作為一線教學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了時代變革下教師的壓力,在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同時,更要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的知識需求,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價值觀向轉,觸發學生的價值自發與價值自覺,形成尚德人格與崇德靈魂,完成現代大學育人的終極目標[4]。
參考文獻
[1]蔡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5-04-0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P118-119.
[3]張娜.互聯網+教育推動中國教育邁向4.0時代[N].新華網,2015-06-16.
[4]關紅梅.高校創新教育的實踐與展望[J].中國成人教育,2016,(17).
作者簡介
韓鵬偉(1988-),男,講師,碩士,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方向:電影美學、電影文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