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娜
摘要:初中階段的美術課堂中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助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本文在介紹了初中美術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與現狀之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途徑,以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德育教育;初中美術;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05-0253-01
一、引言
藝術形象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同時,又蘊含著對現實社會中美、丑、善、惡的真實寫照,中學時期正是塑造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的關鍵期,因此初中美術教師要善于在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同時,鍛煉學生洞察美術作品背后的社會思想、社會問題及思考的能力,這便是將對學生的美育教育同德育教育相結合的過程。教師應加強美、德結合的教育意識,引導學生思考每個畫作或藝術品背后的深層價值,使學生在受藝術熏陶的同時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術課,作為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基礎課程,承擔著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職責,也是培養學生審美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初中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首先,是推動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其次,有助于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美術課堂與其他中學學科相比,學生身心更輕松、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愉悅,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使用的教學手段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興趣點,比那些枯燥的講授、單一的教學更有吸引力,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無形中塑造學生的品德素養,而這種教學影響力是不會輕易消失的,更有助于德育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三、初中美術課堂中德育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一)教師德育滲透意識薄弱
當前一些初中美術任課教師在美術課堂上只注重對學生美育的培養,并且他們認為德育在美術課堂上的滲透是沒有必要的,這并不是一個美術老師應該承擔的責任,學生的德育教育交給相應的思想品德教師就可以了。其實這種想法與意識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滲透于所有學科的教學當中,因為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是一個持久的、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如果僅憑思想品德和政治課上的說教,就很難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因此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有效途徑。
(二)課堂吸引力不強,教學效果有待提升
一些美術教師在授課時由于教學設計存在問題或不能靈活
使用各種教學手段等原因,致使美術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與體驗的積極性差,這種情況下,連最基本的美育教學目標都難以實現,更別談的與教學的滲透了。在初中美術的課堂上,一些教師只簡略講解相關美術的知識,然后為學生出示一張畫或圖片,要求學生進行模仿或臨摹,學生沒有創新與發散思維的機會,教師枯燥的講授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學過程中對德育教育的滲透便無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初中美術課堂中有效運用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課程內容的安排中有意識地滲透運用德育
在初中美術課堂的課程內容準備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欣賞自然美與其他事物的機會,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熱愛生活等情感,使學生在學會欣賞的同時建立自身的情感體系。教師在進行相關的教育與引導時要注重結合美術學科的獨特優勢,例如生動性與趣味性,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某一堂課的講解主要內容是水墨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先找一些水墨畫的代表作,上課時教師就可以以我國古代的輝煌巨作一《清明上河圖》為例,使學生學習相關水墨畫知識的同時,對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也進行相應的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思考題:這些畫作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歷史背景?看了這些畫作你有什么思考或想法等等,這樣就很好地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之前,體會到我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美好情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在教學過程中,主動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其中蘊含的德育教育資源也十分豐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課程與德育教學的聯系,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美術作品的深層次意蘊》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畫作、雕像、器皿等藝術作品,為學生講解這些藝術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一些抗戰時期英雄人物的雕像,讓精通歷史的學生為大家講解當時的故事背景,這既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了解更多史.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富含各類德育教育資源,教師要善于發掘并利用這些資源,使德育教育貫穿中學美術課堂教學,從而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可心.芻議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與整合[J].文學教育,2017(11).
[2]李麗.融德育于美術教學,讓課堂更精彩[J].美術教育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