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燕

摘要:首先回顧了信息素養概念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列出了標志性的高校信息素養評價標準;運用內容分析法對幾大標志性評價標準進行了比較分析;最后梳理總結了國外信息素養標準對我國的啟示。
關鍵詞:信息素養;評價標準;比較研究;高等教育
1引言
信息素養(inforrnation1iteracy)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74年,由美國信息產業協會(IIA)主席保羅·澤考斯基(PaulZukrowski)首次提出,定義為:“人們工作中進行信息資源利用的培訓,以掌握各種信息工具,方便人們利用信息資源,解決各種問題的技能。”他將之解釋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原始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下設的信息素養主席委員會發表的一份有關信息素養的權威報告對信息素養的定義是至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具有信息素質的人必須在需要時能夠識別、查找、評價和有效地使用信息”。[1]其認為信息素養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所需信息,是人們終身學習的必備之技。而這也是之后被大眾普遍認可的信息素養概念[2]。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2015年頒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認為信息素養是元素養,是其他素養的基礎和源泉。[2]
2.信息素養教育評價標準的發展歷程
2.1國內信息素養教育標準的發展
2002年1月7日-9日在黑龍江召開了全國信息素質教育研討會,掀起了全國范圍內信息素養教育的研究熱潮,會上對《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質能力標準》進行了探討。此后,關于信息素養教育或信息素質教育方面發表的學術論文量質齊升,掀起了一股學術研究熱潮。
2005年清華大學主持發布了《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養能力指標體系》,分為7個維度19項標準61條指標,是目前國內較為詳細的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3],2005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建立了在調查我國41所高校、1036名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水平基礎上提出了《高校學生信息素質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含3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4]
2008年4月高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信息素質教育工作組組織北京地區部分高校圖書館專家提出《中國高校信息素質指標體系及信息素質教育知識點(討論稿)》,包含6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可用于評價和指導高校的信息素質教育體系,評價人才的綜合素質。
2.2國外信息素養教育標準現狀
2.2.1美國信息素養的發展現狀
2000年,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發布《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 Education)為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與提高評價提供了一個指導性的框架,[4]包括5個能力指標、22個表現指標、87個成果指標。2010年6月發布《心理學信息素養標準》,包含4個標準大類、11項表現指標和45項成果指標。[4]
2014年11月,美國大學與研究圖書館協會(ACRL)推出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簡稱《框架》)(第3版)[1]隨后,修改小組又廣泛征求意見,并于2015年1月提出了報批的最終稿。該稿在ACRL芝加哥冬季會議上得到理事會批準,并在2015年2月2日正式發布。在這個《框架》的最新版本中,提出6個框架的閾概念:權威是建構的和語境化的,信息創建是過程性的,信息具有價值,研究即探究,學術即交流,檢索即策略性探索。包含45項知識技能和38項行為方式。[2]
2.2.2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信息素養標準
英國 “學院、國家和大學圖書館協會”(The Society of College,National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信息素養工作組于2011年4月提出了《SCONUL信息素養七支柱:高等教育核心模型》,揭示了用戶的初級信息能力與更先進的信息素養理念之間的關系。該標準共有7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3]
2000年10月,在《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的影響下,澳大利亞大學圖書館協會在堪培拉召開會議,將修改后的美國標準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家信息素養標準》。2001年,澳大利亞與新西蘭高校信息素養聯合工作組正式發布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信息素養框架:原則、標準及實踐》(Ausru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作為兩國高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指導性文件。2004年,在2001年版的基礎上,去除“意識到終身學習和公民需求信息素養”一條,形成包括6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67個三級指標的信息素養指標體系。[2]該標準確立了包括采用新方式方法獨立學習、有效利用信息充實和提升自己以及通過終身學習進修社會參與等4條中心原則,并提出了支持個體獲得、識別和應用信息的6條核心信息素養標準。[7]
3.信息素養教育標準體系的比較
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是全球信息素養標準的典范,影響廣泛,研究深入。筆者選取美國2個標準體系和我國的信息素養標準進行一下內容體系的比較。
從以上內容體系可以看出,這幾個信息素養能力標準雖然表述語言有差異,但都存在著相同的核心內容。這些核心內容大致概括為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評價能力、信息利用與創新能力以及信息倫理與道德等5個方面。而《框架》則不同,它的評價指標不著重于是否能夠有效利用信息完成一項具體任務,在它的6個閾概念中,更強調信息創造過程中的批判性思維和協作創新能力,鼓勵探究式學習。
《框架》借鑒了源于教育學的閾概念,對信息素養的核心內容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和整合,提出的6個核心概念提升了信息素養教育評價的層次和視角,更加適應當今多變的高等教育環境和信息生態環境。不同于以往的以信息技能為核心的標準,它以信息創造為核心理念,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倡導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成為新的信息創造者。
4.國外信息素養標準評價體系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的啟示
4.1我國應高度重視信息素養,設計頂層框架。
目前,我國對信息素養的研究和實踐比較分散。建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專門機構來指導、規劃、研制和實施信息素養標準。負責信息素養教育研究和實踐工作的開展,促進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互補和合作。此外,該機構還要有組織地開展活動,如策劃并監督實施信息素養實踐項目,召開專題研討會等。制定信息技術基礎設施、信息素養教育發展、經費保障及信息素養計劃等方面的方針政策,進而促進我國信息素養教育全面發展。[8]
4.2信息素養教育標準的制定目標不是對信息素養教育進行操作性的評價,而是指導信息素養教育。
信息素養的內涵和外延是動態變化的,我們要適時調整對信息素養的認識,以更廣闊的視野審視信息素養教育。高校信息檢索教學者應更深入地思考課程的社會價值及在學生未來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9]
4.3創新信息素養教育的教學模式
國外在信息素養教學組開展了融入專業課程、探究式學習、動態評估等方面的教學實踐和實證研究,其成果和經驗值得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學借鑒和參考。將翻轉課堂和探究式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通過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達到教學的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兩種模式的結合可以增加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始終是信息素養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EB /OL].[2020-6-5]. 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
[2]楊鶴林.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分析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 2015, 59 (12) :141-146.
[3] 王運顯;. 國內外信息素養指標體系比較研究[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1, (26):.
[4]曾曉牧,孫平,王夢麗,杜慰純.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03):64-67.
[5]張東,吳賀新,張德.我國高校學生信息素質綜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01):56-60.
[6] 曾粵亮;談大軍;. 多學科背景下美國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標準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 2015, (10): .
[7] 王本剛,馬海群.國外信息素養標準研究[J].現代情報,2017,(10):8-15. [] 劉敏.美國信息素養標準的發展及其啟示[J].情報探索,2017,(07):123-127.
[8]馬艷霞.國內外信息素養評價標準比較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0,(02):85-92.
[9] 張艷英;劉昆;朱婕;. 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的信息素養教育創新實踐[J]. 情報科學, 2018,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