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社區學習文化具有場域的聚合與交互、學習的廣義與延展、動機的多元與內化、資源的突破與開放等四元特征;學習的社區學習建設路徑可從建立與完善社區學習制度保障、構建各層次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學習資源集合、營造良好的社區學習環境、激發社區學習者自我效能感四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社區學習文化;建設路徑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現代科研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它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慧資源為依托。知識經濟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素質成了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終身學習成了人們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必然要求,成了人們應對世界快速發展及各種挑戰的需要?,F代社會里,人民的生活基本上都在自己所處的社區內進行,特定相同社會區域與具有一定共同意識的社會成員所構成的社區更容易滿足終身學習文化提出的要求,更容易實現終身學習文化的目標與任務。成熟的“互聯網+”時代社區學習文化的形成將有助于推動全社會終身學習文化的建設。
一、互聯網時代社區學習文化的四元特征
(一)場域的聚合與互動
最早從社會理論角度頻繁使用“社區”一詞是出自1887年斐迪南·騰尼斯所著的德語版《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 (此書被譯英文時,為《Community and Society》,中文被譯為《社區與社會》)。滕尼斯將Gemeinschaft解釋為一種由同質人口組成的具有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20世紀30年代初,費孝通等燕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生在系統介紹和引入西方社會學經典著作的過程中,將美國社會學家帕克的論文集中出現的英文Community這個詞翻譯成中文的“社區”,并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學的通用術語。目前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社區是指特定的空間內具有某種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特質和心理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一定意義上說,社區成員之間有更多的認同感,在生活態度、社會規范等方面容易達成相同的認識與行為,為社區學習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學習的廣義與延展
社區學習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學習包括在社區中的所有活動和情境中,包括有意識學習和無意識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社區學習的本質是“終身學習”,即不僅有人生命長度縱向維度的考慮,也有生活橫向維度的考量。社區學習中的“學習”與傳統意義上學校教育意義上的學習有一定不同,不僅包括教授知識、技能,同時強調要懂得對于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方式處理,這就需要完全遵照學習者的需求盡可能提供符合其自身特點及學習需求的學習工具及技術,也就是說“學習”具有更為廣泛的內涵,包含了社會、經濟、(人的)個性、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社區學習的功能絕非受限于“社區”,個人發展是社區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基礎,個人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額提高必然會增強其社區公民意識與社區的認同感,有意義的學習轉化為為服務社區、促進社區發展的動力,對培育國民文化素養、人力資本提升基礎上的產業升級、城市化進程、乃至一國競爭力的提升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三)動機的多元與內化
通過調查問卷與訪談調查,大致可以將社區學習主體分為三類:一是社區青少年群體,具有實現社會化、提升人格和心理品質的需求。學習目標是自我認識、自我接受、自我協調、自我成長。二是社區老年群體,其學習需求是正確認識生理上的變化、參與社會活動,保持與年輕人共同成人的態度,保持自省和對生活的新鮮感,學習目標是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三是社區中青年群體,具有實現上升流動、改變生活和命運、提升生命價值的需求。學習上呈現出明顯的實用性及功利性特點。總體而言,學習目標涵蓋三個層面:一是滿足人的基本學習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與生活質量;三是充分發揮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四)資源的突破與開放
互聯網時代網絡學習成為主要方式之一。網絡溝通了社區的學習資源,能夠充分挖掘社區內蘊藏的顯性資源與隱性資源,使得學習資源能夠數字化與顯性化。網絡改變了傳統社區被動的學習形式,增加了社區學習的參與渠道,加速推進了社區學習的主體轉移,提供了自由、輕松的氛圍與環境,不受外部強制規范,能充分調動與發揮社區成員的主觀能動性。
二、互聯網時代社區學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
(一)建立與完善社區學習制度保障
一是厘清黨委、政府部門、社區組織、社區軍委會、社區學校與社區居民各自在社區學習制度建設中的權責與義務。二是建設完善“黨政統籌領導、社會各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學習管理體制;三是建設和完善社區學習保障條件制度;政府要保障對社區學習持續性、以需求為導向的資金投入,不斷改善社區學習環境。四是建立和完善社區學習檢查評價制度,健全數字化學習先行區與實驗社區的評選與表彰制度。
(二)構建各層次橫向貫通縱向銜接的學習資源集合
通過“互聯網+”思維與數字技術改變傳統學習理念與格局,充分利用現有社區教育三級網絡即社區學校、社區學院、社區學習點資源平臺,搭建各種學習機會之間有機聯系的“立交橋”,建立多方位多站點的橫向多級網絡學習點,加強與科教、文體、法律、衛生、環保等社會資源之間的銜接與溝通。憑借數字化優勢將社區學習支持服務網絡延伸到各社區學習點、睦鄰學習點等,搭建智能、高效、便捷的社區學習者交流平臺。
(三)營造良好的社區學習環境
一是加強各類社區學習文化的實體、載體、地域空間的建設,如社區內的“科普角”“宣傳欄”,學習走廊與櫥窗、新聞媒體宣傳學習等;二是加強社區學習物質產品的設置與展示,如特色學習景觀、雕塑、社區學習成果展覽、手工藝品、攝影作品、書畫作品、特色教材等。
(四)激發社區學習者自我效能感
一是提高社區學習者的社區治理參與度,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做好居民學習需求調研工作,讓社區居民充分參與到社區教育與學習活動項目設計、開發、組織和實踐中,使得學習活動立足于學習者的自主性與學習需求,尊重不同學習者的認知方式與特點,達成社區學習者之間共同認可并為之奮斗的目標,不斷提升社區全體成員的社區學習的精神境界;二是整合社區優勢人力資源,建設鄰里互助學習會,學習型樓組,學習型志愿者隊伍,以公益服務為宗旨,使社區學習者不僅成為一定學習意識與能力的自主學習者更成為導學者、助學者與示范者。三是通過先進個人與學習小組的社區學習理念的宣傳,潛移默化帶動社區全員學習積極性,引導社區成員樹立終身學習的遠景目標與價值準則。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楊樹雨.中國學習文化與學習型社會建設探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陳廷柱.何謂“學習社會”—國外專家的若干見解[J]比較教育研究2003(10): 14-18.
[4]陳乃林,趙瑤珍.試論社區教育向社區學習轉型的必然性與現實性[J].終身教育研究,2017(3):42-48
[5]張韻.“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7,(1):50-17.
[6]曾文婕,寧歡,談豐銘.我國學習文化研究二十年:成就與展望[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5):50-60.
作者簡介:
馬赫(1992年-),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成人教育、遠程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廣州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學習文化建設》;國家開放大學2016年度科研課題《學習型社會建設中的終身學習文化建設--以廣州市為例》;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7年“羊城青年學人”項目《‘互聯網+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教育研究-以廣州市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