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十分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課堂教學作為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師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性,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將混合式教學法應用其中,把現代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便于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基于此,本文闡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混合教學的構建方法,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構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內容,是大學生必學內容之一,能夠健全大學生的人格,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同時,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言,其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而混合式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變得更加豐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多種的學習渠道以及學習資源,滿足學生心理需求以及認知水平,為學生今后成為高素質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混合教學與教學時間存在矛盾
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數使用混合式教學法,其內容豐富教學形式也多種多樣,能夠最大限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它的課堂占用時間比較長,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時間是固定的。因此,教師時常會出現教學任務未能全面完成的情況。
(二)理論講授與實踐活動存在矛盾
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授理論知識,還要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識。但是,目前很多的大學生不喜歡學習理論知識,他們更愿意參與相關的實踐活動,每當教師開展實踐活動時,學生的參與度很高;而教師在課堂講解理論知識時,學生卻缺乏學習興趣,進而影響著學生的整個學習效果[1]。
(三)教學評價與教師工作量存在矛盾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許多的評價板塊,統計工作較為復雜,無形之中給心理健康教師增添了很多的工作量。同時,高校中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班級比較多,使得教師的備課時間較長,統計工作與備課工作二者相加,為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工作壓力,使得部分的教師喪失了積極性,為了減少工作量會直接跳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不重要的教學環節,影響著課堂的有效性以及完整性[2]。
二、混合式教學概述
所謂混合式教學,是指教師將傳統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以此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為深入的進行學習。混合式教學的特點是:線上有資源,資源的建設規格應當完成對于知識的講解;線下有活動,線下活動的目的是,檢驗、鞏固學生線上學習的內容;過程有評估,教師應對學生線上與線下的學習情況以及整個過程進行評估。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上課下都能夠進行學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3]。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混合式教學的構建方法
(一)線上線下有機結合,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為了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各大高校可以構建出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平臺,豐富心理健康教學的形式,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渠道。另外,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前,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制作成相關的課件,并上傳至微課平臺,使學生可以在課前進行自主預習。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舉辦豐富多彩的心理體驗活動,如心理測試、心理實驗等,讓學生內化所學習的心理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使課堂教學效率以及質量大幅度提升[4]。
(二)巧妙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讓學生通過app客戶端課堂同步學習,使學生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學習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軟件中開發出投票測試、在線簽到、隨機點名、課堂討論等多種線上互動功能,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拉近師生間的情感。另外,教師還可以使用心理評估等軟件,實時的進行數據分析以及心理測試等內容,不但能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減少教師的教學壓力,還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形式,有利于管理學生的紀律[5]。
(三)注重線上線下評價,增強教學評價有效性
教師在應用混合式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應注重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工作,并將二者有機結合,以此增強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學分考核制度,對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以及測試水平進行記錄,保障學生學習數據的精準性以及時效性,從而更加客觀合理的對學生展開評價,保障了評價的公平性。
(四)深入挖掘在線資源,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混合式教學能夠把豐富的網絡資源與心理學教材知識相結合,從而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心理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學水平,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心理健康教師應深入挖掘網絡資源,將利于學生學習的內容呈現在學習客戶端中,擴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優質的網絡學習平臺,如慕課、電子書等,引導學生主動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6]。另外,教師應在校園公眾號推送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學習內容,并讓學生進行品讀以及感受,以此達到課后知識拓展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夠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以及心理素質,使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從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應培養德才兼備、身心健全的大學生,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還應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手段,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同時,教師應創新、優化自身的教育手段,將混合式教學法應用其中,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知識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混合式教學法的魅力與價值,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從而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郜艷麗.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研究——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9,6(94):212-214+223.
[2]仇妙芹,林仲英,劉宇琛.“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觀察,2019,8(32):66-67+76.
[3]姚斌,李紅燕,閆瓊,吳夢瑤.基于慕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混合式教學研究[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05):804-807.
[4]吳煜輝.基于智慧樹慕課平臺的心理健康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以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44):221-223+236.
[5]吳峰.混合式學習模式下大學生公共課在線學習行為分析——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03):60-62+33.
[6]修麗娟.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式教學模式探析——以F校心理混合式教學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0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