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林
摘 ?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一個思維啟蒙的時期,這時教師就更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夠一味地上演獨角戲。尤其對于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它是小學階段中學生最為熟悉的一門科目,通過對母語的運用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語文學習時更加如魚得水,所以教師也要利用起本學科的特點,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思維邏輯能力。而提問式的教學方式就十分有效,通過鼓勵學生提問,可以使他們主動探索;通過教師對學生提問,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教學;增加動力;深化理解;自主思考
提問式的教學更加會有一種主觀能動性,它不同于以往單方面的教學模式,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學生會主動地參與到文本內容的探索過程中去,這就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并且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與文本的聯系,深化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切身地體會到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思考,這會大大增強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們在面對文本時能夠清晰地把握整篇文章的脈絡,并且學會分析文章主旨。
一、增加學習動力
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教授理論知識,不帶動學生自主思考的話,那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沒有參與度,長此以往,會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并且自己也可以借助提問式的教學督促他們,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他們會對文本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因為當他們提問時,往往是經過了一番思考后,仍然不理解才會提出疑問。并且要通過問題的設置,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來,從而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個地球》時,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年齡較低,但是相信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環保意識。這時可以使學生思考,你覺得宇宙中有沒有另外一個地球呢?你覺得人類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你知道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存多少年了嗎?那你覺得以現在人類和自然的相處環境,人類還能生存多久呢?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思考,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探索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已經十分惡化,從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二、深化文章理解
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已經涉及到一些思想感情的理解,這不僅僅考查學生對于一些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的運用,也會涉及到一些文章的中心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就要求學生在分析文本內容的過程中,不能夠僅看構造和語言的優美程度,也要學會如何根據線索來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夠真正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能夠從精神層面帶給他們的財富,才是書本知識所蘊含的價值,而這些寶貴內容都需要學生自身主動去體會,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風箏》時,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十分深刻地描寫了自己對弟弟所造成的傷害。教師可以使學生思考,魯迅弟弟真的忘記了小時候的事情嗎?那么他為什么要這樣說呢?魯迅先生又為什么說弟弟是在說謊呢?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弟弟的傷害有多深,并且能夠意識到魯迅的這種表述的含義,“全然忘卻,毫無悔恨,又有什么寬恕可言呢?”接下來可以使學生思考,你有沒有過相同的經歷呢?父母有沒有反對過你們的一些興趣愛好?那么該如何與父母溝通呢?可以引導學生去尋找積極應對的方法。
三、引導自主思考
當學生對一門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們就會主動探索,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發現難點,這樣他們首先要對整個文本知識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做了一番斗爭仍然不能解決之后,他們才會有更加強烈的求知欲。并且語文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升成績,它能夠從思想層面對學生產生影響,通過學習一些名人傳著,他們能從別人的身上學到一些高尚的品質,一些優秀的習慣,從而引導他們也成為一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堅韌不拔的人。
例如,在教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周恩來總理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而讀書,那么教師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思考,你是為了什么而讀書呢?是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考試成績?小學階段的學生可能還沒有一個十分固定的目標,但相信他們一定也會有自己的夢想,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他們具化自己的目標。并且能夠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同時使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長大以后也會成為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只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那么就為實現中國夢奉獻了一份力量。
總之,對于初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而言,教師一定要意識到,語文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作用不能僵化,學生的思維更不能一味地注重自己的教學進度,而是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真正使他們自身參與到學習探索過程中來。而提問式的教學方式則有效地實現了這一目的,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敢于提問,這樣會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并且面對教師所給出來的問題,可以促使他們對文章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體會,能夠幫助他們增強分析文本的能力,提升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康計永.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J].學周刊,2016(36).
[2]李曉芳.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探索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