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龍
摘 要: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環保領域,《環境法》是國家保障公民公共利益主要的制度之一。基于環境法,運用經濟手段進行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顯著的優勢。但在運用經濟手段時,還必須加強監管,避免經濟手段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負面作用。
關鍵詞: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應用效果;實踐措施
一、前言
當前,整個世界正處于一個大變革、大發展、大調整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正持續蔓延,全球治理體系正在加速推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縱觀當前的環保領域,基于經濟學原理,運用適當的經濟刺激方法能有效規范人們的行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避免污染的進一步惡化。因此,經濟手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在環境保護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學原因分析
所謂的環境問題,是指自然生態環境因自然界自身變化或者因人類各種行為活動而引發的整個循環系統的失衡,甚至出現生態環境質量的退化,并由此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理的影響[1]。簡單而言,環境問題就是全球或區域環境變化導致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不利的各種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因此,環境保護問題就成為人類社會共同應對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
(一)環境資源產權引發的環境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河流、海洋、森林、山地以及空氣等環境資源是人們公認的公共物品,基于“公地悲劇”理論,這些沒有明確產權的公共自然資源極易受到人們的破壞。例如,企業和個人都把廢氣排放到空氣當中,把廢水排放在河流、湖泊當中,把垃圾堆放到公有場地,且濫砍亂伐,破壞森林。這就導致我們居住的環境被污染,整體生態系統被破壞。
(二)外部性導致的資源配置不均衡
基于諾思的“外部性”理論,生態環境作為一種公共性物品,其自身具有明顯的外部性,導致私人邊際凈收益與社會邊際凈收益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環境這種公共性物品的資源配置極不均衡,而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在主觀意識上不自覺地進行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市場失靈現象引發的環境問題
因為環境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物品”,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著索取和利用,不想承擔責任和成本。這種行為就會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出現,即人們只專注于眼前的利益,并沒有考慮長遠的利益,大都是采用犧牲環境的手段來獲取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我國采用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分析[2]
(一)政府的直接管制
當前,政府的直接管制是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常用的方式之一。在社會生活中,政府會針對排入環境的污染物質的排放量予以明確的規定,即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或是強制采買某種污染治理的設備儀器。
(二)環境稅費的征收
當前,政府會對環境污染進行環境稅費的征收。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會根據企業帶來的污染行為對環境造成的破壞程度進行稅費的征收,即污染重就多收稅,污染輕就少收稅的策略。
(三)發放排污許可證
政府部門向企業發放可交易的排污許可證,是當前政府部門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同時也是一種融合政府管制與市場政策于一體的新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允許企業自己選擇污染的水平。
(四)市場的自發調節
除了上述三種政府經濟手段以外,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還包括市場的自發調節。因為傳統的政府調控行為存在著諸多的弊端,如效率低下,影響到環保科技的發展等。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企業會向其他企業支付一定的費用,請其代自己完成減排量,以降低自身的額減排成本。
四、我國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應用效果的實踐分析
在我國實施環境保護政策之初,采用的是政府調節行為,即采用政府直接管制的措施,制定出污染物的排放標準,但因為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均衡,產業之間和廠商之間存在著區別,導致污染成本存著較大的差異,從而導致低成本的廠商因得不到鼓勵而不盡心減少污染。基于政府直接管制的無效,我國政府逐漸開始采用環境稅征收、排污許可證發放以及市場自發調節的措施,并使用政府經濟行為和市場自發調節相結合的經濟手段[3],以期在不影響環境質量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上減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
在實際操作中,借助“外部不經濟性”理論,我國逐漸由過去的“命令——強制”型環境監管制度轉變為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刺激手段為主、政府政策為輔的經濟手段。特別是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我國逐漸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實行了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陸續出臺了很多嚴厲的環境保護條例。而且,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還專門提出了要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方略,旨在進一步落實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環保責任,解決地方環保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擾,從而更有效統籌環保跨區域、跨流域管理的問題。基于此,我國逐漸形成了“量化考核、量化追責”的高壓環保態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環保工作對環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很多國控、省控的污染源都增顯著加了監測點。2018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這是我國在政府干預方面進行的調整。而在經濟手段方面,早在20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初,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確立了排污費的征收,這是我國在環保經濟手電方面的首次確立。2003年,我國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對內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傳統的環保稅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新環保法”,與1979年頒布的《環保法》而言,15版的《環保法》設計了“按日計罰、考評掛鉤和行政問責”等制度,同時還明確提出了用環境保護稅替代“排污費”;2017年11月,國務院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稅實施條例》,并明確指出從2018年1月1日正式開始征收“環境稅”。這次“費改稅”的環保經濟手段變革,共涉及到500多萬戶各類型的企業,而且收費的主體也由環保部門變更為稅務部門,這就使得環保執法的剛性越來越強。
國家統計部門通技術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環境稅征收共計835億元,較稅費改革之前的2015年193.1億元和2016年的205.7億元大幅度提高。此外,環保稅的稅率也開始上浮,這就使得很多加工企業的排污成本變得很高,快速釋放出對環境污染監測設備及治理設備的需求。例如,鋼鐵、火電、引燃、造紙等污染量大的重點行業企業都必須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而且,由于我國加大了環保督察的力度,使得縣、鄉一級的環境問題逐漸暴露,環境監測及治理需求逐步下沉,監測行業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大。而2019年的檢測行業市場空間已經超過了480億元。
五、我國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應用存在的不足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相對而言,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特別是對環保經濟手段的研究不夠深入,導致市場調節手段功能存在著一定的缺失,而且也存在著基于我國特殊歷史國情而出現的具體問題,在制度和因素方面尚且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條文,并創新相關的環境管理政策和工具。為此,地方政府及環保機構必須積極總結經驗和教訓,積極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方面應用的經驗教訓,然后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出有效的經濟刺激手段。此外,還應進一步加大環保投資,并及時調整環保投資結構,提高環保投資的效益。這樣才能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應用的效果,更快、更好地達到環境保護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雙贏的目的。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建設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矛盾。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了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重要性,并學會了運用經濟手段強化環境保護的手段。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政府直接經濟管制行為與市場自發調節手段相結合的策略下,實現環境治理與保護效果最大化的目的,并實現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廖琦.生態稅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分析[J].環境與發展,2019,31(2):224,226.
[2]陳鵬.淺談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及其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7(22):123-123.
[3]馮翔,張古彬,李兵.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防治土壤環境污染的國際經驗分析及借鑒[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8):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