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明確指出了課堂教學的新要求:“改變課程實施的現狀,提倡學習型教學。”培養小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探索和勤奮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和分析的能力。生本教育是尊重生命和兒童本質的先進教育理念,優化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本課堂”教學策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生本課堂;優化策略
一、合理設計前置性作業
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理念下,設計好前置性作業,通過前置性作業的完成,學生對新知識不再陌生,而是充滿了“準備好”的自信,隨著自主學習的完成,他們在課堂上將充滿好奇心和表現力。
1.做好教材的“二次開發”
教師可以在深入學習教材的基礎上,更好地開發教材。第一,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以便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師應首先“進入教科書”,看看教科書提供了什么思想和教學方法,以便有利于“用好教科書”,即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適當修改教科書,使教科書“為我使用”。第二,教師應明確知識在整個系統中的作用。第三,教師應注意新舊教材的比較。教師在深入學習教材的基礎上,能夠準確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科學地設置作業。生本課堂要求教師超越教科書,但注意不要偏離原有教學內容的本質。前置性作業的設定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學習教材,結合學生的經驗特點,進行知識的“二次加工”。
2.確定前置性作業的目標
優秀的前置性作業應該是開放的和創造性的。教師在設計作業前要注意學習目標,前置性作業的任務完成過程中,不僅可以掌握學習方法,而且可以通過學習來鍛煉思維能力。同時,他們也可以暴露自我學習中的問題,引發討論。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節內容時,學生可以先進行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測量并填寫進表格中,然后找出其中的規律,嘗試推導出圓周長的公式。通過確定前置性作業的目標,學生可以自主探索,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任務,發現規律,從而獲得學習中的快樂和成就感。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做好第二次備課的準備,為下一個小組合作環節設計新的“問題”。因此,前置性作業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還要有知識層次,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例如,教師布置前置性作業時,可以將前幾個問題設置為基礎知識,然后可以安排一兩個選題給學生選擇和發展的自由,這樣“學困生可以跳舞,好學生可以跳高”。
二、完善小組合作機制
小組“合作”不等同于小組“合伙”。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學生先獨立學習,然后以自己的觀點分組交流。群體合作的內容是學生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然而,由于基礎教育強調解放學生思想,課堂教學也容易出現“放馬”現象。因此,教師應完善小組合作機制,確保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1.建立分組原則
分組應遵循“組內異質性和組間同質性”的原則。可以分為4組,每組一般不超過6人,組成應根據好、中、差搭配。考慮到群體合作氛圍的重要性和男女思維的差異,教師也應注意群體中性格、性別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學生群體之間的整體水平應保持一致。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主動幫助同學,而且要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應該勇敢地向同學提問。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形成互助的課堂氛圍。
2.明確分工
所謂分工,是指教師在將任務分配給一個群體后,將其細分為個體來完成任務,從而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任務。如果分工不明確,學生在一個小組里工作時就不知道是什么任務。每個小組將產生一名組長,其任務包括分工、協調等。小組長一般由表現優異、協調能力強的學生擔任,選拔可以通過班級成員的推薦、自我推薦來確定。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對知識有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此時,他們渴望與同學們討論和交流,為了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教師需要在合作前展示小組合作的要求,以避免小組學生不學習或盲目學習。教師確定小組合作的任務后,組長可以根據小組成員的要求和特點合理分工,使小組成員有序地進行討論、交流、操作和探索活動,并在工作中進行協調和幫助,以確保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三、激發獨立探究意識
1.引入競爭機制
教師在生本課堂集體合作過程中需要建立科學的獎勵制度。針對學生缺乏集體榮譽感和質疑精神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兩種競爭機制:小組成績獎和個人成績獎。教師通過選擇“優秀群體”,促進四個組員之間的互助學習,增強提問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當學生在小組中互相交流和幫助,并且整個小組都學習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得到“優秀的小組”。教師可以給“優秀群體”頒發小獎品,但物質獎勵并不是一種長期的方法,因此教師應優先給予精神獎勵,輔以物質獎勵。通過小組選擇的方式,小組的合作氛圍將迅速成長。個人成績獎主要針對不積極參與群體交流或缺乏探索和質疑精神的學生,每次都可以從小組內選擇取得最大進步的小組成員進行個人評分。這樣,鼓勵不擅長說話的學生積極參加小組活動。教師應定期對學生成績進行收集和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2.創造合理的問題情境
生本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匯報和溝通交流。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探究性問題,創造一種能夠激發學生自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只有創造合理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數學源于生活,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是創造問題情境的基礎。例如,在“認識人民幣”一節內容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跳蚤市場”活動,安排學生提前準備閑書進行“交易”,學生在客戶和收銀員的角色中體驗和使用人民幣,然后了解人民幣,并學習如何簡單地使用它。教師應利用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利用開放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應利用漸進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教師應利用各種問題創造問題情境,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師應利用開放性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運用創新性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啟發潛力,注重生成
1.定期組織教師培訓
第一,在校培訓。為了提高教師從傳統教學到生本課堂教學的適應性,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進而提高教師對生成課堂的反應能力。雖然學校所在的地方正在倡導課程改革和一些培訓,但以學生為基礎的生本課堂教學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的毅力,所以學校有必要進行定期的校內培訓。數學科目的培訓可以重點介紹生本課堂各部分的內容以及如何“重新加工”課本,并對前置作業的設計、小組合作、交流與匯報、點評等進行詳細指導。同時,應提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第二,教學研討。除了開展校內培訓外,學校還需要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討論的內容主要針對生本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討論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個人發言和集體討論。教師首先根據自己在生本課堂教學中的經驗提出問題,然后集體討論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可以用“一對一”的方式互相幫助,也就是說,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幫扶一個新老師,這也是目前中小學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一方面,老教師可以把積累的教學經驗傳授給新教師,另一方面,新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分享與自己課堂相關的理論成果,促進相互進步。這種“新舊結合”的方式,不僅有利于促進教師的進步,也有利于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2.掌握點撥的時機和方式
生本課堂教學是學生思想相互碰撞的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的反應力,及時捕捉學生的疑慮,做出適當的引導。點撥是基于教師對教科書的深入研究,只有熟悉課本的內容和學生,才能準確掌握點撥時間。點撥的時機主要包括新舊知識的銜接、疑難問題的解決、學生的疑問等。點撥的重點是引導和激勵,這是對教師教育策略的檢驗。點撥方式也很重要,主要有兩種類型:探究和糾錯。探究是指當教師感到困惑時,可以用一個或兩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糾錯是指教師在學生展示中表現出不正確的地方,激發學生學習、比較和辨別,從而最終糾正錯誤。只有把握時機,采取適當的點撥方式,才能真正起到引導和啟迪的作用。
五、構建多元互動評價體系
1.多維評價標準
生本評價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對學生的單一評價,注重評價的多樣化。傳統的評價以考試成績為中心,生本評價以學生的探索和創新能力為中心。生本教育的評價標準應脫離傳統的只注重成績評價的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例如,教師要及時表揚學生學習的進步,學生要有獨特的思想,更加注重普通學生的發展。教師應從不同的角度評價學生的表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多維評價標準使學生的評價更加全面、具體,有利于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潛能。
2.多種評價方法
生本課堂評價不僅要體現在語言評價上,還要體現在書面評價、獎勵評價等方面。批改作業時,如短評或小紙條等書面評價形式,設立最佳小組獎、進步之星獎、優秀小組領導獎等評議,選拔小數學家、小數學冠軍等。教師既有對學生個體的評價,也有對小組的評價,如選擇優秀的小組,以提高小組成員的小組意識和合作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適當的評價方法。既要注意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又要注意評價方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多元評價主體
生本課堂教學過程的實質是師生互動,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上只有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即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除師生評價外,生本課堂教學主要側重于學生的主動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使學生在自由評價中愛上了數學課堂。在生本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賦予學生評價的自主性,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使學生不僅能認真聽別人的演講,而且能學會欣賞別人,提出問題,表達不同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他人的優點,然后找出缺點。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充滿欽佩、懷疑、爭論和驚奇,讓每個學生都愿意參與其中并取得進步。
總之,生本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很好地滿足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意識有很大的幫助。與傳統的教師課堂相比,生本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開放,給學生更多的發展空間,促進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郭思樂.以生為本的教學觀:教皈依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5(12):14-22.
[2]郭思樂.生本教育的教師觀:從“纖夫”到“牧者”[J].課程·教材·教法,2006(12):13-18.
[3]郭思樂.走向充滿活力的簡單:論生本教育對教育管理提出的新挑戰[J].基礎教育論壇,2017(9):4-8.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