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學
摘 要:數學相對于語文等文化科目而言比較抽象,部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不高,這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進而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且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興趣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符合新課標理念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有效課堂
數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學生僅僅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和簡單地傳遞、復制書本知識,那么就不能構建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也不會對知識點加以靈活運用。然而如果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地展開知識探究和運用,就能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與能力,進而就能形成一定的數學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多措并舉,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效的問題情景,能夠激發起學生思維的漣漪,進而能夠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展開知識的探究構建。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景,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景。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生活化的數學情景能夠促使學生結合已有認知展開學習探究,進而能夠降低數學學習活動的抽象性。如“認識人民幣”,課堂伊始環節,教師可以出示5元的人民幣樣幣,并詢問學生:假設你帶著5元去買1元一支的鉛筆,你所帶的錢夠嗎?售貨員應該找你多少錢呢?學生日常生活中也有買文具的經歷,他們會結合實際生活中的購物情景,展開人民幣的辨識與計算。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圖片化的問題情景。如“觀察物體”,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不同形狀的物品,可以是牙膏盒、香皂盒、魔方、籃球、筆筒等,然后促使學生觀察并描述每一個物品的外形特點,進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物品中抽象出數學圖形的過程。
再次,教師可以創設游戲化的教學情景。寓教于樂的游戲活動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化,能夠營造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如“平均分”,教師可以創設小貓分魚的游戲情景。即小貓釣出12條大小一樣的魚,它要如何把這12條魚平均分給它的4個孩子呢?或者,教師可以準備12本數學書,促使班級學生思考如何將這12本書平均分給4名學生,然后做出實際的驗證,進而促使學生在游戲情景中理解“平均分”的具體含義。
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科目的實踐性非常強,很多數學概念和數學定理都是人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實踐操作活動,進而促使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首先,是新知探究方面的實踐活動。如“認識厘米和米”,在引導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古代的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的,并促使學生嘗試著用古人的方法測量課桌的長度。學生會用手拃測量課桌的長度,測量之后,有的說課桌長7拃,有的說課桌長7拃半,有的說課桌長6拃半,而教師經過實際測量會表明課桌長6拃。學生的動手意愿非常強烈,他們會積極地展開課桌長度的測量。測量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測量同樣的物體,得到的實際結果卻不一樣呢?觀察能力強的學生就會發現,是因為每一個人手掌長度不同,教師的手掌長,所以教師測出的手掌數就小。當學生明白了統一長度單位和測量工具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運用刻度尺展開課桌長度的測量,進而學生就能得出統一的答案。
其次,是舊知鞏固方面的實踐探究。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是引導學生通過習題練習來鞏固知識。新課標背景下,適時的習題練習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一定的實踐操作也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在課下展開實踐探究。還是以“認識厘米和米”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測量家中床的寬度和長度,從而促使學生鞏固測量和數據讀取的相關知識。
三、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既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還能促使學生在準備比賽以及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數學能力。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多樣化的數學競賽,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搶答競賽。如在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時,教師可以一邊出示口算題目,一邊促使知道答案的學生立即站起來回答,回答次數最多且正確率最高的學生能夠獲得相應獎勵。如教師出示15+32的數學題目,計算出47的學生迅速站起來說出答案,教師將該學生的名字寫到黑板上。整個搶答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口算能力均能得到有效培養。
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筆算競賽。計算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計算能力,才能更好地展開后續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大量的計算題目,然后促使學生在練習本上做出計算解答。一定時間內,學生停止作答,教師檢查學生的計算情況,并表揚表現優秀的學生。
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競賽。如乘法口訣的理解背誦,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競賽。學生1隨意出示一道乘法口訣算式,具體可以是7×8,然后學生2盡快說出答案56,并立即說出另一道乘法口訣算式8×9,然后學生3立即說出答案72,依次類推,循環往復。整個小組競賽中,一個小組內的學生不能重復出示乘法口算題目,如果有學生回答錯誤,小組內的其他學生可以做出及時更正,最后以小組學生的背誦時間作為評比依據。
四、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合作交流,就是教師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引導小組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內容展開合作交流,進而促使學生共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合作交流模式下,學生知識探究的興趣會被充分激發出來,因為學生只有展開了思考、分析、推理與總結,才能運用一定的語言將自身的思維過程表達出來,才能與小組內的其他學生展開分享交流。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內容展開合作交流。如“找規律”,這節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圖形的簡單排列規律。那么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教材內容中墻面圖的排列規律。小組學生可以先展開自主觀察與思考,然后將自己總結出的規律加以分享,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并掌握找規律的技巧。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具體的數學問題展開合作交流。如解決問題中的數學題目:將15只蠶寶寶平均放到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學生可以嘗試著運用多種方式解決該問題。學生可以準備15個紙片,用紙片代替蠶寶寶,然后通過實踐操作將其平均分成3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做圖的方式,將15個蠶寶寶平均分成3部分;學生還可以結合題意運用除法計算。合作交流模式下,學生要運用數學語言解釋自己的每一種計算方法,進而能經歷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學習過程。
五、注重激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勵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既能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又能夠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還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正激勵,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目標激勵,來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每一個學生都要給自己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堅定不移地執行學習計劃者就能不斷體驗達到目標后的成就感,進而學生就能形成學習的正循環。如一個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待提升,那么他可以將學習計劃制訂為每天限時做5道計算題目,每堅持一個星期就會給自己一定的獎勵,每堅持半個月就會給自己一個更大的獎勵,從而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更多地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其次,教師可以運用榜樣激勵,來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如班級中某一個學生的思維非常敏捷,那么教師就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專注與積極,并號召其他學生向榜樣學習;如班級中某一個學生的作業書寫非常工整,那么教師同樣要肯定學生的認真,并號召其他學生向其學習;如班級中某一個學生的口算能力非常強,那么教師同樣要肯定學生的努力,并促使其他學生認識到勤能補拙的重要意義。學生的智力固然千差萬別,但是專注、認真、積極這些良好的學習品質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一個人的缺陷。
六、引導學生展開總結反思,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小學生容易出現重復性的錯誤,而且很多錯誤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抄錯數字,看錯加減乘除符號,寫錯數字等。如果學生能夠適時展開總結反思,那么學生就能不斷矯正自身的不良學習習慣與錯誤思維,就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而且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非常強,舊知是新知的基礎,知識內容幾乎都是階梯狀呈現的。因此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展開總結反思,從而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知識點的總結。如學生學習過“解決問題”這一單元后,可以將所有類型的數學問題及其解決策略加以總結歸納。整理歸納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以及解決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如每一節的小結環節,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嘗試著總結出課堂內學習過的主要知識點,從而促使學生將學習過的知識點加以內化整理。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適時展開反思。如合作交流中,有學生提出了多樣化的解決策略,其他學生就可以反問自己:我為什么就沒有想到呢?我要如何才能想出更多的解決方式呢?如學生可以準備一個錯題本,將自己做錯的題目加以分類整理,并分析錯誤原因,寫出正確的解題過程等。反思能夠促使學生展開自省,能夠促使學生不斷鞭策自己,能夠促使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學習行為。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重要內驅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從而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創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趙振強.探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習興趣的措施[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7).
[2]于學英.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祖國,2019(1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