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妮
摘 要:新課標改革的形勢下,鄉土文化資源對發揮中學歷史教學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進行海豐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中學歷史課程進行多維度整合運用的研究,探索出有效的教學設計和適宜的教學策略,可滿足歷史課改教學對課程資源開發的需求,達到促進本土歷史文化傳承與中學歷史課程學習的雙贏效果。
關鍵詞:鄉土文化;中學歷史課程;開發;實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指出:“歷史教科書的內容編排應有一定的彈性和開放性……為學校和教師拓展、開發課程資源提供可能性。”開發鄉土文化資源并形成歷史課程資源,一方面,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它可以完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有助于地方學校教育特色的形成和提升。本文擬從教學設計的視角,從教學導入和教學過程兩種途徑分析鄉土文化資源在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開發與運用。
一、運用鄉土文化資源導入新課
高中歷史教材大部分內容都距離學生現實生活比較遙遠,而鄉土文化資源本身存在很多有趣的素材,加上學生對家鄉的歷史都會有親近感,因此,教師通過引用合適的鄉土文化資源導入新課,可以起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揭示課文主旨、拉近歷史與學生的時空距離等作用。以《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這篇課文主題是“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對剛上高一的學生而言,內容相對枯燥,因此筆者在《海豐縣文物志》里搜集到關于宋端宗的記載,設疑激趣,快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宋端宗作為宋末皇帝之一,處于宋元之交的時間節點,前承宋朝,后啟元代,是鏈接課本宋元這個時間段政治制度演變的切入點。
1276年,宋末三帝之一的宋端宗兵敗南逃陸豐甲子港,所率領兵船從甲子港隨東溪往西而來,至此水路不通,宋軍兵士鑿溪連通東西溪之水,使兵船通過,故后人稱此為“宋溪”。“宋溪”又稱“直渠溪”,位于今可塘與陶河交界處,溪之東南面為可塘區,西面為陶河區。“宋溪”東側五里有嶺,因當年宋軍于該嶺筑土為階通行,故命名為“宋師嶺”。
——《海豐縣文物志》
筆者接著追問學生,立國三百余年的宋朝實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為什么最終逃不過被元軍滅國的結果呢?通過設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政治制度與朝代更迭之間因果關系的理性認識。另外,海豐地區在古代距離我國政治中心較遠,大多數學生都想不到歷史上有皇帝曾到過海豐,所以巧用鄉土文化資源導入新課,能快速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高效性。
二、在教學過程中巧用鄉土文化資源創設情境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使傳統教學模式面臨著變革,情境教學法應運而生。情境教學法是歷史課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徑,使歷史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加強學生對歷史現場感的體驗,因此,筆者嘗試從海豐鄉土文化資源中精選人物、事件、遺址遺跡等素材,探索巧用鄉土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
(一)巧用鄉土歷史名人創設情境
任何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人類活動的影子或痕跡,而每個時代都會涌現一批優秀的歷史人物。筆者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創設情境,再現與歷史教材相關聯的地方優秀歷史名人,以名人的示范作用觸發學生的思想覺悟。以《國共十年對峙》為例,在南昌起義這一子目的知識梳理采用的是人物情境教學法。
彭湃,1896年出生于海豐縣城郊橋東社的一個工商地主家庭。1921年從日本留學回國后,投身農民運動。1924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在“八七會議”上被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后隨軍南下,任東江工農自衛軍總指揮、中共東江特委書記。11月,領導海陸豐人民第三次武裝起義獲得成功,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后因叛徒白鑫的出賣,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 ?——《印象海豐》
筆者以海豐著名的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生平為線索創設教學情境,梳理出南昌起義的背景和經過(南昌起義—南下受阻—兵分兩路),并由此分析南下受阻和起義失利的原因和教訓,從而完成這一子目的知識梳理;并且通過對彭湃革命事跡的介紹,激勵學生學習彭湃等革命先輩“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感化作用。
(二)巧用歷史遺存創設情境
地方歷史遺存往往蘊含了先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因而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好資源,學生可以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正向的情感態度與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以《抗日戰爭》一課為例,探索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之一。因此,筆者充分發掘海豐的抗戰遺存等素材,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體悟抗戰勝利的原因。
史料一:銷煙往事遠——青年抗日同志會舊址(現汕尾鎮二馬路西段,門牌號161、163)
1939年12月初至次年一月,海豐縣青年抗日同志會在海城舉行全縣抗日宣傳突擊月活動,參加會員三四百人,自帶糧食。活動方式有集體晨呼、街頭演講、出版墻報、畫報、寫大字標語、演街頭劇,為青抗會合法性請愿。
——《海豐文史》
史料二:銷煙往事遠——赤坑聯鄉抗日戰場遺跡(現赤坑沙大鄉、石望鄉后山)
1945年3月15日上午,侵華日軍一個聯隊,步騎兵100多人,到沙大一帶搶糧。東江縱隊第六支隊的獨四大隊和海豐“農民抗日聯鄉救鄉隊”,在赤坑赤花村截擊下鄉搶掠的20多名日軍。有群眾600多人助戰,雙方激戰到下午14時。是役擒獲日軍兩名。
——《海豐文史》
學生通過這些具象的歷史細節,可以從中感悟全民族的抗戰不僅只有國共兩黨,還有許多普通的民眾、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更真切地理解全民族抗戰的內涵。此外,也讓學生知道在家鄉這片紅土地上也真實地發生過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事跡,并引導學生討論,假如你回到了七八十年前的抗戰時期,你會響應號召加入這個青年抗日同志會嗎,巧用海豐鄉土文化資源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突破教學重點的同時,也能增強歷史責任感,有效落實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巧用重大歷史事件創設問題情境
歷史教材里的歷史事件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等要素,若只是簡單羅列這些要素,學生可能會覺得索然無味。而鄉土文化資源中存在很多生動的歷史事件,用當地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教學素材創設情境,可以增強歷史事件的現場感。以《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為例,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的分析和對其教訓的總結。筆者翻閱到《海豐縣志》在1958年間“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相關記載,并挑選最典型的歷史事件,還原海豐縣當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真實情境。
史料一:10月1日,海城鎮工人隊、居民隊分別開往大鉗山和尖山嶺“大煉鋼鐵”。嗣后,兩隊聯合蓮花、榮山、赤山等公社社員,建立2000多人的大兵團,開往武禽嶂“大煉鋼鐵”……砍光大片森林作燃料,實際卻煉出一堆生鐵渣。
——《海豐縣志》
史料二:1958年秋季,全縣大搞試驗田“放衛星”,普遍推行高度密植和移聚青苗。……因禾苗密不通風,且下肥過多而全部失收。全縣搞“試驗田”800多畝,損失稻谷約450噸。
——《海豐縣志》
學生通過史料研習,與教材觀點相互印證,更真切地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和教訓,引導學生由對課本理論的學習轉向對身邊人和事的探索和思考。
綜上所述,援引海豐鄉土文化資源的相關歷史素材,既能佐證教材觀點,開闊學生視野,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地方鄉土文化的印象,展示鄉土文化資源教學的獨特魅力。如果教師能精選鄉土文化資源,創新教學設計,在常規歷史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發掘家鄉的文化底蘊,將能增強學生對家鄉、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海豐縣地方志編委會編.海豐縣志(上)[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8.
[2]鄭正魁.海豐文物志[M].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5.
[3]謝立群,許宇航.印象海豐[M].廣東旅游出版社,2016:7.
[4]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5]楊青.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二紅色文化[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6.
[6]楊青.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卷四文學風貌[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6.
[7]政協廣東省海豐縣委員會.海豐之史第十一輯[M].政協廣東省海豐縣委員會,1994.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海豐鄉土文化資源在中學歷史課程中的開發與運用”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8YQJK2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