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夏利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是我們國有經濟的奠基石,是我們黨組織和國家的發展的政治和經濟基礎。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是國有企業基層組織的基礎力量,加強國有企業的基層黨建工作的建設,提高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的黨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基層黨建的各項工作。
關鍵詞:黨建工作;新要求;國有企業
一、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不動搖,開創國有企業的建設的新局面。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使國有企業成為我們黨和國家重要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力量,成為貫徹發展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還要堅持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方針,堅定不移的將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做優等等這些要求。
二、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開展黨建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國有企業中基層組織黨建工作也存在一些難點。在思想方面上企業工作人員對思想認識不統一,主要表現在對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為黨建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僅僅是口頭上的要求,而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當中去。國有企業中的部分黨員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有限,不愿意把自己在思想上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向黨組織反映,不愿意積極地做好黨建工作。
國有企業中基層組織黨建工作團隊難以健全,因為大部分的黨員參與其他業務比較多,不能將基層組織黨建工作與其他工作同等對待,所以有一些工作人員在黨建工作這一方面沒有盡心盡責,對工作不夠主動,沒有積極性,再加上開展黨建工作在國有企業中的培訓很少,視野不夠寬廣,思想方面有些欠缺,導致黨建工作不能正常地開展。
國有企業中的監督職能崗位比較欠缺,在對黨組織開展黨建工作時,可能會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例如,部分單位的工作安排很少聽取黨組織的意見,失去了黨組織的監督。有的黨員怕得罪人,不向領導階層的管理者提出問題和反映現象。部分黨員的自身能力比較有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欠缺,所以無法履行監督和服務的職責。
三、國有企業如何開展黨建工作
(一)要認識到開展黨建工作的重要意義
基層黨組織是整個黨的血液,是黨落實和貫徹任務的工作源泉,也是我們百姓和黨之間聯系的紐帶,是黨面對艱難險阻的助力支撐。我們要意識到對于創建基層黨建工作,主要關注的還是黨建工作人員的工作意識,要把黨建工作擺在更重要、更神圣的地位。
落實和貫徹基層黨建工作的所布置的任務,要從每個企業的管理者做起,基層黨組織的負責人要對工作細心認真,愛崗敬業,工作做到有耐性地指導下屬,把黨建工作的各項任務認認真真地完成,把黨所倡導的清廉執政和反腐倡廉表現出來,在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中要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反腐,為我們國有企業的發展奉獻出力量。
(二)強化素質和能力,深化學習黨組織的工作開展
嚴格遵守黨組織所要求的規矩,做好需要學習的計劃,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并將這些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學習的收獲轉為科學的方法,在思想上有所覺悟和提高,在實踐上也有所進步。只要是理論學習到了一定的層次,認知的水平才會有提高,開拓和創新能力才會有提高。通過學習和交流,開拓視野,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懂得將科學方法用于實際工作中,推進任務的完成工作,抓好黨員和干部的學習能力。
結合國有企業的實際情況,將交流與培訓兩者相結合,進一步對黨建工作等相關業務進行培訓,做好公司基層黨建工作所要求的規定,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知識水平,打造一支熟悉黨建工作的隊伍和會做政治思想工作的隊伍。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抓住國家人才
實現國有企業的工作目標,關鍵就在于在國有企業中要存在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人才。抓住人才的工作一定要受到國有企業的基層黨組織的高度重視,對人才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并且要促進人才的成長,在交流實踐中發現人才、觀察人才、培養人才,讓人才擁有足夠成長的平臺,把黨員中的先進分子也逐步培養成有條件、有技能的人才。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基層組織開展黨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自2016年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開展以來,中央持續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也隨之加入,在國有企業深入領會中央提出的精神和思考,并且對其進行研究和探索,抓住基層黨建工作的開展,在實踐中形成一個符合中央黨建工作要求的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不斷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并將其與實踐相結合,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意識,對國有企業進行創新,完成國有企業的發展,形成一個具有實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
參考文獻
[1]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2016.
[2]吳進梅.新時代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方法與實踐[J].人民論壇,2017(32):122–123.
[3]封秀英.新時代下國有企業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研究[J].中國領導科學,2016(S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