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眾傳媒的發展更好地滿足了社會大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在網絡時代,對民族文化的宣傳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空間。本文作者對當下民族文化發展視域下的大眾傳媒進行了深入研究。
【關鍵詞】民族文化;大眾傳媒;文化自信
【作者簡介】喻曉璐,貴州廣播電視臺編輯。
在網絡時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對夯實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民族地區的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增進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文化消費,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是大眾傳媒發展的文化突破口。
一、民族文化的價值
(一)民族文化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
民族文化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中發展起來的具有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的文化總和。我國56個民族在各自的生產生活中分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也成為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在全球化浪潮中,正視民族文化,發掘民族文化的歷史意涵和社會功能,是打造民族品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關鍵。
縱觀世界強國,不僅具有強大的經濟硬實力,還擁有豐富的文化軟實力。從文化智慧的層面而言,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發明和創造都是在歷史上對特定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生存適應的智慧結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還提出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社會主義文化戰略思想。在此背景下,深刻把握民族文化內涵,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激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是大眾傳媒的努力方向。
(二)民族文化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歷史創造,承載著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民族文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強化對傳統文化的挖掘與繼承,還需要相應的產業載體助推民族文化的發展。民族地區因為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在產業發展上也較其他地區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利用好這些文化資源可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打造新興產業增長極,促進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轉型。同時,在產業發展中,以文化產業為導向,強化地方民族文化的資源品牌以及內涵又可以培育民族文化軟實力。因而,正視民族文化資源,提煉民族文化優秀元素特質,結合區域產業實踐需求,助推文化產業發展也成為民族文化在傳媒領域的重要價值體現。
二、大眾傳媒發展中的民族文化宣傳問題
(一)宣傳內容碎片化
在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方面,尊重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情以及各民族的文化差異早已成為民族文化宣傳的基本原則。在文化系統內部,這些智慧有著相對完整的結構體系。然而,由于宣傳工作者的職業實踐在專業知識方面更多是基于傳媒學視域,缺少民族文化相關的專業背景,在涉及民族文化的宣傳時必然出現對民族文化內容的理解、判斷、取舍缺少專業性,由此導致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呈現出零碎膚淺。同時,節目品牌在策劃和設計方面未能基于文化整體性原則對相關節目品牌進行優化也引發傳媒宣傳內容的碎片化。
(二)宣傳時效短暫化
相對于大眾社會文化,民族文化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在市場化過程中也面臨各種轉型的困惑,特別是在民族文化的現代傳播中,如何全方位地展現一個民族的特色,挖掘題材展現民俗風情,都需要從業人員對一個民族有著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較高的專業水準,而一旦涉及某個民族的民族心理、價值取向、社會認同等更深層次的文化時,如何表現就更需要功底了。除此之外,新聞宣傳的市場導向決定了民族文化宣傳時效的短暫化,缺少文化宣傳內容的深度策劃以及傳媒工作者的專業局限也影響了民族文化宣傳流于形式、深度不足。
(三)宣傳效力分散化
今天的大眾傳媒技術雖然在諸多方面已打破了傳統傳媒的局限,文化傳播的手段與形式也層出不窮,但是,從效果來看,依然存在宣傳效力不足的問題。首先,宣傳內容的形式單一導致宣傳效力弱化。形式上的單一使民族文化宣傳局限于簡單的文化敘事,難以激發不同階層受眾的認同。其次,宣傳深度的欠缺導致文化影響作用有限。目前,國內大眾傳媒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在深度上依然需要做足功夫。如何理解這些民族文化及其傳承與發展,通過文化宣傳激發社會大眾對民族文化的理性認知應該是大眾傳媒應有的基本導向。而在當前大眾傳媒的文化宣傳實踐中,相當部分的內容大多還是停留在對民族文化的獵奇階段,導致宣傳效力缺少穿透性。
三、民族文化視域下大眾傳媒發展的路徑
(一)強化民族文化的科學宣傳
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智慧的總和,人為將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割裂都是否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國情,也正是各民族歷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如何喚醒民眾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建立民族文化自信也成為現代傳媒的重要文化使命。基于此,發揮好大眾傳媒的社會整合功能、輿論導向功能、文化宣傳功能,需要大眾傳媒工作者在專業之外惡補短板,強化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并且,還要將二者結合,立足不同階層的文化需求進行分眾傳播,針對民族文化的不同題材明確特定的宣傳目的和宣傳內容,改變以往的敘事模式,增加民族文化宣傳的深度,強化民族文化的科學認知。
(二)引導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
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據此,我國的民族文化實際包含了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國家層面的民族文化,它包括了56個民族的文化;一是單一民族的文化,它更多強調的是某個民族自身的歷史經驗積淀。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是大眾傳媒在文化宣傳中應注意的內容,特別是在新世紀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的東西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關系格局背景下,大眾傳媒對民族文化的宣傳應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民族文化事業發展,通過對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宣傳,增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引導社會大眾在文化審美上形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審美思維,學會在不同文化交往中相互尊重,共同進步。因此,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市場需求,發掘民族文化的時代價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是全球化語境下大眾傳媒引導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三)構建大眾傳媒的民族文化品牌
品牌是指用來確認一個銷售或一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以示與競爭者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的名稱、標記、設計等的符號體系。應該說,在當前大眾傳媒市場上,大眾化的傳媒品牌很多,但是民族傳媒品牌卻極少。甚至大眾化的傳媒品牌中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子品牌也極其稀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體到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中,利用好傳媒技術,打造良好的文化品牌,突出民族文化的競爭優勢,強化生產者、傳媒媒介、消費者等文化市場各方主體共同的文化互動及文化認同,構建大眾宣傳的民族傳媒品牌。
總之,針對大眾傳媒民族文化宣傳中的內容碎片化、時效短暫化、效力分散化的問題,大眾傳媒應加強對民族文化的科學宣傳、引導民族地區文化事業良好發展、構建大眾傳媒的民族文化品牌等方面切入,利用好民族文化資源,發揮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導向功能、宣傳功能,在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同時,優化大眾傳媒的品牌品質,增強大眾傳媒的文化競爭力。
參考文獻:
[1][2][7]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3][6]李向民,王晨,成喬明,著.文化產業管理概論[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年.
[4]宋湘琴,大眾傳媒與多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播:現狀、問題與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4年第1期.
[5]費孝通,等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