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蘭
◆摘? 要:本文以《巴西》為例,說明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通過課堂創設體驗式情境,再結合課外活動實踐,是提升人地協調觀,培養地理學科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
◆關鍵詞:體驗式情境;環境教育;人地協調;區域地理;核心素養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實踐力。地理學中,人地關系一直是學科研究的核心,是地理教學中應該要強調并講清楚的核心觀點,而人地協調觀則是重點要培養的核心素養。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力度的增大,生態系統被破壞環境被污染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作為核心素養之一的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與提升就顯得尤為重要。
地理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初中地理課堂是滲透壞境教育培養和提升人地協調觀的重要起點平臺,區域地理在初中地理課程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內容更是涉及了區域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涉及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各方面內容,更是進行環境教育促進人地和諧的重要陣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給孩子“六個解放”:即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時間和空間,這樣才能激活孩子的靈性,讓孩子個性得以發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創設情境開展體驗式教育,通過學生眼睛看、頭腦思考、嘴巴說的一系列自我體驗和感悟,再利用課外活動探究進行課堂知識延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聯系生活學地理,而最后又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在區域地理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體驗,利用各種視頻、圖片、文字等創設情境,滲透進行環境教育,讓學生感受人地之間的關系,再通過課后各種探究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探究,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感受現實生活的人地關系,以不斷提升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一、課堂情境體驗? 激發學習興趣? 樹立科學人地觀
人地關系包括:人地之間的客觀關系;人地關系和諧的意義;人地關系的未來之路。區域地理涉及的人地關系十分豐富。在區域地理教學時,注意深入挖掘教材滲透人地關系有關的內容,按照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正確把握人地關系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不過分拓展也不過深研究,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以《巴西》的教學為例,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分析出巴西熱帶雨林的環境及環境問題,這點涉及科學的人地關系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既有知識技能的要求又有情感態度的熏陶,將兩者有效結合至關重要。做為離我們國家甚是遙遠的區域,情境的創設就顯得十分必要。情境的創設可以利用視頻、圖片、新聞報道等手段形象直觀地將內容展現出來,比教師傳統的口頭講授更具有真實性和沖擊性。
因此,在巴西的教學中,選取巴西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相關視頻,以動態展示熱帶雨林的景觀:大片綠色繁茂的樹林,各種各樣的動物,獨特的生物物種,對熱帶雨林的生態功能進行了說明,視頻同時展示當地人們為發展經濟,不斷地砍伐破壞,導致雨林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減少,也因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暴雨、旱災等,甚至威脅到全球氣候的平衡。
學生通過視頻情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方面能大致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能感受到雨林景觀的美及雨林生態的重要性,認識到人類活動對雨林破壞的危害。這樣在分析巴西這個區域的地理位置,探討當地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和應對措施時,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能更積極地參與討論,意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遷移到生活實際,從身邊做起,保護身邊的綠色植物,行動起來真正做到保護環境,讓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相協調。
在《巴西》這個區域教學的有關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的內容學習中,還可以根據課后的參考活動,利用角色扮演創設體驗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開發商、土著居民、政府等不同的角色,從不同人員角度看待熱帶雨林的開發問題,體驗當地的人地關系。
區域地理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方式多樣,可以是通過圖片、視頻,也可以是通過地理的第二語言“地圖”,可以是通過地理實驗調查,也可以是通過地理游戲來創設體驗情境。情境創設可以跨越時空的阻礙,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直觀地感受區域和區域的人地關系,一方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另一方面更加形象直觀地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受,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展開和情感態度的培養,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地理思維的同時,促進學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思考與探討,樹立科學人地觀。
二、課外活動延伸? 內化理論知識? 提升人地協調觀
環境保護教育和培養協調人地關系不僅要在地理課堂中,更應該落實到生活實際。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課堂注重引導學生培養環保意識樹立科學人地觀,同時還應結合區域開發實際,可以是鄉土地理也可以是區域地理實際,將課堂知識向課外延伸,深化并讓學生內化所學知識,提升人地協調觀。
以《巴西》區域地理教學為例,在經過了課堂情境創設,學生知道了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巴西的自然社會環境概況,體驗了巴西地區熱帶雨林開發及存在問題的現狀,可以通過布置多樣的課外活動,進一步內化理論知識,提升人地協調觀。
可以嘗試開展的課外活動如下:①本地區自然植被的開發情況調查。通過實地考查、查閱資料、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本地區自然植被的覆蓋情況、面積變化大小、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對區域經濟和環境的影響。②開展“保護環境,我在行動”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課外開展保護植被、植樹種草、垃圾分類回收等活動,將保護環境從理論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提升人地協調觀。
我國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與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地理新課程標準體現了:①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學科所學的內容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可持續發展等內容,這些都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因此,在區域地理教學中要讓生活走進課堂,更要讓課堂走向生活,向課后延伸。
通過開展各類的課外活動,如實地調查、問卷調查、動手實踐等活動,或結合政府活動如“美麗城市共同締造”活動,或各種環保主題日,如世界無煙日、世界氣象日、地球日等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如“美麗校園共同創造”——植樹種草活動,美化校園家園;編制公益廣告口號,倡議保護花草不隨意踩踏;“垃圾不落地,回收再利用”——垃圾分類活動;還可以開展環保知識競賽等,讓學生進一步地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提高環保意識,形成科學人地觀。
區域地理教學中,利用課堂創設體驗式情境,讓學生先有一定的感知體驗,再通過各種課外實踐活動進行強化,是提高地理學科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有利于區域地理教學的人地協調觀的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1]周華燦.高中地理體驗式教學情境創設探討[J].神州(中旬刊),2010(10):21-22.
[2]李東興.“生活即教育”對地理教學的啟示[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3(08):87-88.
[3]孫洪茹.淺談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的滲透[J].科技創新導報,2013(17):167.
[4]錢金平,陳輝,陳艷梅.環境教育滲透地理教學的探討[J].地理教育,2013(10):48-49.
[5]席德強.體驗教育——環境教育的有效方法[J].環境教育,2010(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