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梅
摘 要:推動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新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文章以江蘇師范大學雅潤學堂實踐為例,探索文化育人新載體,結合實踐中構建的“傳承美、踐行美、創新美、傳播美、融合美”工作機制,形成獨具特色的“立、動、亮、熱、強”美育新模式,使高校社團成為傳統文化育人的講臺、綜合素質拓展的平臺、風采成果展示的舞臺。
關鍵詞:社團;優秀傳統文化;美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亦即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既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又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是高等教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作為師范大學的學生、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過硬的技能,還應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民族情感及開闊的眼界和胸懷等。因此,挖掘文化育人要素,探索美育新方式、新載體、新模式成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大課題,雅潤學堂(下簡稱“學堂”)就是在此方面的一次嘗試運用。
一、學堂基本概況
雅潤學堂創辦于2014年,其以“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讓高雅潤澤人生”為宗旨,圍繞培養“品德高尚、品味高雅”的人民教師這一目標,下設學思坊、雅樂坊、女紅坊和修身坊四個主題工作坊,通過博、雅、藝、能等內容的訓練,采用“專家指導,朋輩互助,技能互換”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傳統文化育人的講臺、綜合素質提升的平臺、風采成果展示的舞臺。學堂注重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全過程,樹立青年的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意識;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心靈,著力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和品位境界,使他們具備教師這一職業應有的高尚情操和高雅修為,提高他們認識美、發現美、踐行美、創造美、傳播美的能力。
二、學堂“五位一體”的美育實踐過程
經過5年多的實踐,學堂開設精品課程30余門,組織策劃各類學生活動80余項,從文化傳承、實踐鍛煉、品牌創新、宣傳推廣、文化交流的角度,建構“傳承美”、“踐行美”、“創新美”、“傳播美”、“融合美”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系統化的工作思路。
(一)整合優質資源,傳承先進文化
結合自身特色,學堂的四個主題工作坊定期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學堂整合校內校外優質資源,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專注于自身發展優勢,開展紅色主題文化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例如,學堂通過組織發揚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課程,包括書法課程、古箏、二胡、竹笛等古典樂器系列課程、中國古典舞蹈課程、剪紙系列課程等,展示書法、音樂、舞蹈等中國特色文化的無窮魅力,培育學生的趣味、氣質和特長。通過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觀徐州漢文化,引導學生聽彭城故事,習彭城內涵,品兩漢文化。
(二)突出黨建引領,踐行初心使命
規范學堂成員招募標準,使學生的才能特長依托學堂平臺充分發揮。同時,以學生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為示范,以黨建帶動學堂工作,為廣大學生搭建志愿服務和學習成長的平臺,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黨性,豐富美育形式。
在暑期支教活動中,學生黨員同學帶領社會實踐團隊,將學堂主推特色項目,如剪紙、繪畫、刮畫等工藝技巧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貧困地區的小學生,把傳統文化帶進鄉村,擴大學堂影響力的同時,將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滲透到小學生心中;在“傳統文化進課堂”活動中,學堂為小學生帶來剪紙和折紙教學,讓孩子們充分了解了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并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和技藝,受益匪淺;學堂成員與少數民族學生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調研之路,先后參觀馬莊村村史館、支部黨員活動室和馬莊村文化禮堂等,切實體會到馬莊村“一馬當先的勇氣、馬不停蹄”的毅力、“躍馬揚鞭的速度、馬到成功”的效率。
(三)舉辦特色活動,創新品牌項目
學堂依據95后、00后大學生獨特的時代特質,依托四個主題工作坊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定期邀請校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講解與傳授傳統手工技藝,讓學生感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麗多姿,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堂開展一系列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課程和活動,涉及刺繡、剪紙、書法、舞蹈、器樂、茶藝等,打造出學堂品牌特色。同時,學堂成立了自己的樂隊以及舞蹈隊,擁有自己的堂徽及專屬logo,學堂成員創作出歌曲《遇目學堂》作為堂歌廣為傳唱。面向全校教師及子女,學堂開設親子開放日活動,為學校教師親子交流提供了平臺。學堂邀請香續老師開展茶藝系列課程培訓;邀請冠芳軒國藝老師王春明開展傳統花藝培訓;邀請徐州市澳伯隆酒窖窖主王化方先生開展紅酒品鑒培訓;邀請徐州傳統香包傳承人宋波老師開展香包制作培訓……不斷加強學生素質建設,將非物質文化學深學精。
(四)建設網絡陣地,傳播美育能量
學堂開設以來受到人民網、新華網、香港大公報、新浪新聞、江蘇教育頻道等多家媒體關注和報道,也受到了上級部門、兄弟高校和用人單位的關注。
學堂擁有一套完整的宣傳體系,網絡陣地建設良好。利用騰訊QQ、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官方網站對學堂活動進行宣傳推廣,配備專門指導教師并安排專人進行管理。宣傳載體工作良好,內容及時更新,積極做好學堂宣傳輿論的陣地建設。健全的宣傳陣地,能保障學堂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多渠道擴大學堂知名度,擴散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代表的美育影響力。
(五)厚積文化底蘊,引領文化融合
學堂守護文化的深厚底蘊,不斷打造文化交流的新模式,努力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點燃中華文明綻放之火,初步發揮了品牌的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