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 李艷萍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和實現偉大祖國繁榮富強的主要力量,隨著全球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也隨之改變。文章通過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分析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特點,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徑,為培養具有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優秀青年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途徑
新時期的大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積極向上,有較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容易接受學習新鮮事物,創新能力強,但作為獨生子女較多的青年大學生,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較強,承受能力較弱,受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在觀念、道德等方面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大學生思想教育、政治立場、道德素質等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高校作為大學生的集聚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積極探索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方法及途徑,為培養大學生堅定的社會主義信仰和高尚品德提供有力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狀況
(一)思想積極向上,注重國際視野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主流樂觀,整體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發展趨勢,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增強,能夠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他們處于學習、適應、創新等能力的最佳時期,好奇心較強,加之網絡的普及和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日益開放,更加注重社會熱點問題,善于運用國際化的視野看待分析問題。
(二)個性發展突出,團體意識淡薄
新時代的大學生出生在網絡高速發展的時期,受新媒體的影響,他們的心智成熟較快,自我意識增強,但不是很成熟,總感覺自己已成為大人,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議和約束,但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對一些負面現象辨別不清,自我控制能力較差,進而使自己在道德認知和行為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和缺陷。他們多數為獨生子女,是爺爺奶奶眼中的寵兒,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個性較強,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喜歡凸顯自我,不愿與人合作,不能較好的集體相處,團體意識淡薄。
(三)心理需求增加,個體差異加大
新時代大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非常敏感的時期,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們希望得到全面的發展,心理需求增加,期待實現人生的價值,常常不滿足于書本知識,更多的來源于網絡自媒體。因多樣化社會的存在,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多元化發展,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存在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價值取向功利化,面對社會誘惑和生活問題時,因缺乏辨別力和抵制力,有些大學生會感到困惑、迷茫,甚至走向錯誤的人生道路,因成長的環境和自我追求的影響,大學生思想的個體差異也逐步加大。
二、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
高校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的場所,高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它不僅關乎當代青年學子個人價值觀的實現,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甚至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受網絡媒體和西方文化的影響而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實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準確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方向,充分了解大學生政治教育的特點。
(一)教育目的明確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作為高校的主體,優秀的大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還要具備優秀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政治素養。高校作為青年人的聚集地,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
(二)時代特征顯現
如今的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特征明顯,思想更具時代性和開放性,但對事物的辨別能力還不成熟,容易出現偏執和過失,所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不同的時代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差異,必須充分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時而化,因材施教,結合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理論基礎
青年學子在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思想政治課程學習,內容主要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包括文明品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通過學習新時代科學文化知識,爭做德才兼備、又紅又專的優秀人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論基礎,只有系統認真學習這些優秀的思想,大學生的政治素養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徑
(一)完善“三全育人”體系,強化“課程思政”效果
我國高校一直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傳播的主陣地,是思政教育中“輸入式”教學的最佳方式。以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著力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發展、價值觀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課程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要充分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吸納新的思想觀點和新的思維方式,讓課程更加貼近大學生生活現實。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課程要充分利用網絡優勢,整合優質資源,增強課程興趣,便于大學生接受和學習。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高校“思政課程”逐步向“課程思政”轉變,思政理論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課程、帶有“國家”字號的綜合課程等已全面形成大思政教育體系,各類課程在思政教育中形成方向一致的協同效應,切實提高大學生“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加強社團內部建設,優化“活動思政”實踐
大學生社團組織是青年學子思想碰撞和理念形成的重要機構,幾乎每一個大學生都會加入一個社團或多個社團,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社團活動,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體驗式”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讓思政教育內容在實踐中收獲成長。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活動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社團活動中,使得“課程思政”的理論在學生社團的“活動思政”中得以實踐,讓社團成員在活動中把思政教育理念內化于心。社團的發展需要學生自身的興趣動力,更需要思政專職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也需要外部社會組織的幫助和支持。社團組織是大學生的思想集聚地,高校要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的內部建設和日常指導,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中增加思政元素,積極傳播正能量,使得社團活動更有意義,更有活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三)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高校輔導員是從事學生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創業指導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工作的專職人員,從1952年國家設立高校政治輔導員到今天的專職輔導員,高校輔導員已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引領和教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中起著重要作用,高校要提高輔導員的綜合水平和職業能力,強化輔導員的思政政治素養和鑒別力,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積極發揮“亦師亦友”的角色,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在社會發展的快速時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存在較大差異,學業困惑、情感危機、就業壓力、家庭變故等原因使部分大學生變得自卑、孤立、猶豫、抑郁等現狀,久而久之形成了諸多的心理問題,甚至發生一些悲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為高校輔導員日常關注的重點工作。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和關注大學生群體,努力培養綜合素質強、工作實效高的輔導員隊伍,將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機結合,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心理困惑,積極引導和關心大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發揮先鋒作用,引領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
共產黨員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這是對每一位黨員的基本要求。大學生是當代青年中的優秀分子,大學生黨員則是先進的優秀青年,是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排頭兵,是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也是高校黨組織與青年大學生交流的紐帶,除了學習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外,還要自覺遵守文明道德,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通過各類活動來影響廣大學生,在同學中起帶頭作用,使其感受黨員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學生黨員是青年大學生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群體,他們應該在專業學習、社團活動、班級建設、黨團組織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廣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樹立一種良好的先鋒模范示范作用,這種示范作用不僅是展現個人的優良品質,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滲透在校園的每個角落,使其他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影響,并隨之調整著自己的言行,改變著自己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積極發揮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引領青年大學生健康成長。
(五)傳承歷史印記,培育家國情懷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傳承歷史印記,培育青年人的家國情懷。當代大學生出生在21世紀初期,受信息化社會的影響,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對中國歷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印記模糊,更不能將革命意志和精神融入于心,所以青年大學生更需要了解歷史,體會祖輩們艱苦奮斗、嘔心瀝血、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培育家國情懷,就是讓當代大學生群體傳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精神,就是讓青年學子勇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就是讓新時代大學生執著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程仕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信息化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7):135-139.
[2] 馮剛,嚴帥.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的方法和路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5):46-53.
[3] 韋繼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20,7(03):180-181.
[4] 王利,于小艷,王琪.新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與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4):35-36.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9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項目號:19SZC-046,課題組成員:張全、李艷萍、崔成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及發展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全(1986- ),男,山東棗莊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指導和大學生職業規劃;李艷萍(1985- ),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指導和大學生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