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鋒 黃小娃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肺功能檢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一時間段進行體檢的9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所有受試者均進行了肺功能檢查, 比較兩組肺功能檢查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的百分比(DLCO%pred)、一氧化碳彌散量占肺泡通氣量百分比(DLCO/VA)];觀察觀察組不同病情分級患者肺功能檢查準確率、漏診率。結果 輕度患者的FEV1%pre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FEV1/FVC、DLCO、DLCO/VA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患者的FEV1%pred、FEV1/FVC、DLCO%pred、DLCO/VA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項肺功能指標隨著患者病情程度加重而降低, 且不同病情分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病情程度越輕漏診率越高;漏診率從高到低排列:極重度0、重度3.85%、中度9.38%、輕度22.22%。結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與健康人群的肺功能指標差異較大, 且不同病情分級之間的肺功能指標具有明顯差異, 將其作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依據和治療評價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對中輕度患者的診斷可結合多種檢查提高確診率。
【關鍵詞】 肺功能檢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2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存在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 主要因有害氣體和有害顆粒引起的炎癥反應所致, 若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隨著疾病進一步發展, 可發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患者盡早確診并接受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肺功能檢查時對患者氣流受限的情況通過客觀指標進行判斷,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治療預后評估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本文將對肺功能檢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展開分析, 現將研究的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另選取同一時間段進行體檢的90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52例, 女38例;年齡56~75歲, 平均年齡(65.34±6.38)歲。對照組男50例, 女40例;年齡57~76歲, 平均年齡(66.28±6.7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選受試者均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同意, 均為自愿接受本次研究調查且與本院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所有受試者均采用相同檢測儀進行檢查, 受試者在平靜狀態下采取坐位, 進行3~5次的用力呼吸, 記錄FEV1%pred、FVC;隨后指導受試者吸入沙丁胺醇(濰坊中獅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7023628)200 μg, 于吸入后15 min再次進行肺功能檢查。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比較兩組肺功能檢查指標, 包括:FEV1%pred、FEV1/FVC、DLCO%pred、DLCO/VA。②觀察觀察組不同病情分級患者肺功能檢查準確率、漏診率。病情分級: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3]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進行分級。FEV1/FVC<70%為存在氣流受限, 病情嚴重程度分級:輕度:FEV1%pred≥80%;中度:FEV1%pred 50%~79%;重度:FEV1%pred 30%~49%;極重度:FEV1%pred<30%或者FEV1%pred<50%合并呼吸衰竭。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肺功能檢查指標比較 輕度患者的FEV1%pre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FEV1/FVC、DLCO%pred、DLCO/VA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度、重度和極重度患者的FEV1%pred、FEV1/FVC、DLCO%pred、DLCO/VA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各項肺功能指標隨著患者病情程度加重而降低, 且不同病情分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觀察組不同病情分級患者肺功能檢查準確率、漏診率 患者病情程度越輕漏診率越高, 漏診率從高到低排列:極重度0、重度3.85%、中度9.38%、輕度22.22%。見表2。
3 討論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中, 出現不可逆氣流阻塞時才能診斷該疾病, 氣流受限是通過FEV1/FVC下降來確定的, 而通過FEV1%pred的變化以及變化程度來確定氣流受限程度[4, 5]。在本次研究中, 輕度氣流受限患者的FEV1%pred與正常受試者的差異不明顯, 考慮是由于輕度病情患者的氣流受限程度較小, 以至于肺功能與健康人的接近, 這也是輕度患者漏診率最高的主要原因, 中度、中度和極重度患者氣流受限程度加重, 所以漏診率較低。另外, 彌散功能是肺換氣的重要組成部分, 彌散面積、呼吸膜的厚度以及氣體兩端分壓、通氣/血流比例等均會對彌散功能造成一定影響[6, 7]。在本研究中發現, 隨著患者病情加重, 代表肺通氣功能指標的FEV1%pred、FEV1/FVC下降。由于該疾病患者的細支氣管及周圍炎癥導致肺小動脈受損, 引發血管壁炎癥, 進而導致管腔出現狹窄現象, 甚至閉塞, 進一步降低了血流量, 同時肺泡通氣量降低, 上述情況均造成了通氣/血流比例降低, 促使毛細胞血管床減少, 最終導致彌散面積變小, 出現彌散功能異常。
綜上所述, 肺通氣功能與彌散功能具有相關性, 通過肺功能檢查能夠較為準確地篩查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不同病情患者的肺功能檢查指標具有明顯差異, 利用此點能夠對該疾病的治療效果進行準確的評價, 同時, 在臨床上能夠根據肺功能檢查指標來改進、完善患者的治療方案。因此, 肺功能檢查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評價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汪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觀察與體會.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18):3-4.
[2] 趙秀娟. 結合肺功能檢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措施及確診率分析.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8, 2(15):71, 73.
[3] 中華醫學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18, 17(11):871.
[4] 沈寧, 賀蓓. 肺功能檢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及治療中的臨床意義.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9, 42(1):73.
[5] 顧再琴.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結核的臨床治療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19(9):25-26.
[6] 文富強, 申永春, 陳磊. 肺功能檢查在中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實踐:挑戰與對策.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7, 40(12):891-893.
[7] 宋潔, 宋遠春, 楊忠寶. 結合肺功能檢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治療措施.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3):12282.
[收稿日期: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