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梓 葉清清
摘 要:目前很多高校在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過程中僅僅是局限于畢業生,并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畢業生就業信息提供和就業政策服務上,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學畢業生就業是青年學生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就業過程也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嚴峻挑戰。本文從大學生就業所面臨的新形勢出發,總結了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問題,強調了在大學生就業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就業心理和就業觀念提出了幾點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業
1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思想問題
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急劇增加以及社會競爭加劇,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雖然大多數大學生都已成年,但他們還具有學生的天真、脆弱和理想主義,再加上他們的人生經歷少,心理發展本身還沒有完全成熟。面對突如其來的就業困難,部分大學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思想和心理問題。
1.1 盲目自信、自傲心理
在擇業過程中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具備種種優勢:學習成績優秀,政治條件好,專業需求旺,造成有的大學生好高騖遠,自命不凡,眼高手低,到頭來往往由于對自己估計過高,對自己的缺點和困難估計不足給用人單位留下浮躁、不踏實的印象;有的則就業期望值過高,擇業脫離實際,怕吃苦、講待遇,不愿到基層、偏遠和艱苦地區工作,擇業目標和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1.2 缺乏主見的依賴心理
有的大學生信心和勇氣不足,等待學校和地方的安排,依靠家長去四處奔波,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等靠思想和依賴心理嚴重,是自己在就業中處于劣勢;有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忽視所學專業的特點,容易受社會思潮和社會觀念的影響,追求功利,缺乏個人主見,從眾心理較為嚴重。
1.3 功利心理
第一,在職業定位上,相當多的大學生把就業目光投到相對穩定、待遇優厚的行業而不考慮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第二,在就業地點選擇上(如圖二所示),大部分畢業生只想進大城市、機關,削尖腦袋往一線城市擠,非常關注社會地位、名譽等條件,希望去能掙到更多錢,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單位。大學畢業生金錢觀念、功利意識大大增強。
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2.1 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不夠深入
目前一些高校對解決大學畢業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已經逐步取得了共識,也做了一些工作,但針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專門研究和輔導仍然欠缺,沒有真正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就業心理指導體系。
2.2 大學畢業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首先,從形式看,當前高校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集體教育,無論是課堂教學、講座、報告和班級活動,都主要為集體教育。雖然有一定的個體教育,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個體的具體需要。其次,從方法上看,當前高校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為單向灌輸式,較少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沒有形成教育雙方的思想互動。最后,從教育主體來看,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幾乎是家庭和學校各自為政,沒有很好的溝通和協調。
2.3 大學生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綜合素質偏低
雖然同過去幾年相比,高校的思政隊伍有了顯著地提高,但相對于專業課教師的學歷而言,仍然有較大的差距。在就業指導的能力和水平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政策水平不高。其主要表現在對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夠,沒有足夠“吃透”政策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時準確地傳遞就業信息,并且也無法對學生的就業疑慮加以解答。二是專業理論素質的缺乏。許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沒有經過專業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缺乏這方面的理論基礎,就很難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就業指導中去。所以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更好開展。
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大學生樹立健康就業心理有效性的方法
4.1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應該看到,在現階段,畢業生“自主擇業”不等于“自由擇業”,就業必須在國家就業政策規定的范圍內有序進行。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和職業道德觀;引導他們構建合理的價值取向,把個人愿望與國家需要、就業現實結合起來;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需要的矛盾,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糾正他們突出個人利益而忽視社會責任的錯誤觀念。
4.2 開展心理測試,加強心理輔導,提升就業心理素質
心理測試現如今越來越受到各行各業的重視和運用,通過心理測試能及時準確地發現個體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能夠很好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加以疏導,防患于未然。同時對學生的智力、性格、氣質、興趣、身體健康狀況等方面予以科學評估。這使思政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實事求是,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效率。第一是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第二是培養堅忍不拔的進取心。
4.3 課堂教育與課外輔導相結合
課堂教育作為一種普遍的教育模式,在傳遞思想、知識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決學生共性問題方面行之有效,能夠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加以解決和教育。因此,需要在課外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具體問題。在思政教育過程中,要開展深入學生調查研究,尋找典型的問題和案例,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切實需求。根據社會、市場的現實需求和發展動態,結合學生的思想和就業需求,因人而異,重視差異化教育,注重教育方式的靈多樣性,將思政教育靈活有效地融入大學生求職過程中。
4.4 建立一支齊抓共管、穩定持久的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是一項單純的業務工作,而是一項思想性、政策性都很強,需要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用的綜合性工作。因此,它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一支全員化的就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這里所說的全員化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號召或空洞的口號,而是包含著責任、義務、觀念、意識等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由“兩課”教師、專任教師、成長導師、輔導員、班主任、專職院系書記和就業主管人員組成的就業指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隊伍,輔以專業教師、外來專家和學者,充分發揮各自在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局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選編[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
[2]靳諾,鄭永廷,張澍軍著.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啟臻.職業指導理論與方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曲振國.大學生就業指導[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5]林永和.畢業生就業指導[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6]郭志海,王良佐.大學生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7]潘一鳴.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8]段玉鑾.大學生的就業觀與就業觀教育[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5).
[9]吳恒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趨勢探討[J].教育導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