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主要研究文本和歷史基礎,以跨文化傳播學為主要研究方法,從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傳播的視野探討和解讀利瑪竇筆下的中國傳統音樂、禮儀、祭祀、宗教習俗的本土音樂審美適應,嘗試規劃出四個田野調查階段,實地探訪在其文獻中出現過的相關音樂活動和地方音樂現象,得出利瑪竇文化傳教在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意義。關鍵詞:利瑪竇;中文著譯;跨文化傳播;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田野調查中圖分類號:H134文獻標"/>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梁耀珅
摘要:本研究試圖立足朱維錚的《利瑪竇中文著譯集》和湯開建《利瑪竇明清中文文獻資料匯釋>為主要研究文本和歷史基礎,以跨文化傳播學為主要研究方法,從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傳播的視野探討和解讀利瑪竇筆下的中國傳統音樂、禮儀、祭祀、宗教習俗的本土音樂審美適應,嘗試規劃出四個田野調查階段,實地探訪在其文獻中出現過的相關音樂活動和地方音樂現象,得出利瑪竇文化傳教在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意義。
關鍵詞:利瑪竇;中文著譯;跨文化傳播;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田野調查
中圖分類號:H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051-02
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從羅馬到里斯本,從科英布拉(Coimbra)到果阿(Goa),從印度戈奇到中國澳門(1577-1582),到達中國大陸后又從南至北先后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聯系的城市定居,其傳教路線可以說是一條集宗教、學術、科學、音樂文化傳播的中西交流之路。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教授的《利瑪竇中文著譯集》是“迄今為止收錄利氏譯著最多的一部,版本可信,校勘審慎,標點準確”①的一部輯集較完整的“集中映現了利瑪竇生前對于中世紀晚期的中國文化作出的歷史業績”②的譯集,該著作輯集了利瑪竇自西元1583年8月進入中國內地到1610年5月在北京去世用中文撰寫或翻譯的現存論著。湯開建《利瑪竇明清中文文獻資料匯釋》收錄了除朱維錚的《利瑪竇中文著譯集>所收錄的科學與神學著作外的關于利瑪竇的明清中文文獻檔案,在利瑪竇中文文獻研究中兩部巨著都起著重要的互補性作用,為此,針對本研究,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對利瑪竇中文文獻的研究和跨文化傳播學的方法在田野調查中針對性地實地探訪在其文獻中出現過的地方。
筆者嘗試將本研究的田野調查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即沿著利瑪竇中國大陸傳教的行徑從南至北:廣東省(肇慶市、韶州市、省會廣州市)、江西省省會南昌市、江蘇省省會南京市、首都北京市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期兩個月,這一階段既是田野調查階段的開始,也是筆者重點調查研究的階段,此階段調查范圍在廣東省,主要調查利瑪竇初到中國的音樂文化印象與廣東地方戲曲的姻緣,筆者將走訪利瑪竇在廣東生活過的三個城市:肇慶、韶州、廣州,同時探討廣東地方音樂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中的影響,在肇慶,筆者將前往利瑪竇和羅明堅在中國內地所建立的第一所教堂一仙花寺遺址和參觀中國首座利瑪竇主題展覽館——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展覽館,利瑪竇在肇慶期間(1583年9月10日-1589年8月24日)“在肇慶天主教堂‘仙花寺一中國內地第一座歐式風格建筑一開辟了一間展覽室,展示代表當時歐洲文明的器物與科學,如鐘表、塑像、樂器、圖畫、浮雕地圖、各種天文儀器、數學計算方法和西文圖(除天主教經典外,大部分為地理、數學、天文、機械、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書籍)等,利瑪竇還謙恭地接待眾多參觀者并耐心向他們講解相關科學知識”③。研究中國大陸第一所天主教堂遺址仙花寺的成因、歷史、地理環境對利瑪竇中文著作的理解和分析將有更深層次的感悟,也對勾畫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傳播藍圖增添了內涵。“韶州(今廣東韶關),是嶺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是廣東著名的貿易重鎮。明末,利瑪竇等傳教士來到韶州傳教,是進入中原傳教的重要一站。對于天主教在肇慶、南昌、南京、北京四個據點的傳教活動,目前學術界已有比較詳細的論述,但關于韶州在天主教傳教活動中的地位,則少有論及”④。韶州是利瑪竇在中國的第二個據點,也是其融入中國儒家文化和了解中國民俗的轉折點,筆者將深入調研民間小戲劇種粵北采茶戲,分析其豐富獨特的花鼓、花燈等歌舞表演形式,體驗利瑪竇時期的本土音樂表演形態和文化。“我國古代的絲綢之路有陸路與海路之分,前者的發祥地在長安(西安),后者的發祥地在番禺(廣州)”⑤,筆者將抽出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駐扎在廣州搜集更多利瑪竇時期的民間音樂活動素材,鑒于利瑪竇在其中文文獻中有不少對宗教儀式的描述,筆者將前往他所居住過的廣州光孝寺參加一年一度的水陸法會,水陸法會,全稱“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漢傳佛教的一種修持法,也是漢傳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會,雖然這是一場漢傳佛教的宗教儀式,但筆者認為這有助于理解利瑪竇筆下對中國音樂的描述的深層涵義和音樂接受美學思想。
第二階段田野調查為期一個月,這一階段將重點研究利瑪竇的適應策略與中國道家的祭祀文化思想(南昌萬壽宮文化)的聯系,筆者將前往江西省首府南昌,于2019年發現的七星堆六朝墓群出土了73座古墓葬,“700余件出土遺物展示了孫吳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重要材料,對于研究南昌地方史、城市變遷等,具有重要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⑥,而利瑪竇在南昌居留的三年和留下的寶貴中文著譯更加證明南昌在海上絲綢之路音樂文化傳播研究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利瑪竇在南昌居留達三年之久(1595. 6-1598.6),其最早的兩部中文著作《交友論》、《西國記法》、還有他那兼神學儒學于一身的精心之作《天主實義》,均在南昌寫就,完成和付印,加之是他首次向南昌官民土紳介紹了世界地圖和天文地理等知識,所以,他在南昌的這一時期的活動,乃是他在華活動走向新高潮的起點,值得探究”⑦。1595年6月,利瑪竇第一次經過南昌時,曾下船參觀了一座祭拜道圣的廟宇萬壽宮,萬壽宮始建于晉朝永嘉六年(312年),因紀念江西人的保護神,道教凈明派祖師許旌陽真君而建,時名‘旌陽古祠。唐朝時期,唐懿宗因聽聞許真君曾以鐵柱鎮魔,故賜名“鐵柱觀”。文革時期,鐵柱萬壽宮慘遭浩劫,宮內神像法器被縱火焚毀,殿堂拆毀,現僅剩一段斷垣及三元殿、諶母殿等殘垣破壁。如今,昔日利瑪竇到過的鐵柱萬壽宮原址復建并成立南昌萬壽宮博物館,還原贛商文化,成為體現南昌市井民情的特色街區和城市名片和融匯歷史宗教、文化藝術、旅游觀光、民俗聚會、休閑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其盛況正如利瑪竇400多年前在他的傳記內寫道:“廟建設宏偉,里外都是做生意的,好像天天開商展會似的,極為熱鬧”。在中國“佛教和道教的信仰制度、神明、儀式及出家人,時常時常被借于諸如祖先崇拜、民間神明以及道德一政治的崇拜儀式等分散性宗教的不同形式中”⑧。為了更深入研究利瑪竇時期在南昌的道家音樂文化和思想,筆者還將前往南昌另一座著名的萬壽宮一西山萬壽宮參加每年八月舉行的廟會和唱戲祝壽活動,每年正月二十七前后三天的許祖誕辰期間,玉隆萬壽宮要禮請古戲班唱三天三夜的古戲為許祖祝壽。
第三階段筆者將會在南京進行約兩個月的田野調查,主要通過考察南京孔夫子廟的祭孔音樂與舞蹈和對比分析1599年利瑪竇筆下的南京祭孔大典的詳細文字描述,來得出海上絲綢之路音樂傳播大背景下的天主教與儒家在音樂和祭祀儀式上的融合與沖突。南京地處中國東部、長江下游、瀕江近海,江蘇省省會,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京雖然是一座非海濱城市,但它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密切關聯,“南京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策源地、船舶建造地、主要始發港和物資人員匯集地,相繼發現和保存下來多處歷史遺址,在2016年3月國家文物局確定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中,南京共有四處申遺點:‘南京龍江船廠遺址、‘鄭和墓、‘洪保墓和‘淳泥國王墓,印證了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絲綢之路影響最直接、顯著、深遠的城市之一”⑨,每年9月28日,南京的夫子廟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孔大典,用莊嚴的儀禮祭拜孔子、追思圣賢,用莊嚴的儀禮祭拜孔子、追思圣賢。在南京的田野調查中,當代與利瑪竇筆下古代祭孔的音樂與舞蹈之比較是調研的重點,筆者將從祭孔禮樂的禮儀、音樂、禮器、樂器、樂舞程序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江帆和艾春華著的《中國歷代孔廟雅樂》、彭松和馮碧華編著的《拉班舞譜3:中國古代舞譜。公元前16世紀公元1911年》是研究祭孔音樂的巨著,填補了古代音樂、舞蹈史中的空白”⑩,筆者將充分利用現有的文獻資源,將歷史與田野接通,做到現場文本(田野考察)與歷史文本(書面文獻)相結合,從而反映出孔子禮樂思想的真、善、美的特點。
第四階段(田野調查最后一個階段),筆者將前往利瑪竇在中國生活的最后一站——首都北京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研,在北京主要實地考察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宣武門天主教堂(參加中文彌撒)和利瑪竇之墓,并分析利瑪竇音樂傳教(贈送西方樂器與撰寫中文歌詞等)給中國所帶來的重要意義。1598年利瑪竇在北京短暫停留曾兩次嘗試把一些樂器和物品贈送給萬歷皇帝作為禮物,但最終直到1601年“明神宗下詔允許利瑪竇等人長居北京,作為歐洲使節被召命帶進北京紫禁城”(11)后才如愿獲準獻禮給皇帝,這些禮物中有天主圖像、天主母圖像、天主經、珍珠鑲十字架、報時自鳴鐘、萬國圖志,還有一張西琴,這些珍貴物件先以珍藏于紫禁城故宮博物院中,筆者將親身前往故宮博物院考察,這也有助于了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物在當今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價值,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故宮豐富的藏品大都源于昔日的宮廷收藏,其中涉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物,與當時的文化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對宮廷藝術產生過重大影響”。宣武門天主教堂是北京田野調查的第二站,“在打消了各種疑慮,得到政治力量的廣泛支持之后,1605年利瑪竇創建了北京的第一座教堂一天主教北京宣武門教堂(俗稱南堂),開啟了天主教在北京廣泛而曲折傳播的先河”(12)。這座教堂現在是北京教區主教坐堂,南堂(宣武門教堂)堂區目前有教友五千余人。平日三臺彌撒,主日四臺彌撒,包含中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彌撒,主日上午十時是為北京的外交使館人員、外國商人、在京留學生和來京旅游者開設的英文彌撒。南堂堂區為中外信徒舉辦各種宗教圣事及活動。“利瑪竇撰寫的‘儒家化的基督教《天主實義>是他在中國基督宗教史上影響至深的要理問答性著作。在文中他詳細論證了天主是造物主和宇宙的主宰、靈魂不朽,宣講人當趨善避惡、死后必有天堂地獄之賞罰以及不整全的基督論(天主降生成人),并且訴諸儒家典籍和自然理性”(13)。筆者將結合利瑪竇的《天主實義>與通過親身參加中文彌撒來探討彌撒在中國的傳播特點、音樂語言的使用和儀式環境。利瑪竇之墓的考察是北京考察的最后一站,“利瑪竇在中國居住了二十八年,在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病逝于北京”(14),神宗皇帝根據群臣的要求特許將安葬在北京,筆者將通過考察利瑪竇墓地的歷史變遷及當時皇帝對他墓葬破例高規格安排的重視來得出理解、尊重和主動適應中國傳統禮俗、因地制宜、入鄉隨俗的利瑪竇經驗,對于在21世紀全球化體中跨文化交流(筆者注:在本研究中特指海上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傳播)的深入反思和重拾推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利瑪竇是中西音樂交流的第一人,他把西方的宗教音樂介紹到東方,也把中國的戲曲及祭祀音樂、民間音樂介紹到了西方”(15),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東西音樂文化傳播的視野探討和解讀利瑪竇筆下的中國傳統音樂、禮儀、祭祀、宗教習俗的特點,對21世紀研究利瑪竇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西音樂文化傳播具有創新性意義,對現階段“一帶一路”中西音樂交流和傳播也起著承上啟下的借鑒參考作用。
注釋:
①李瑾.俐瑪竇中文著譯集)外來詞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0(03):L
②朱維錚.利瑪竇中文著譯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29.
③趙玉田.肇慶與利瑪竇研究[N].西江日報,2011-11-2 (A03).
④李曉芳.明末耶穌會士在韶州[J].廣東史志,2003(01):51.
⑤周興樑.廣州海絲之路溯源及其發展過程研究[J].中國名城,2018(01) 49.
⑥新華網,記者袁慧晶,南昌12月8日電《江西南昌發現罕見大型六朝墓群》(Z).
⑦吳孟雪.利瑪竇在南昌的文化活動及影響[J].江西社會科學,1992(01):113-118.
⑧張振國.拒斥與吸納:天主教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應對一以明末至鴉片戰爭為限[D].濟南:山東大學,2008(04):14.
⑨殷潔.明代南京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研究綜述[J].學海,2019 (06):157 161.
⑩何曉箐,孔氏南宗家廟祭孔禮樂傳承與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9:5.
(11)王躍.《明清時期的中西音樂交流》一淺談利瑪竇對中國音樂的影響[J].藝術科技,2018 (01):108 109.
(12)張祖群,利瑪竇墓地的歷史變遷與中西文化交流的意義[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3 (04):19.
(13)孫尚揚.利瑪竇與漢語神學[N].中國民族報,201005-11(06).
(14)藝舟.利瑪竇在北京[J].旅游,1980 (03):28.
(15)史琳.對利瑪竇與中西音樂交流幾個問題的探討[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