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先珍
摘要: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各高校啟動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制訂應對疫情的開學方案,緊急部署防控工作。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快速開發了師生健康卡程序,并提供安全防控、線上教學、網絡招聘信息化解決方案,并根據職業院校特點使用云實訓及網絡招聘,支撐實驗實訓與頂崗實習,實現“開學不返校”。
關鍵詞:信息化 健康打卡 在線教學
1 背景
針對開學季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校采取各種手段進行防控,并制訂開學方案,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根據廣東省教育廳《關于全力防控疫情確保開學安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制訂了“三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防控疫情的開學方案,做到“四精準”,精準掌握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師生分布情況;精準掌握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師生在校內分布情況;精準掌握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身體健康狀況;精準安排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師生錯峰返校,把贏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重大任務,創新舉措,積極運用信息化技術助力疫情防控,支撐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與就業。
2 開發師生健康報備系統,加強健康監測
2.1全員建檔 重點排查
疫情當前,如何最快、最精準、最及時掌握疫情防控重點區域人群是防治、管理及控制師生群體引發病毒肆虐的關鍵環節。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第一時間定制開發健康卡程序,并與學校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對接,實名操作,師生基礎信息來源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和教務管理系統,提供官微、APP和PC端等多個入口,師生可隨時隨地完成健康填報。通過系統為每位學生和教職工建立健康卡,準確掌握師生當前住址、個人及家人身體狀況、假期去到或中轉的城市、是否接觸疑似或確診患者及聯系方式等信息。重點關注居住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的教職員工、學生分布情況,對假期期間曾前往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接觸過疫情防控重點地區高危人員、有發熱或疑似癥狀的列入重點觀察對象,便于快速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落實全覆蓋的健康監測、健康保護,建立覆蓋教師、學生、退休人員、安保人員、后勤外包人員健康卡人數2.4萬。
2.2每日打卡 實時監測
通過系統師生每日健康打卡,嚴格落實日報告零報告。系統在打卡服務上增加了數據記憶功能功能,除了當前健康狀態等需求確認信息,其他不需要重復填寫,有變化可隨時在線修改。系統對每日填報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分級授權,建立層層管理的分級模式,可按照不同需求實現精準定位,結合學校其它應用系統內的數據,分析學校總體疫情防控形勢、人員分布情況、師生人員流向、定位潛在危險人群,形成疫情數據監測、交換、匯聚、反饋機制,對疫情發展進行實時跟蹤、重點篩查、有效預測,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提供有力支撐。
2.3返穗登記 動態分析
系統提供返穗(校)登記,便于掌握已經回到校區居住地的教職工和回校的學生,嚴格落實14天的醫學健康觀察,對需要集中隔離的加強生活服務和安全防護。系統實現對各項信息動態統計,主要聚焦管理者需要的信息,包括總人數、返穗人數、在校人數、在湖北人數、發熱人數、醫學觀察人數和物質儲備統計,并提供趨勢圖,動態直觀展示。截止3月18日,學生回校255人,在外實習人數60人,返校教工1185人。系統采用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進行開發,根據需求不斷完善功能,開發迭代速度快,可以快速響應各部門的需求變更,特別是上級部門需求數據的變更,確保信息報送快、準、實,也大大減輕相關處室工作量,加快疫情分析研判速度。
3 結合智能門禁系統,嚴防疫情輸入校園
3.1遠程測溫 身份嚴控
疫情期間,學校全面嚴格校門管控,落實門崗責任,結合人臉識別智能門禁系統、遠程紅外體溫檢測和車輛出入系統,嚴控進入校園人員及車輛。謝絕一切來校參觀外來人員和快遞員人員入校,并加強食堂從業人員、保潔員、物業管理員及合作企業人員進出管理,嚴防疫情輸入校園。人臉識別智能門禁系統采集了本校師生、職工住宅區租戶及后勤服務人員的信息,能夠快速識別身份。除了在校園大門設置門禁,在學生宿舍也開啟門禁系統,需要二次身份識別,一方面便于嚴控學生宿舍的出入,另一方便也便于掌握學生的安全軌跡。通過嚴守入口,最大限度地減少因人員接觸和流動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加強疫情防控。
3.2預約審批 降低隱患
未通知批量返校前,需要進入教學辦公區和學生生活區的教職工和相關人員,需提前通過智能門禁系統預約,由其部門主管審批,核實身份和健康卡信息,確保無安全隱患,安保人員測量體溫后方可進校園,未完成14天隔離觀察期返穗人員和身體有異常人員都嚴禁進入校園。學校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節省了安保人員識別進出人員身份的時間,避免不必要近距離接觸,預約審核機制降低了安全隱患,校園進出更有秩序。
4 深入網絡教學,落實停課不停教
4.1網絡教學 任務不減
啟動網上教學,實現“開學不返校”情況下的“教師線上教學不停教、學生線上學習不停學”的目標,確保2020年春季學期教學任務不減,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新學期教學工作的影響。“網上教學”依托2個國家級教育資源庫及500多門校本課程,通過學校的“輕工教育在線”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平臺還引入通識課程300多門和創新創業課程60多門。開課形式以主講教師牽頭,專業教學團隊成員參與,以課表規定的教學班為單位在網上開班,實施線上教學。通過“輕工教育在線”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實時互動、直播答疑,開展課堂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基于手機端開展課堂考勤、作業布置、考核、在線考試等工作;學生線上自主學習、在線答疑、作業和測驗等。
4.2云端實訓 強化技能
職業院校注重技能型人才培養,開設課程大部分是理論+實踐課或純實踐課,而利用一般在線資源或直播方案進行教學達不到傳統實驗實訓課的教學效果。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學校使用云實訓方式實現遠程在線虛擬仿真實訓,通過模擬真實的實操場景,結合項目式教學模式來提高實踐環節教學質量。其中食品供應鏈仿真、虛擬化工仿真、3D材料成型仿真、自動駕駛技術實訓、中央空調維修仿真、陽光模擬采購、VR模擬導游以及外貿業務能力操作實訓、云評估CAS詢價系統等就是學校大量云實訓中非常典型的應用,師生通過云端平臺遠程即可開展實驗實訓互動教學。
4.3異構平臺 集中監管
網絡教學不僅使用學校自建平臺,師生還可借助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MOOC學院、學銀在線等國家開放型教學資源平臺,教師選擇合適教學的課程資源,開展在線教學服務。為了實現多樣化平臺的統一管理和監控,學校制訂《線上課程教學管理規定(試行)》對線上教學質量、線上教學的管理、線上教學成績的考評等問題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并開發“在線教學課堂督導”系統,提供線上開課查詢、統一的簽到、同行聽課、督導評價等功能,加強對教學實施情況的監控。
5 就業服務不打烊,線上招聘不停歇
實施線上指導,網絡招聘。了解畢業生頂崗實習落實情況,邀請歷年招聘資源庫優質企業、校企合作企業、產教聯盟企業、職教集團企業、地方人才部門推薦的重點優質企業、校友企業等參會。通過學校就業網、微信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線上渠道,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打造線上網絡招聘會,融個性化就業指導、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精準對接、就業大數據統計分析于一體,為畢業生精準推送崗位,穩定畢業生就業核心指標。
6 結語
此次疫情對高校信息化支撐能力同樣是一次挑戰,也成為推動信息化內涵建設與模式優化的動力。隨著疫情發展趨勢變化,信息化要有能力精準而又敏捷地跟著業務去響應形勢要求,應對不斷涌現的教學、生活、學習、科研等多方面信息化需求,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優勢,全力保障學校“開學不返校”,確保學校教學工作不停滯,利用信息化手段筑牢疫情防控陣地。
參考文獻
[1]人民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最新進展專家解讀.[EB/OL].http://hb.people.com.cn/GB/194094/395462/index.html.
[2]廣東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周密防控確保開學安全.[EB/OL].https://mp.weixin.qq.com/s/_kke75UtwdWImwLtI98y1g
[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化處網站.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技術支撐和服務工作.[EB/OL].http://net.nuaa.edu.cn/2020/0216/c206a19365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