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秀萍
摘要: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礎,為了使學生能把數學概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師在講解概念的過程中,應重視引導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融入一些趣味性的解讀,讓學生容易聽懂,學會運用。但在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中,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應口語而放棄對數學概念的本質探索。
關鍵詞:信息化 口語化建構 概念 小學數學
概念是對研究對象本質屬性的概括。數學概念反映的是研究對象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本質特征。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與學生的直觀思維存在矛盾沖突。為了使學生能把數學概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師在講解概念的過程中,多用口語化的語言,深入淺出,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容易聽懂,學會運用。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概念需要口語化建構
(一)概念口語化建構內涵
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是指用直觀的、富于想象的語言“翻譯”抽象的數學概念。它不同于口頭交際使用的自然語言,也有別于數學的專業形式語言。
根據人思維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常常難以領會,很容易走進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死胡同。他們需要教師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做支撐,即把抽象的概念“轉換”成他們能直接感知或想象的意象,以直觀的形象為載體,幫助抽象概念地理解和記憶。在這一“轉換”過程中,為了克服數學語言深奧難懂的障礙,概念口語化建構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概念口語化建構的數學意義
雖然數學概念很抽象,但并不是完全與具體認識脫節的,很多數學概念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如射線就是由具體事物引入的。數學中許多概念都有密切地聯系,一些抽象度較高的概念是在一些抽象度低的概念基礎上經過多次概括形成的,如抽象字母以數字為模型,抽象函數又以字母為模型,數學的邏輯性很強,每一個數學概念都將成為下一個概念的基礎。小學概念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口語化建構,讓學生在當前有限的接受能力下充分感悟,理解并掌握概念。
二、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的思路
1.找到原型、話語感知,引入概念
比如,在教學《公頃的認識》時,1公頃是多大的面積呢?如果老師只是說: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學生只知道1公頃是很大的面積,但具體有多大是不清楚的。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出示學校平面示意圖,提問:“你們想想我們學校大概有多少公頃?”學生:“有幾百公頃吧。”教師:“太大了。”學生:“只有幾十公頃嗎?”教師:“再小些。”有的學生不太相信地說:“只有幾公頃?”教師:“是的,我們學校占地面積只有4公頃。”學生都大吃一驚,這樣的教學設計,叫學生在原型中了解抽象的概念,生動直觀的口語化描繪,使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學生印象深刻。
2.根據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如教學四邊形時,教師先出示長方形,學生觀察得出長方形是由4條邊圍成的;再出示正方形,提問:現在,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學生發現:正方形也是由4條邊圍成的,并且它們都是“四四方方的”,這是學生的口語。經過教師引導,學生拋開具體圖形的個性特征,概括出四邊形的共性特征,即“4條邊圍成的圖形叫做四邊形”。
三、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的誤區
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有著自身的優點,但在實際的課堂中也存在不少誤區。
(一)口語化建構的錯誤認識
有教師會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數學概念,讓學生在情境中不斷表達和闡述。目的是讓孩子在交流中對概念形成口語化建構。但在此過程中,會充滿許多與教學主題無關的信息,與教師的初衷相去甚遠,降低教學效率。有些教師認為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就是說概念或背概念,特別在低年級學段,這種方法往往被使用,但刻意的背誦不是理解,沒有理解的概念就是“死知識”,遇到具體問題時是不會正確運用的。
(二)口語化建構目標錯位
1.口語建構時用“生活概念”代替“數學概念”
如在教學《認識垂線》前,學生生活中已經接觸到“垂直”,只是生活中的“垂直”一般是以地平面為參照,由上而下與地面成90度的角;而數學中對“垂直”是這樣定義的:“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表現的外在形式就不單純指從上而下的情況。我們在數學概念的教學中,應注意對“生活概念”和“數學概念”進行辨別和厘清,從而既看到其中的“同”,也看到其中的“不同”,不能完全以生活中的“此”概念代替數學上的“彼”概念。
【教學片斷一:《認識垂線》的導入】
師: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垂直的?誰來舉例說一說。
生1:房子的墻壁與地板是垂直的。
生2:人站直時與地面是垂直的。
生3:桌腿和地面一般是垂直的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看到了很多垂直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垂直。
這里,教師沒有點出今天學習的垂直和生活中的垂直是不同的,會讓學生錯誤的用“生活概念”代替“數學概念”。如果最后老師這樣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看到了很多垂直的現象,數學上的垂直是什么樣的?和生活中一樣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對兩種“垂直”之間的不同和聯系會印象深刻。
學生頭腦中的生活經驗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教師在教一個新概念時,可以用“生活概念”來理解“數學概念”,然后有目的地列舉出“數學概念”與“生活概念”的不同,使學生順利地掌握數學概念。
2.口語建構時用“形象概念”代替“抽象概念”
在概念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從閱讀材料中接受到各種直觀信息,再由直觀信息建構出概念,即“形象概念”。部分學生在學習幾何概念時,會以頭腦中的“形象概念”代替數學上的“抽象概念”。
【教學片斷二:《軸對稱圖形》的導入】
師:老師平時很喜歡攝影,在我手機里有很多照片,給大家欣賞幾張。
(出示蝴蝶標本、北京天壇公園的祈年殿和飛機模型)
師:這三張照片分別是什么呢?
(介紹蝴蝶標本、北京天壇公園的祈年殿和飛機模型)
師:仔細觀察,這些物體,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預設一:這些物體的兩邊完全相同;
預設二:這些物體兩邊的形狀和大小都一樣;
預設三: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
講“軸對稱圖形”時,這位教師先給學生提供蝴蝶標本、北京天壇公園的祈年殿和飛機模型等事例,然后根據事例建構概念。但老師需要注意,由這些圖片抽象出來的“軸對稱圖形”的“形象概念”一般是指像蝴蝶那樣左右對稱的圖形;而數學中“軸對稱圖形”則指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兩側圖形能夠完全重合,與對稱軸方向、對稱軸條數無關。不能用形象的“對稱”代替“軸對稱”這個數學概念。
3.口語化建構時用“表面字義”代替“本質特征”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通常會讓學生親身體驗,通過動手拉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木框,得出四邊形木框容易變形,三角形木框不變形,從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四邊形不具有穩定性。這樣學生真理解了“穩定性”的本質特征了嗎?學生會以為“拉不動”就是具有“穩定性”。“穩定”表面上與“牢固”“結實”的意思相近,而數學中的“穩定性”則是指圖形的邊長一定時不論怎樣首尾相連得到的圖形都是一樣的。生活中的“穩定”與數學的“穩定性”具有本質區別。可見,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要理解到位,處理得當。如果“表面字義”代替“本質特征”,就會讓學生無法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會造成理解上的錯誤。
概念是數學學習的基礎,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融入一些趣味性的解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但在數學概念口語化建構中,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應口語而放棄對數學概念的本質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