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霞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讓學生用科學的態度認識世界的重要教學活動。教師在重視科學活動時,要轉變過去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路徑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課堂結構,教師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科學知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突破科學中存在的重難點知識,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作者基于自身教學實踐,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探析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科學教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0-0057-02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小學生具備了探究科學的欲望,才能自主參與并投入科學學習中,積極與科學教師進行互動。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科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通過形象、直觀的情境創設展示科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置身其中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比如,在教學《水和空氣還有什么用》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呈現關于水和空氣的相關情境圖片,讓學生發言說一說自己知道的水和空氣對我們生活的用處,教師可以在學生回答完后繼續啟發他們,并呈現更多圖文并茂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水和空氣更多的用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形象、可觀的圖片和視頻教學資料,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為加強科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奠定堅實基礎。
二、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重難點
科學教材中的知識抽象性很強,對于小學生而言往往晦澀難懂,且由于空間及季節等客觀因素,教師在調動教育資源時會遇到諸多困難,這就使科學知識中產生了很多重難點知識。在實踐教學中,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科學內容直觀性處理,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幫助學生營造了全新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課堂中突破重難點知識,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學《地球上為什么會有四季?))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預習本課內容,通過在導學案中提出“夜晚和白晝是如何產生的?地球上的四季是如何演化而成的?”這兩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的預習更有針對性。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根據預習說一說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答案各種各樣,有的學生盡管能根據教材進行不完整的描述,但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及為什么等深層次原因時卻又默然。當學生的求知欲望達到高潮時,教師可以將備課時制作好的動畫呈現出來,屏幕上顯示出地球自轉及公轉的過程,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奧秘。而后,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認知科學知識:地球之所以會出現白晝夜晚,是因為自轉,地球正面對著太陽是白天,背對著太陽是夜晚。而地球以傾斜的方式圍繞著太陽公轉就出現了四季,太陽光直射點在赤道兩側的南北回歸線上來回移動,因此才出現了一年之間的四季變化。這樣,通過信息技術輔助呈現動態化的視頻展示,引導學生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實驗教學
實驗是小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將科學學科中出現的實驗操作等都直觀演示給學生看。這種應用不僅能幫助學生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還能有效提升實驗演示整個過程的可視性、可見度,加強了實驗操作的準確性和規范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實驗作用,豐富了學生的實驗知識,實現了實驗教學的優化整合。比如,在教學《電磁鐵的磁力》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猜測電磁鐵的磁力大小除了與線圈圈數相關外,還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由于影響因素眾多,很多學生可能控制不好對變量及固定條件的認識,導致課堂時間浪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幾份研究計劃表,讓學生根據計劃表做實驗,在匯報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明顯。而后,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交互式功能,通過給學生呈現演示實驗,讓學生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在實驗現象的了解過程中得到最終的科學結果。又如,在教學《熱脹冷縮》相關知識點時,教師也可以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課后根據實驗模擬視頻進行探索驗證。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模擬讓學生親身經歷了實驗內容,內化所學知識,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會協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作為實現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手段,對課堂的高效構建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小學科學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能實現素質教育的改革發展,也能促使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其優勢進行有效的教學,促使學生的科學能力得到質的提升與飛躍。
參考文獻:
[1]段躍輝.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新通信,2015(23).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