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玲
造成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的因素
新冠疫情返校后,學生們的學習節奏比以往更加緊湊,部分學生會有心理焦慮的情況出現,如何及時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是學校和家長都面臨的問題。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多數都是心理因素,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個別平時表現比較乖巧、愛面子且比較認真學習、成績較好的高三、初三級學生,因延遲開學,線上學習不扎實,復學后學校組織測試多,成績不好,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在同學面前很失面子,出現心理偏差,這類學生占比較高。
二是因延遲開學,線上學習需要用手機,線上學習時或線上學習之余借機用手機玩游戲或瀏覽與學習無關網頁,對手機極度依賴,復學后學校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回校,沒有了手機覺得生活無味。
三是因疫情影響,許多留守兒童家庭的父母遲遲未復工,能長時間呆在家里,陪伴孩子,讓長期缺少父愛母愛的孩子一下子找回了久違的家庭溫暖。但隨著復學的到來,父母也復工了,又去了遙遠的他鄉打工,孩子一下子又失落了起來,或者與父母鬧矛盾,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了。
四是因疫情影響,學生從來未享受過如此長的假期,待在家里玩瘋了,懶散慣了,現在復學了,一下子又回到自認為是“枯燥無味”的學校生活,加上學校管得嚴,不能隨意上網,沒有手機玩,可能又經常受老師批評,或老師向家長投訴,自己又備受父母的責怪,感到無法適應。
做好學生心理輔導的五個“一”
那么,具體如何才能做到未雨綢繆,盡量避免或減少復學后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呢?筆者的理解是至少要做到“一高、一細、一深、一早、一曖”。
一高,就是高度重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學校應“把學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工作想細、想前、想早,提前考慮到學生復學后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焦慮,考慮可行的應對辦法,及時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我校在初三學生返校前兩天就召開了班主任會議、教師會議,特別強調班主任和科任老師在學生返校前先與家長溝通,了解清楚學生在家情況,特別是異常的表現情況,學生返校后密切留意學生的異常表現,發現有異常的學生再結合事先向家長了解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及心理疏導,并及時與家長再溝通,雙管齊下,及早化解學生的焦慮情緒。
一細,就是要細心觀察。學生返校后,要注意細心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留意其一言一行,若發現其有任何異常的情況,都不輕易放過,如上課經常伏在桌上,眼神發呆,不喜歡到戶外,對老師、同學的招呼愛理不理,晚上睡不著覺,偷偷哭泣,站在走廊或樓頂發呆……班主任或科任老師應馬上向家長或其他學生了解情況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一深,就是深入了解情況。一旦發現學生表現異常,班主任或科任老師應馬上著手了解情況,一方面加強家校聯系,與家長溝通了解該生在家的表現或其家庭的其他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向其他學生了解該生在校、在家的情況,有無師生矛盾、同學之間的矛盾或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等;同時向該生直接了解,多關心該生的學習、生活及身體狀況,問寒問曖,給予其溫暖,讓其自覺吐露實情等。深入了解學生表現異常的原因是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的關鍵,可確保老師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并取得實效。
一早,就是發現學生的異常表現,通過深入了解其原因后,及早進行心理輔導,解除其心理焦慮,讓其重拾信心,重燃希望,重回學校學習生活的正軌。通過深入了解學生表現異常的原因后,可以馬上組織班主任及這些學生特別信任的科任老師對其開展心理輔導,可以通過家訪、耐心開導,讓他們重新融入正常的學習生活之中。
一暖,就是學校應想方設法營造多姿多彩的溫馨校園學習生活氛圍,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回校的溫暖。一方面,學校要開齊課程,開足課時,特別是科學地開好體育課、音樂課、活動課等,讓課堂充滿樂趣,讓校園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全體教職員工應多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微笑服務學生,多對學生問寒問暖,熱心幫助學生排憂解難,面對學生的過失,有一顆包容的心,耐心勸導,積極引導,細心疏導,真正讓每一位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真切感受到在校的溫暖,愛校、安學、樂學。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