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思想的外在表達,而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通過語言實現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數學表達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實現數學語言的準確性、簡潔性和合理性,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實際問題來自生活,生活中存在各種數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生活與學生認知水平的結合,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連續學習的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應用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應用題解答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4-0063-02
引 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在小學教學中,學生需要運用數學語言來系統地表達在觀察和猜想活動中的思維過程。教師應訓練學生清晰、完整、系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數學思維[1]?!邦}海戰術”是傳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很大比例。應用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載體,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數學問題,還要讓學生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
一、教師需要標準的數學語言來影響和教育學生
教師的言行是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數學語言是最準確的。在這方面,教師應準確、簡潔、清晰、連貫并合乎邏輯[2]。實踐證明,數學語言規范的教師教授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更加準確、清晰。一些教師有時將非標準或不規范的語言帶入教學中,如“矩形的周長等于長度和寬度乘以2”等。因此,教師應通過規范語言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這將對學生最初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產生良好的影響。由于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師的言行舉足輕重,將成為學生最寶貴的教材。由于學生每天會與數學教師一起度過重要的課堂時間,因此數學教師的語言是學生的重要范本之一。數學教師應始終注意使用標準的數學語言。
例如,在100個數字的讀寫過程中,當學生讀寫20以上的數字時,他們總是會讀二一、二二、二三、二五、二六,這種現象在教學中十分普遍。筆者發現,學生具有這種閱讀習慣的原因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發揮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學前教育中,父母沒有正確引導孩子,這導致孩子在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養成了錯誤的讀寫習慣。為了讓學生改正錯誤,筆者要求他們先閱讀三十幾、四十幾,讓學生在讀寫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使其意識到自己的讀寫不規范,然后再讓學生閱讀二十幾。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更準確地讀寫。
當學生掌握了最簡單的句子和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后,他們可以進一步學習一些連貫的句子,并有條不紊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我們應該從教師角度來規范數學語言的使用。
二、掌握數學問題的現狀,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數學問題的出現伴隨著一些條件和原因。在學生開始用語言表達數學問題時,數學教師應通過日常推理和表達訓練自覺地提醒學生講解原因和后果,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例如,“百分比”一課舉了一個例子:“王濤和李強在操場上投籃。王濤5投3中,李強6投4中,他們的命中率分別是多少?誰的命中率高?”學生可以根據問題找到分析和解決方案:命中率是指投中數量占投籃總數的百分比。首先,學生找出兩個人的命中率,然后比較大小,這樣就能順利解決問題。
數學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自覺地進行口語訓練,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并解釋分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高思維水平。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數學教師應將口語訓練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并有序地描述思維過程。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以便達到使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通常,在應用題教學中,例題較為枯燥,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因此,教師應從生活中設計例題,并創造性地選取現實生活中的材料,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三步計算問題時,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去超市買牛奶,另一組去超市買可樂,最后由教師一起付款。這樣,由于學生具有在超市購物的經驗,他們很快就會完成購物。這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牛奶和可樂各多少錢?一共要付多少錢?學生立即給出了答案。
這種注入生活氣息的教學講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興趣,進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貼近生活的活動,學生明白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方式既讓學生學得開心,又讓教師講得輕松。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考試習慣
應用題語言具有句子冗長和敘述性很強的特點,這使學生難以準確地理解問題含義。教師可以用鉛筆畫出關鍵詞來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發展自己的復習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三年級有80名學生,男孩比女孩多12個,各有幾名男孩和女孩?教師可以讓學生著重思考“各有多少人”是什么意思,這樣能幫助學生快速理解問題的含義。
理解題意是解答應用題的關鍵。教師應幫助學生奠定審題的良好基礎,使學生把握題干表達的意思,這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再讓學生不斷地練習。
五、訓練學生正確理解數學術語和概念
數學術語是指僅用于數學學習和數學研究的特殊術語。在學習中,學生經常使用“擴展”“增加”“大約”“向上”和“向下”等詞,但常常會出現錯誤。例如,學生經常說:40是倍數,8是約數,這樣的答案并不準確。因為倍數和約數是相對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說40是8的倍數,而8是40的約數。因此,當我們說數字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說出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為了讓學生正確使用數學術語,教師應進行演示和練習,以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正確表達數學術語的含義。理解是表達的基礎。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應培養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在學生理解了和、差、乘積、商、質數和循環小數的概念后,教師不能忽略學生的語言缺陷。比如教師問學生:“質數是什么?”一些學生回答說:“可以除以1的數本身就是質數?!苯處熇^續提問:“4是質數嗎?”學生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為“質數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
六、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
1.在課堂中訓練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有自己的語言特色,應杜絕似是而非的語言。因此,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數學語言的培養。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應逐漸對學生開展長期的規范性數學語言訓練。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想,學生才能在做數學題時得心應手地使用數學思維,做到思路清晰,且完整、準確地闡述解題過程。
2.在模仿中訓練
要想使學生掌握規范的數學語言,教師一定要提高自身數學素養。低年級學生主要以模仿為主,因此,教師講解問題時要注意表述準確、規范。例如,在講解看圖列式類的應用題時,教師應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找到已知條件和所求的問題,再進行計算。當遇到類似的應用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模仿自己的解題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找到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到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再解決此類問題。
3.在辯論中訓練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給每位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并讓學生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例如,在“了解圓柱體”一課的教學中,在談到圓柱體側面展開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操作后,大部分學生的結論與教科書中的結論是相同的,都是矩形。但有些學生認為這不是矩形,而是平行四邊形。他們開始互相爭辯說自己是對的,但無法說服彼此。筆者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操作流程,然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流程:“我們沿著圓柱體的側面高切割獲得一個矩形”“沿著圓柱體側面的對角線進行切割獲得平行四邊形”。這樣學生便能意識到,由于使用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到的結果也不同。學生之間開展辯論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又可以更扎實地掌握知識。
4.在解決問題中訓練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正確地解決問題,而且需要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通過解決問題,學生不僅可以使思維得到全面、有條理的發展,還可以提高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道例題:果園里有124棵桃樹,桃樹比梨樹的二倍少14棵,杏樹比梨樹的數量多兩倍,問果園里有幾棵杏樹?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出思路分析:“這個問題要求有多少棵杏樹,首先,我們應知道梨樹的數量。我們可以根據數量關系計算出梨樹的數量,然后計算杏樹的數量?!痹诖嘶A上,教師可以再次詢問:“如何找到梨樹的數量?可以使用什么條件?如何計算杏樹的數量?如何列式?”數學思維訓練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
簡而言之,這一方法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讓他們擺脫“老師說、學生聽”的被動狀態,讓學生掌握表達技巧,積累表達方法,發散表達思維,提高表達能力。
結 語
簡而言之,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從生活入手,倡導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為學生做出積極的示范和對學生進行指導,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使用數學語言的機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同時,當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時,他們會感到快樂,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從中認識到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林碧珍,朱坤霞.給小學數學教師培養表達能力的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王希超(1981.5—),男,山東濱州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