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 沙治邦 王君濤 董昊
摘 要:組織力建設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核心要義。高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須牢牢牽住提升組織力這個“牛鼻子”,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針對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存在的政治意識淡薄、隊伍建設不科學、組織生活不嚴格、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問題,需要從突出政治功能、嚴格組織生活制度、強化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
關鍵詞:組織力;基層黨組織;有效途徑
組織力建設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核心要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基礎,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高校黨組織組織力是黨在高校的領導力、生命力、戰斗力的體現,關系到黨組織的精神狀態和發展活力,影響著學校或者學院工作任務和發展目標的落實。研究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現狀,探討提升黨組織組織力的有效途徑,對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和提升黨的戰斗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組織力的概念及其內涵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從黨的十九大報告的相關要求來看,組織力是指黨的基層組織在運行和發展中,為實現其目標任務、發揮其工作職能而將組織內部各種各樣的要素進行整合所體現出來的合力。其基本指向就是根據特定的目標任務以及在其職權范圍內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和發動群眾所煥發出來的動員力、發展力、監督力、管理力、執行力、知識力、戰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
黨組織的組織力是黨的生命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內容,反映了黨的自身力量和對社會的領導力量。高校基層黨組織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和陣地,必須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牢牢牽住提升組織力這個“牛鼻子”,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現實問題
全面從嚴治黨以來,高校黨建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仍有一些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基層黨組織不同程度存在著政治意識淡薄、組織渙散、組織生活不嚴肅等現象。
(一)政治意識淡薄,領導力缺失
高校黨委普遍都是很重視組織建設和組織力提升的,但部分高校還是存在重視不夠,政治意識不強而導致各項工作停留在表面,落實不到位,指導不認真,起不到督促、警示的作用。存在重業務輕黨建的現象,思想上不重視,執行上走形式,活動突擊應付,組織力明顯弱化。
(二)隊伍建設不科學,凝聚力下降
高校基層黨組織的組織設置和干部隊伍設置大部分高校還停留在以行政機構、院系、專業等傳統模式上,不能滿足新時代黨組織學習教育管理的需要。黨組織除書記是專職外,其余基本上都是兼職,而且教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從支部書記到支部委員均為兼職,日常工作任務已經很繁重,對黨務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缺乏,導致工作不細致,不到位,組織功能弱化。
(三)組織生活不嚴格,管理形式化
高校基層黨組織都有一套較完整的組織管理制度,但念在嘴上、寫在紙上、掛在墻上的現象比較普遍,制度落實上不規范、不嚴格、不深入;“三會一課”不規范、“兩學一做”不常態、組織生活質量不高,內容乏味,形式單一;很少組織黨員開展思想匯報、自我批評工作,即使開展了也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缺乏實效。黨員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多見于宣讀式、灌輸式的教育方法,常見于召開會議、座談交流的學習形式;黨員管理缺少人文情懷,從嚴管理多、關心激勵少,故而不能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優勢。
(四)工作落實不到位,機制不完善
一些高校基層黨組織宣傳和動員群眾工作不力,沒能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特點,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開大會、發文件和說教式的方法上,有的甚至是以文件落實文件、以會議落實會議,組織內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從上向下,以通知、要求的方式加以推動,缺乏自下而上的聯動,致使很多工作難以真正落地見效。有的黨員更熱衷于自身的專業業務,對于黨建業務則是應付了事,滿足于做表面文章,甚至連工作計劃都不能及時完成。基層黨組織的黨建責任落實機制和問責機制不完善,缺乏監督力度。黨建工作創新浮在表面,零碎而不系統,注重抓“點”的選樹,在“線”的延伸和“面”的拓展上做得不夠。
三、提升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有效途徑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建必須扣緊政治建設這個根本,從增強政治意識、堅定政治立場、政治原則、嚴守政治規矩和政治本色著手,不斷加強黨組織領導、優化黨組織結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提高黨員干部能力,有效提升各級黨組織的組織力
(一)突出政治功能,提升政治領導力
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高校黨的建設,提升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才能更好地肩負起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要突出完善院(系)黨政共同負責制的運行機制,規范院(系)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切實履行好院(系)黨組織的政治責任,保證監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上級黨組織決定的貫徹執行。同時,領導班子要做到“六個帶頭”,即:帶頭旗幟鮮明講政治,帶頭強化黨性修養,帶頭上講臺講黨課,帶頭嚴格黨內政治生活,帶頭擔當負責,帶頭改進作風,切實發揮“頭雁效應”。要建立覆蓋基層黨組織的工作考評機制,推行院(系)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和基層黨支部書記向院(系)黨組織述職考評制度,將黨對高校的領導落到基層。
(二)嚴格組織生活制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
高校以方便開展組織生活而組建的各類基層黨組織,群體不同、性質不同、工作時間不同,認識水平也有差異,在落實組織生活制度上難免“良莠不齊”,亟需制定標準,強化規范,提高組織生活的常態化制度化水平。基層黨組織要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黨員活動日制度,增強組織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斗性,提高組織生活質量,堅決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娛樂化、庸俗化。要突出政治學習和教育,堅持改進方式方法,著力解決自身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推動黨組織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增強改革創新的精神。
(三)優化組織設置,提升黨建覆蓋力
隨著高校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學科設置、辦學形式發生新變化,有些傳統的設置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工作需要,不利于組織生活的開展。高校基層黨組織需要按照有利于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有利于開展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有利于密切聯系師生,有利于促進業務工作的原則,不斷優化黨支部設置。積極探索依托重大項目組、學科組、課題組、創新團隊、科研平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等設置黨支部。打破原有既定的教師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分類設置形式,組建師生混合黨支部,加強師生互促互動、教學相長,促進人才培養。
(四)強化隊伍建設,提升隊伍戰斗力
要以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為牽引,把符合條件的學科專業帶頭人培養成教師黨支部書記,把有條件的教師黨支部書記培養成學科專業帶頭人,全面提高教師黨支部書記隊伍整體素質,更好發揮教師黨支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和宣傳引導凝聚師生的主體作用,以黨建工作引領教學科研,以教學科研成效體現黨建工作水平,推進黨建工作與教學科研有機融合、同頻共振,實現基層黨建工作和教學科研工作雙促進、雙提高,共同發力,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基層全面落實。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開展創“三先三優”(學在先、用在先、行在先,黨性優、師德優、業績優)先鋒、做“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好老師活動,發揮教職工黨員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工作中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學生黨支部組織實施“大學生黨員素質工程”,廣泛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教育引導學生黨員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抓品牌文化,提升凝聚保障力
通過深入學習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強化“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信仰的力量、理論的力量,擰緊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堅持“請進來、走出去”,以“3+”模式開展經常性教育,即:集中學習+個人學習,專題培訓+黨課宣講,理論學習+專題研究,通過集中學習、參觀紅色基地、黨員亮承諾、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使之成為教育、監督、管理黨員的有效載體和凝聚、服務群眾的有效平臺,不斷激發黨員干部參與學習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員工的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從而把黨支部的政治屬性和服務功能有機統一,推動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和諧發展,推動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深入開展。
(六)創新方式載體,提升工作吸引力
智慧在民間,創新在基層。一方面,通過黨建工作創新獎評選、優秀支部工作案例評選等措施鼓勵基層創新。另一方面,要結合實際,宣傳推廣可資借鑒的高校基層黨支部優秀工作案例和黨支部書記工作室示范點、黨員教育實境課堂示范點等經驗做法,創新組織生活內容和方式方法,推動高校基層黨組織互學互鑒、共同提高。網絡新媒體具有大眾化、普及化、易于操作和易于接受的特性,網絡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創新黨建傳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宣傳載體和平臺,豐富了黨建工作創新的內容。高校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指尖微黨建”平臺,探索建立網上支部、網上黨校、網上課堂,推動每個黨支部建立一個覆蓋支部全體黨員、務實管用的網絡互動平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提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切實按照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嚴格對標看齊,勇于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在師生員工中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影響力,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和匯聚廣大師生的力量,為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 周振華,新時代提升地方高校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思考[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2月,第39卷第1期:91-95.
[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J].實踐(思想理論版),2017(2):0-31.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黨建研究基金項目(DJ201914)
作者簡介:王云龍(1982- ),男,陜西延安人,講師,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研究方向:黨建及思想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