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涵,闡述了交往理論視角下實現黨組織育人功能的要素,從基層黨組織育人作用、育人形式、育人內容、黨務工作者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等方面分析了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夯實黨組織育人主體責任,開展合作式、互動式教育活動,加強實踐式、沉浸式教育體驗,建立“互選式導師”育人模式。
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論;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使命,基層黨組織也應結合高職院校職能開展黨建工作和育人活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教育引導功能。用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探索提升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功能的路徑,依托基層黨組織通過促進師生之間普遍的社會交往增強雙方在育人過程中良性互動,調動教師黨員育人的自覺性、積極性、有效性,提升黨組織育人的吸引力、組織力和引領力,進一步豐富高校組織育人的理論體系,創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交往理論指出,普遍交往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造就廣泛的社會交往,才能形成普遍的物質交換、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而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人類重要的生活與實踐形式是交往,交往活動存在的基礎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人的社會關系是在交往實踐中實現的。交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的社會交往才能提升自身能力,穩定的社會關系決定著人的發展程度,交往實踐的深度和廣度決定著人的進步程度。因此,本研究認為,高職院校黨組織要搭建交往平臺,創造交往機會,促進教師黨員和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普遍交往和良性互動,提供有利條件擴大交往范圍、提高交往頻率、調動交往主體的積極性,完善師生交往規則,為交往育人提供制度保障,不斷提升黨組織育人的功能。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視角下實現黨組織育人功能的要素
(一)平等交往
在交往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交往的主體,兩者之間以個人發展的基礎,產生互相了解、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系。師生在組織育人中地位是平等的,交往行為是自愿的,通過這種良性互動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
(二)活動交往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交往的基礎是實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通過頻繁的交往活動而生成交往主體認可的、相對穩定的交往規則。高校是一個天然的社區,在新形勢下做好育人工作要通過開展體驗式、沉浸式交往活動,增加師生之間交往的頻度和深度。
(三)情感交往
交往作為一種精神需求,情感溝通是社會交往的主要目的,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一定頻率的交往活動,逐漸產生情感認可,從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關系體,情感交流能夠對交往活動起到促進作用。
(四)現實交往
馬克思認為,交往應該扎根于真實的、鮮活的社會生活中,引導人類積極參與現實生活。組織育人中的交往也應該貼近現實生活世界,緊跟時代發展需求,在現實的交往環境中實現交往主體的互動交流,增強育人的實效性。
三、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黨組織在政治建設、思想建設、黨員教育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通過分別對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黨員、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基層黨組織育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基層黨組織育人作用發揮不充分
高職院校黨委缺乏全面系統的組織育人規劃和完善的責任體系,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不夠深入。基層黨組織育人實踐中存在逐級弱化、層層遞減的現象,各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存在薄弱環節,發揮育人功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多數受訪者認為支部的組織生活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尚不能達到教育影響黨員和積極分子思想觀念的作用,導致黨組織育人效果弱化,個別黨員宗旨觀念淡薄、思想作風渙散。
(二)育人形式缺乏創新性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更加便捷,人們愿意通過新聞推送、直播互動等方式獲取信息。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形式通常只是采用理論宣講、集中培訓和觀看視頻等單向傳播形式開展黨的基本理論教育活動,師生之間互動交流載體尚未融入黨建活動中。調查分析發現92.08%的教師受訪者和81.76%的學生受訪者認為“支部雖然能經常開展活動,但創新性不足”。
(三)育人內容缺乏實踐性
黨建育人活動脫離實際,缺乏感召力和體驗感。50.5%的教師受訪者和45.28%的學生受訪者都認為黨組織活動缺少實踐、互動環節。當問到“您希望黨支部活動豐富哪些內容”時,教師和學生受訪者排在前三位的選項都是“到校外開展公益活動、社會實踐、科研調查”“參觀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等”“舉辦觀影、辯論賽、讀書會等文化活動”,這說明黨組織缺乏貼近師生社會生活實際的育人活動。
(四)黨務工作者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有待提升
黨員教師作為組織育人的主要實施者,師生交往育人形式缺乏主動性、互動性,很難形成相互依存的關系,達成思想共識。部分黨務工作者尚未樹立把組織建設與教育引領相融合的理念,只是單純地落實“三會一課”、完成黨員發展等具體黨務工作任務,還不能把組織育人功能落實到基層黨建實踐中。
四、基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提升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功能的路徑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三年學制的特點,從交往理論視角探索提升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功能的路徑,健全黨建與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創新活動育人載體,貼近大學生社會生活,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來實現交往育人的目的。
(一)健全黨建與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夯實黨組織育人主體責任
學校黨委要整合黨建與思政教育資源,依托各級黨組織與各類群團組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育人功能,構建一體化的組織育人工作體系。基層黨組織要把組織育人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方面,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支部結合自身特點,把黨建工作和育人工作緊密結合,深入推進樣板支部建設,扎實做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另一方面,分類抓好黨支部育人責任任務。機關黨支部做好師生的管理與服務工作,積極搭建育人平臺;教師黨支部引導教師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學生黨支部引領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成為實現中國夢的踐行者。
(二)創新活動育人載體,開展合作式、互動式教育活動
在組織育人工作中,積極構建平等的師生交往模式,將研討式、互動式教育形式融入教育實踐中,突出雙主體的互動,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交往,激發高職院校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方面,開展研討交流形式的教育活動,例如舉辦“思政論壇”“青年大討論”等活動,學生參加研討、教師進行現場點評,或是師生共同參加研討,采用視頻會議、網絡直播等形式擴大師生思想交流的平臺,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開展“師生合作式”黨建項目,調查中,90.1%的教師受訪者愿意與學生合作參加黨建類競賽活動,98.11%的學生受訪者愿意與教師合作參加黨建類競賽活動,這說明教師和學生都有強烈的合作愿望。基層黨組織要積極培育具有高職特色的、師生合作參與的載體,調動學生和教師參與育人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教師和學生思想認同、情感交流、資源共享、能力提升。
(三)貼近大學生社會生活,加強實踐式、沉浸式教育體驗
加強實踐教育和志愿服務工作,把思政教育具體化,選取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的實踐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修正自己的行為規范。一方面,開展師生共同參與的志愿服務類活動,師生深入社會,投身到社區、鄉村、企業宣傳黨的政策、幫扶貧困對象、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教師黨員的專業素養、奉獻精神感染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在服務奉獻中進一步強化黨員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深入革命老區、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情景式教育活動,通過追尋紅色足跡、親身體驗革命場景,引導學生感悟革命精神,用客觀事實震撼人心,激發學生黨員和積極分子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提升思想境界。
(四)加強師生情感交流,建立“互選式導師”育人模式
基層黨組織要發揮團結凝聚師生的作用,促進教師黨員與學生建立平等的、穩定的交往關系。當問到“您所在黨支部如何發揮育人作用”時,排在前兩位的選項是“黨員教師平時關注學生思想動態,加強教育引導”74.26%和“黨員教師與學生黨員、積極分子結對子”65.35%,多數受訪者認為教師黨員與學生的親密關系更有助于發揮黨組織的育人功能。通過分別調查教師“是否愿意與學生交流,主動關心和幫助學生”和學生“是否愿意與老師交流,得到老師的幫助”的結果分析,99%以上的教師和學生都愿意通過交流提供或獲得幫助和指導,但是交流主體缺乏主動性和交流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交往的效果。因此,在組織育人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人格魅力,做到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自愿的基礎上,給予師生雙向選擇黨建導師的權利,共同搭建心靈溝通的橋梁,形成相對穩定的交往溝通的關系體,增強雙方的心理認同和情感依賴,提升組織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新時代對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馬克思交往理論為組織育人工作提供了新視角,以平等交往、活動交往、情感交往、現實交往等要素為支點,突出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認同、合作互助,調動雙方交往的主動性,健全黨建與思政融合機制,拓展組織育人空間,探索構建黨組織育人的新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6
[2] 徐舒寧.基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6):69-71.
[3] 王帥.高校黨組織育人現實考察與提升路徑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8(2):214-218.
基金項目: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發展規劃編制前期預研專項重點課題“基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高職院校黨組織育人功能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FZGHZ-16。負責人:任桐,參與人:崔俊秀,趙亞元,周瑋瑋,朱金利。
作者簡介:任桐(1986- ),女,河北省泊頭市人,碩士,講師,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科級專職組織員,研究方向: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