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嫦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新課改的全面推行,以其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教師的教學經驗都面臨挑戰。新課改是否能夠順利的實施取決于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至關重要。“同課異構”作為一種教育教學比較研究方法,體現了“在課堂中、基于課堂、為了課堂”的教研理念,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教師深化“教師即研究者、課堂即研究點”的教研理念,促進教師以自己或者他人的課堂教學為對象進行思考、觀察、比較、研究和反思,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學習。開展“同課異構”教研活動能夠凸顯以下幾點:一是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同課異構”可以促使教師深入研讀教材、研究學生,設計最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發現平時教學中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方式,以提煉出課堂中有效的教學行為,是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二是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來看,起到了互補共振的作用。“同課異構”有利于形成個性教學,有利于教師博采眾長,把個別教師的個人智慧提升為集體智慧,實現資源共享。三是“同課異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行為,激起同伴的思維共振,促進教師間的信息共振,從而不斷激發教師潛能,提高教學技能。
二、研究方法
1.“同課異構”的計劃與準備。“同課異構”的計劃與準備過程包括確定課題、研究教材、分析學情和資源、撰寫教案或學習預案和組內研討教案等過程
1.1確立課題(教學內容)
本次活動由本校思品科備課組組織,三位青年英語教師為實驗對象,思品教研組全體教師以及區級思品科專家為評委,經備課組商討,同時根據教學進度,確定教學內容為《做一名地球衛士》(北師大品德版六年級下冊)一課。
教學內容確定后,要明確備課要求:評委組沒有提供任何可供參考的輔導資料,所有教學材料或課堂練習的編寫全由選手自己設計。各選手要以書面的形式對自己將要上課的環節和步驟寫一份詳細的教學設計,要重點突出“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三個方面。而所有的這些工作都要求在開課前完成,并上交材料。
1.2備課前的研討
確定上課內容后,就進入了具體的備課過程。此時,青年教師與各自“傳幫帶”中的“師父”一起研讀教學材料,根據各自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討論、確定材料的重難點,交流自己對重難點的突破設想和疑問,共享可利用的資源。在研討過程中,基本確定“同課異構”的“同”和“異”,這對青年教師把握和突破教學重難點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筆者與其“師父”的討論還特別關注于怎么樣的設計更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搭好臺階,使他們能夠一步步跟上教師的思路和節拍?什么樣的步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等等。經過細致認真的討論與研究,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具體思路及本節課的大體結構,青年教師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這就為青年教師后面的個性化備課和施教奠定了可供近一步優化和提高的基礎。
2.“同課異構”的實施
在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認識和理解后,授課教師開始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及英語基礎等構想教學方案。這一過程即教師個體的獨立備課。一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該“立足于課堂”,其效果需要課堂的檢驗。因此,課堂觀察在整個“同課異構”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自己上課的感受及各位評委老師的課堂觀察,教師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是否對這節課感興趣、是否愿意參與或能夠參與;各種主要教學行為(如活動或情境創設、講解、對話、指導和資源利用等)是否有效等方方面面。“同課異構”中的課堂觀察應有明確的觀察點,以更好地進行不同教學設計的對比。同時,觀察點的確定,應該與每次活動的主題緊密相關,與活動的目的緊密聯系。在這樣的觀察中,觀察者與授課者的思維不停地碰撞,從而使得授課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得以顯現,使其有所學、有所獲。
3.課后研討與反思
3.1?課后研討
課后研討是“同課異構”的關鍵環節,這個過程是授課者與聽課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和教學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目的在于發現新問題,從而促進行為改進并開始新一輪的研究。通常的操作方法是由授課教師先簡述自己的教學思路和設計初衷,以及授課過程的效果反饋,如設計及處理過程的亮點、目標的達成度高低,學生的參與度如何、存在的不足等。評委老師則根據聽課前確定的不同觀察點對不同的課例展開比較、點評和討論,最后形成比較統一的總結案例,為集體的智慧與個人的才智相互結合提供多元途徑,以此帶動參與者的教學水平。
3.2?教學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一個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該公式體現了教師成長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由此可見反思性教師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本次活動中,課后反思對于三位參與授課的青年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此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后,三位青年教師對備課、上課等過程進行了或深或淺的反思,這些反思對其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以下為作為其中一位授課教師的筆者撰寫的本次活動的案例材料。
案例:記一次完整的“師徒共建”式“同課異構”閱讀教學研討活動
第一部分:任務準備(確定課題,明確要求)
備課組商討確定教學內容,青年教師與各自“傳幫帶”中的“師父”一起研讀教學材料,根據各自對教學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共同討論、確定材料的重難點,最后授課教師寫出教學設計詳案。
第二部分:個體說課(“師徒課前研討”)
授課教師與其“師父”交流事先準備好的閱讀教學設計,并說明設計的理由及重難點的突破等。在這個過程中,“師父”時不時的做著筆記,不斷地相互商討、提出各種相關問題。這個過程不僅增加了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促進了授課教師對閱讀課程的思考,也使接下來的聽課更有目的性。
第三部分:課堂觀察
帶著聽課任務,教研組全體教師以及專家對三位青年教師的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
第四部分:課后研討
課后,首先由三位授課教師說課,談自己的備課思路、教材的處理和教學設計。然后,評委教師圍繞三節“同課異構”課交流各自看法,并提出意見。
第五部分:活動總結
教育專家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談本次活動的收獲以及今后教學中該做的借鑒。鼓勵大家就本次“同課異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與她進行進一步交流。
第六部分:活動反思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對三位授課教師的影響卻很大。1號老師利用優美的詩歌導入,令人耳目一新。學生也較有興趣。但整個授課過程中指令表達不清,略讀、細讀技巧運用不夠到位。2號老師利用圖片描述以及相關知識問答的方式導出文章的主題,層層鋪墊,為學生搭好了上樓的臺階。美中不足在于第四段的講解顯得沒有主線,內容顯得無任何的內在相關性。最后結尾以聽課文的方式總結,未能起到預期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效果。3號老師的課特別注重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技巧訓練與思維訓練,整個授課過程比較流暢,但在整個過程中總是有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到課堂中。同時,在細讀中,某些細節性的信息處理的不夠細致。
四、“同課異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1.利于拓寬教學思路。“同課異構”通過教材的深度研讀、教學設計的多元化、教學過程的多樣化以及“師徒共建”式課堂觀摩等途徑,為教師提供了與他人的課堂教學相對比機會,有利于教師在比較的過程中分析自身的不足、發現他人的優點、拓寬教學思路。
2.利于提高課堂組織與管理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于怎樣將知識教給學生,而忽視了對課堂的調控,可能會因為一些未曾預料到的原因而打亂教學節奏。“同課異構”以真實課堂教學為場所,致力于學生真實發展。這也要求教師要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性格、知識水平等,從而能夠多角度考慮如何活躍課堂氣氛、如何應對冷場、如何點撥學生思考、采用何種手段輔助教學等。如果教師采用的策略在如何管理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如何把握課堂節奏等方面有成效,教師的課堂組織與管理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3.利于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Learn?by?doing”的理念,指導教師應在參與做的過程中,學習教科研的方法;在參與聽課、評課的過程中,學會怎樣聽課評課;在參與課堂觀摩的過程中,學會課堂觀察。“同課異構”主要是基于教研問題的研究。備課、上課、聽課、研討、反思本身就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體驗著“Learn?by?doing”的樂趣,也在此過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教研能力。【本文系廣州市南沙區“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專項課題《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同課異構”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NSZL201905)】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