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
摘 要:教育的本質就是立德樹人,自從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成為了國家的教育戰略。在小學,中學,大學階段都有不同程度地體現,高校的思政教育就需要以立德樹人這一目標為核心,將學生培養成為道德品質優良的人。高校思政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文章將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入手,分析高校思政工作的意義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難題,最終給出一些高校思政工作結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思政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學生越來越多受到社會和網絡中各種思想的影響,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的同時,也給當前教育環境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我國教育發展的基本方向,是各個階段學校開展思政教育必須緊緊圍繞的根本目標[1]。但許多人對于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理解還存在偏差,高校在思政工作中融入“立德樹人”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開展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和意義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對中國古代品德教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德育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在《尚書》中有記載,當時就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人民進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民眾的道德素質。中國古代儒家講修身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和人生目標,其中“德”是修身的必要條件,而“德”也是需要培養的,德育對于一個人修養性情,實現人生價值有著莫大的意義。到了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有“德”方面的具體要求,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都有體現。由此看來有中國古代發展至今的德育不僅能提高人民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還能為整個社會的思想文明建設提供積極作用。“立德樹人”正是對古代德育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中華文化中建設社會的重要內容。
“立德”和“樹人”其實兩個概念,但因為其本身的相似性,就在應用中逐漸合并成為一個詞。無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一個人道德的形成都需要一個持之以恒的教育過程,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擺脫惡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提出的內容[2]。德育對于一個學生,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至關重要,立德樹人是德育的目標更是整個教育階段的目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對“德”的要求應該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對國家,社會,自身這三個方面的德;“人”則是要求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和建設者,擁有高素質和高水平的新時代人才。“立德樹人”要求高校在進行教育時不僅要注意給學生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
(二)立德樹人對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覆蓋著大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帶來各種便利和好處的同時,許多不良信息也都在網絡之中瘋狂傳播,最終進入學生的視聽范圍之內。這些不良信息中往往暗含著一些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內核,大學生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是還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潮的影響與侵蝕。為了引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愛國情懷,最終成為中國特設社會主義的忠實擁護者和建設者,高校對與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下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必須堅決貫徹。“立德樹人”思想構建“三全”育人的體系,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個方面保證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防止他們的思想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三觀和高遠的人生目標。從另一方面看從,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屬于95年——00年這一代,這些孩子是在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下成長的,所以獨生子女占大多數。這些孩子在家中往往接受著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全部的愛,容易恃寵而驕,在發展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社會發展,缺少人文精神。而“立德樹人”正是來自于對古代德育思想的繼承,是幫助大學生人文精神回歸的重要方式。這種教育理念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情操,塑造學生的家國情懷,將大學生培養為有情懷,有擔當,有能力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立德樹人”十分符合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一種指導學生,國家和社會的方法論,在未來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還會衍生出許許多多新的內涵和精神。
二、立德樹人指導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難題
(一)高校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
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中,雖然國家教育部一直在強調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還是有許多高校因為各種原因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重視程度并不夠。相比于思政工作,一些高校還是更注重與升學率,就業率,科研項目數量這些與學生專業知識息息相關的硬指標,對于思政教育這一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與人文精神的軟實力往往重視程度不夠[3]。雖然重視學校的學術建設并沒有什么錯誤,但是如果教育只是為了讓學生應付考試,而忽略對學生思想道德層面的教育,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出的學生也是不健全的。
(二)互聯網給德育工作帶來挑戰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隨著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的普及走進了千家萬戶,給人們的生產生活,休閑娛樂都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和優勢。在此次疫情中,廣大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教學,與教師的距離也被互聯網無限拉近,課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變得更加高效,智能。減少了因為學生大規模流動和聚集造成的安全隱患,給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解決方案。但凡事有利就有弊,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科學技術革新,讓學習更加智能化,自主化的同時,也在削弱教師的權威性。學生遇到問題時,相較于印象里刻板的老師,更愿意到沒有情感,知識儲備極其豐富的互聯網上尋找答案。長此以往,在長期的新媒體和網絡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會慢慢淡化,教師的話語權會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權威性,這種現象會對高校的課堂造成不小的沖擊。對于學校思政工作的開展也是一樣,因為網絡中的信息良莠不齊,許多不良信息背后都藏著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內核。長期接觸這樣的不良信息,不僅會給學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程度上的侵蝕和毒害,還會讓學生認為學校里教師的思政教育是錯誤的,是在剝奪學生思想層面的自由,最終抵觸學校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思政教育對實踐的重視不夠
我國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奉行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例如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后,已經十分適宜用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思想不僅是新時代引導人民群眾向著偉大理想前進的不竭動力,也是高校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指導理念[4]。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宣稱方面力度很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是應該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的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更牢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但許多高校的思政工作還停留在“重理論,輕實踐”的階段,忽略了讓大學生在實際活動中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再加上由于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知識點較為繁多,如果只是讓知識停留在課堂上,不進行課下的實踐,學生往往很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這就造成了立德樹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往往只能停留在課本里和考卷上,在生活中無法得到的體現,學生不能真正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問題,看待世界,喪失了許多思考角度。
三、開展立德樹人理念下的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對學生社會主義價值觀方面的教育
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立德樹人的精神內涵與教育意義,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目標,并且提出具體的操作辦法。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充分地關注和理解學生,知曉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訴求,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在立德樹人的理念指導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后還要注意對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的建設,與學校所開展的思政教育相結合,從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結合現代技術開展思政教育
互聯網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帶給高校思政工作難題與挑戰的同時,也給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新的思路和手段。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和教師可以通過終端突破空間的限制進行知識和思想方面的交流,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5]。教師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且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解答學生的疑惑,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讓學生信任自己并保持作為老師的威信。還可以通過在一些學習平臺上(如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知道等)發布一些可以進行深入討論話題,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并展開思考,既能幫助學生完善所學知識,還能給學生以實踐的機會。最后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心理輔導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確立高遠的人生目標,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四、結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本質,是學生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的指導理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升人民素養的思想要求。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在開展立德樹人理念下的思政工作時雖然還有許多難題,但通過積極的思考和應對也都能一一解決,相信這樣被寄予厚望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給祖國的建設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李琨.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1):17-19.
[2] 唐林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J].時代教育,2016(1):124-125.
[3] 田美玲,康兆凱.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優化高校思政工作的具體途徑[J].現代職業教育,2016(6):95-95.
[4] 張思亮.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優化高校思政工作的途徑探索[J].現代企業教育,2014(22):243-243.
[5] 賈春欣.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4):127-128.